張開強
(綿竹市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綿竹 618200)
慢性胃病從肝論治
張開強
(綿竹市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綿竹 618200)
消化內科門診診治慢性胃病患者中大部分經B超、胃鏡等診斷為慢性胃炎,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膽汁反流性胃炎、胃潰瘍及萎縮性胃炎等,經本人臨床探索與總結,發(fā)現(xiàn)胃發(fā)病與肝脾兩者關系中,肝的疏泄功能占主導地位,柴胡疏肝散加減在治療胃部疾病中療效肯定。本文對肝胃關系以及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肝胃不和和肝胃郁熱性慢性胃病的臨床應用經驗進行總結,以期為從肝入手治療慢性胃病的中醫(yī)診治提供參考。
慢性胃病;肝;肝胃關系;辯證論治
消化內科門診診治慢性胃病患者中大部分經B超、胃鏡等診斷為慢性胃炎,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膽汁反流性胃炎、胃潰瘍及萎縮性胃炎等[1]。本人經上時間臨床探索與總結,發(fā)現(xiàn)柴胡疏肝散加減在治療這方面胃部疾病中療效肯定,現(xiàn)將為從肝入手以柴胡疏肝散治療慢性胃病的經驗總結如下。
中醫(yī)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與肝脾的關系最為密切。其功能的正常運轉有賴于肝的疏泄,脾的運化、升清?!秲冉洝吩疲呵鍤庠谙?,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血癥論》: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癥,在所不免。說明了脾胃功能失調的不同表現(xiàn),兩者的功能正常均有賴于肝的疏泄功能發(fā)揮正常。“肝氣犯脾,在上則眩暈,在下則飧泄;肝氣犯胃,在上則嘔逆噯氣,在中則脘腹脹滿疼痛,在下則便秘”,此即說明胃的功能的正常發(fā)揮有賴于與肝的關系較胃與脾的關系更為密切。
本人臨床中遇到的病人以氣滯導致的癥狀較多見,而脾胃氣虛的癥型逐漸減少。李東垣《脾胃論》“甘溫除熱”、“升陽散火”兩大治法是基于脾胃內傷為由,以脾胃氣虛,脾胃氣機升降失司為病機,以升發(fā)脾胃中元氣而創(chuàng)制的,當時戰(zhàn)亂頻頻,因勞役,饑餓等導致內傷虛損疾病多見。本人在臨床中針對萎縮性胃炎有此癥型者方用之。目前社會安定,豐衣足食,脾胃發(fā)病多由飲食不節(jié),起居失常,思慮氣郁而傷肝,肝失調達,氣機不暢而導致肝胃不和,最終出現(xiàn)胃病癥狀;即使有表現(xiàn)為納差、乏力等以為虛證者,但看其舌脈并無虛相,乃是胃氣失于肝之疏泄,胃氣郁滯,呈現(xiàn)出氣滿而無法受納水谷之“實”,欲恢復其“實而不能滿”的正常生理狀態(tài),需首先疏肝行其氣機。
基于此,本文以柴胡疏肝散為基礎方加減化裁,通過辨證分析將此類病人大致分為兩類(1)肝胃不和:噯氣、反酸、胃脹、嘔惡、脅脹,舌質淡紅,苔白,脈弦。治宜疏肝和胃。以脹滿為主者方中將枳殼改為枳實,加木香、厚樸、佛手、香櫞;有嘔惡噯氣者加半夏;反酸加浙貝母;以疼痛為主者加延胡索、降香、法落海。(2)肝胃郁熱:噯氣、反酸、胃脹、嘔惡、脅脹,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或數(shù)。治宜清肝和胃。原方加牡丹皮、梔子;以脹滿為主者方中將枳殼改為枳實,加青皮、厚樸、佛手、香櫞;有嘔惡噯氣者加黃芩、竹茹;反酸加浙貝母;以疼痛為主者加延胡索、降香、法落海。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枳殼、陳皮、甘草),為疏肝理氣之代表方劑[2]。功能疏肝解郁,行氣止痛,主治肝氣郁滯證:脅肋疼痛,噯氣太息,脘腹脹滿,脈弦?,F(xiàn)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膽囊炎,脅間神經痛等屬肝郁氣滯者。本方用治胃病,通過加減化裁,療效益顯。因“六腑以通為用”,其病位在胃,胃為腑,乃采取通法為主。故枳殼改為枳實,配合厚樸、香附、木香、陳皮行氣,若有腑實之癥,可加大黃中病即止。柴胡、香附、佛手、香櫞疏肝;疼痛多為氣血不和,郁滯不通,故用川芎配合延胡索、降香、法落海活血行氣止痛;白芍、甘草既可緩急止痛,還可制約行氣藥之剛燥之性。此方雖未用參、苓、術等,但并未出現(xiàn)耗氣傷氣之弊。
現(xiàn)代社會物資豐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多樣化,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壓力也較多,導致各種心理精神因素對上消化道疾病產生影響[3]。門診消化科病人中主要表現(xiàn)有胃痛、噯氣、反酸、胃脹、嘔惡、脅脹等,多在門診服用抑酸藥及促胃動力藥物,但停藥后屢見病情反復,最后常求治于中醫(yī)藥。本文作者從肝入手,運用柴胡疏肝散治療慢性胃病,經過精確診斷分型,合理用藥后,臨床療效顯著,為中醫(yī)臨床從肝入手治療慢性胃病提供參考。
[1] 揭海萬.慢性胃炎病理類型與中醫(yī)證候及體質類型的相關性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2015.
[2]吳鳳海.柴胡疏肝散臨床應用舉隅[J].內蒙古中醫(yī)藥, 1995, 21(2):34-34.
[3]張開強.精神因素對男女上消化道疾病的影響調查[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05,733-734.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2.077
2095—9559(2017)02—3001—01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