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雋波
春到說“立春”
文丨張雋波
今年2月3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的立春,迎春、接春、打春、咬春、春卷、春餅……這些與立春相關的詞語頻頻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此破匠5脑~語,每一個背后都是復雜的儀式和講究,蘊含著滿滿的吉祥和祝福。
2016年立春之日(2月4日),北京建國門街道辦連續(xù)舉辦了10年的“立春文化節(jié)”又以鞭打春牛的形式為居民送去春天的祝福。在民俗專家的指揮下,居民揚起象征“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的鞭子三打春牛。牧童還將牛肚子里的雜糧福袋分發(fā)給居民,寓意和諧、豐收。
2016年大年初一(2月8日),“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土肥地喧,三打三陽開泰,四打四季平安……”在古鎮(zhèn)周莊古牌樓前,盛大的打春牛民俗引來數(shù)千游人簇擁觀看,入鄉(xiāng)隨俗饒有興趣地摸春牛,討個好彩頭。
近年來的立春日前后,河南內鄉(xiāng)縣衙均舉行打春牛活動,由村民扮演的“知縣”率“眾官”先祭祀,后在附近田地里親手扶犁耕地一壟,表示代御親耕,以迎春氣而兆豐年。立春日在縣衙大堂前“鞭春”,鞭打春牛(泥塑或紙糊)后,牛肚內事先填滿的五谷、干果等紛紛落地,大家歡呼搶食,企盼五谷豐登,吉年有余。
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qū)九華鄉(xiāng),一年一度的立春祭在陣陣禮炮聲中拉開了序幕,村民們跟隨祭祀隊伍,體驗著接春、祭春、鞭春牛、抬春神巡村賜福等系列活動。
立春時節(jié)前后,較有影響的習俗還有班春勸農(nóng)(浙江省遂昌縣)、石阡說春(貴州省石阡縣)、春倌說唱(甘肅省禮縣、西和縣)等。
在以上的迎春慶?;顒又校虼号#ū薮海┦潜夭豢缮俚沫h(huán)節(jié)之一。據(jù)了解,這一活動源于周代《禮記·月令》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氣”之說。在先秦時期,每逢孟春之月的立春之日,天子就要率領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來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禮俗,歷代最高統(tǒng)治者均予以遵循,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農(nóng)耕早晚”,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京城的開耕儀式由朝廷組織,縣府由縣官主持,鄉(xiāng)村的春耕儀式由德高望重的長輩牽頭,歷代沿襲,唐宋尤盛,發(fā)展到明清,更是隆重。據(jù)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各地打春?;顒蛹娂姷菆?,生動再現(xiàn)了這一沉淀了兩千多年、沉寂了半個多世紀的節(jié)日傳統(tǒng)文化活動,也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迎春、打(鞭)春、咬春、呈(貼)春牛圖……這些與立春相關的詞語背后都是復雜的儀式和講究,蘊含著滿滿的吉祥和祝福。
在這些儀式和講究中,大多是在立春日前后完成且不再重復,只有呈(貼)的春牛圖要指導當年農(nóng)耕節(jié)令一整年。春牛圖上畫著一頭牛和牽牛的“芒神”,是我國一種用來告(預)知當年干支、五行、降雨量、農(nóng)作物收成的圖鑒。在我國傳統(tǒng)木板年畫集散地,如山西新絳、陜西鳳翔、河北武強、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四川錦竹等地都有春牛圖題材。春牛圖中的春牛身高四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長八尺,象征農(nóng)耕八節(jié)(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尾長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個月。
春牛圖里牽牛的牧童就是“芒神”,也叫“春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的365日,手上之鞭長二尺四寸,代表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芒神的衣服以及腰帶的顏色,甚至頭上所束的發(fā)髻的位置,也要按立春日的五行干支而定。當他沒有穿鞋和褲管束高時,就代表該年多雨水,農(nóng)民要做好防澇的準備;相反,雙足穿草鞋則代表該年干旱,農(nóng)民要做好抗旱蓄水的安排。一只腳光著,一只腳穿草鞋,則代表該年是雨量適中的好年景,農(nóng)民們要辛勤耕作,勿誤農(nóng)時。如果牧童戴草帽意即天氣陰涼,不戴帽則炎熱。
而牧童的年齡也有喻意,孩年的牧童代表逢季年(就是辰戌丑未年),壯年的牧童代表逢仲年(就是子午卯酉年),老年的牧童是逢孟年(就是寅申巳亥年)。另外,如果牧童站在牛身中間,表示當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一前5天和后5天之間,牧童站在牛身前面,表示當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一5天前,牧童站在牛身后面,表示當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一5天后。今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七,春牛圖中的牧童應該站在春牛的后邊。
直至現(xiàn)在,個別版本的歷書里還可以看到春牛圖,福建泉州的市場上也可買到當年8開大小的春牛圖單頁。
春牛圖是我國民間最常見的吉祥圖案,也是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長盛不衰的繪畫內容。翻開清末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書,幾乎每本歷書的前幾頁都有一幅春牛圖,只是時代不同,春牛圖也經(jīng)歷了較大的變化。
筆者就收藏了清光緒時期的兩張春牛圖。一張是大清光緒五年(1879年)己卯太歲龔仲公牛圖式,32開大小,上半部分有一幅4厘米×5.2厘米的春牛圖,由于當年正月十四立春,與正月初一相距13天,所以圖中的春神在春牛身后。一張是大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歲次壬寅春牛圖,8開大小,最上邊占了整個頁面1/5的二十四節(jié)氣表中,穿插了一幅春牛圖,立春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臘月二十七,與正月初一相差不到5天,所以圖中的春神在春牛的身旁居中位置。
民國歷書中的春牛圖非常普遍,且多為黑色,彩色的非常稀少,圖中的春牛和芒神嚴格按照傳統(tǒng)進行組合,旁邊還有詳細的文字介紹。1939年歷書中的春牛圖就是彩色的,可以清楚地看到,春牛身體各部位的顏色是不一樣的,下方文字介紹中說,春?!邦^黃身青腹黃角耳尾黑脛白蹄白”,春神“紅衣黑腰帶”,就連春神手里揚起的鞭子,也“用五彩苧結”。由于當年的立春節(jié)氣在農(nóng)歷上一年的臘月十七,春神在春牛的右前方。
新中國成立后,歷書和年畫中的春牛圖摒棄了傳統(tǒng)的圖案和元素,變成了農(nóng)民、耕牛、新式鐵犁、“鐵牛”(拖拉機)、豐收圖等,變化最明顯的莫過于女性的出現(xiàn)。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新式春牛圖上,經(jīng)??梢钥吹侥贻p婦女頭戴草帽、手揚樹枝、高挽褲腿,趕牛耕田。有了拖拉機后,春牛圖中的春牛變成了“鐵牛”,駕駛拖拉機的婦女也變成了“女神”。
無論春牛圖中的元素如何變化,寓意都是相同的,即喚醒冬閑的農(nóng)人和耕牛,同時寄托著對風調雨順的虔誠祈求,對五谷豐登的殷切期盼,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張雋波,山西日報社主任記者,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收藏近300個年份的不同版本歷書3000余本。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內涵及其傳承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5BZW186。文中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