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氣
虎
牢關前一人一騎獨擋數十萬大軍,一桿方天畫戟神愁鬼厭。呂布的方天畫戟讓三國時代無數桀驁不馴的英雄豪杰甘拜下風。
戟,在中國古書中也稱孑、棘、鏝等,一度是古代重要的冷兵器?!妒酚洝芬辉儆谩俺株偃f”來形容將士之眾。唐代詩人杜牧的詩《赤壁》中就有“折戟沉沙鐵未銷”的詩句,可見古代是把戟作為兵事象征的。
戟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戟失傳已久,從北宋以后到上世紀30年代,許多學者都在探尋戟的廬山真面目。后來從考古資料中找到了確切的物證。實際上,戟就是將矛與戈做成一體的長兵器。它既可直刺,又具有橫擊、勾、拉等多種功能,殺傷力遠比矛和戈強,適合于車戰(zhàn)時使用。
《晏子春秋》中記載了崔述殺掉莊公后,對不滿其殺主行為、拒不與之結盟的大臣動用武力,“戟拘其頸,劍承其心”,迫使他們認可這一事實。
1973年,一些考古工作者在河北蒿城臺西商代中期遺址的17號墓中,發(fā)現了我國最早的一件青銅戟,放在墓主人尸身左側。木柲長64厘米,呈扁圓狀,頂端安有青銅矛,木柲插入矛銎內,側面安裝了與木柄成直角的戈。其后,商代出現了戈矛合體一次澆鑄而成的戟,這種兵器被大量地應用于戰(zhàn)爭中。在實戰(zhàn)中,人們不斷地變化著戟的樣式,使其發(fā)揮更大的效能。1978年,在湖北隨縣雷鼓墩的曾侯乙墓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一件完整的三戈戟標本。
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了4件戈矛聯裝的戟,所用的戈都有“某年,相邦呂不韋造”的鑄銘。它們通長2.88米,部分戟帶有保護其金屬部件的韜。手持這類兵器的百萬秦兵以其勇武善戰(zhàn)的作風,完成了統一中國的霸業(yè)。
戟的故事在秦漢三國時廣為流傳。楚霸王項羽曾披甲持戟向漢王劉邦挑戰(zhàn),嚇得劉邦陣中善射者婁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fā)”;漢景帝時七國之亂中,漢軍中的灌夫為報殺父之仇,披甲持戟,勇突敵陣,殺傷敵方數十名士兵;漢初晁錯曾說“兩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后,此長戟之地也,劍楯三不當一?!蔽鳚h之際,鋼鐵長戟、矛、劍、弓弩幾種兵器,是部隊的標準裝備,當時,最基層的亭長配備的兵器中就有戟。
三國時,呂布、張遼、典韋等名將都用戟。呂布“轅門射戟”講的就是呂布以射中豎在轅門前的戟上小支打賭而迫使袁術退兵的故事。除長戟外,軍中還使用短戟——雙戟和手戟。《三國志》對此有多處記載。如曹丕、孫權等都喜歡用雙戟。西晉張協還專門寫有《手戟銘》,描述手戟的銳利和精良:“錟錟雄戟,清金練鋼。名配越棘,用遇干將。嚴鋒勁枝,擒鍔耀芒。”
長戟在騎兵中受到冷落,是因為在魏晉南北朝時南下的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鮮卑族,主要使用傳統的馬矟。馬矟在工藝制造上比戟簡單,穿刺能力也不遜于戟。這樣,長戟在馬矟的逼迫下退出戰(zhàn)場就在所難免。
至晉代,普及的矛替代了戟。隋唐時代只留門戟作為等級制度威儀的象征。
戟雖退出戰(zhàn)爭舞臺,卻在畫師筆中百般變形,添上了各種花飾。敦煌藏經洞的唐代絹畫《渡海天王圖》中,天王手持長戟,戟的形狀明顯夸張。元明以來,人們習稱的“方天戟”或“方天畫戟”,指的都是這類花式戟。戟在《三戰(zhàn)呂布》、《水滸傳》及《封神演義》中都有描述。而從戟衍生出來的鉤鐮槍在日后的騎兵戰(zhàn)中則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