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新
初中歷史價值觀的有效達成
◎李立新
為了讓中學生理解英國的《權利法案》,筆者提供的材料如下:
材料一:康熙皇帝說:“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人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于他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巨細,朕必躬自斷制?!?/p>
材料二:《權利法案》規(guī)定: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廢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執(zhí)行;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征稅;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
經過取舍,加工成五道材料問答題:
(1)概括材料一的含義。結合材料一的含義,思考中國清朝實行什么政治制度?
(2)概括材料二《權利法案》的內容。根據(jù)材料二概括《權利法案》的內容,思考英國實行什么政治制度?
(3)結合材料一、二,說說你更欣賞哪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為什么?
(4)請結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學的知識思考,中英兩國的政治制度對兩國國際地位產生了什么不同影響(分別舉例子加以證明)?
(5)對比材料一二談談要實現(xiàn)富民強國的中國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樹立什么意識?
讓學生對五個問答題的設計意圖進行評論。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他們懂得了第一問和第二問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就是閱讀歷史資料獵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三問和第四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等方法,整理歷史資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如果說前面四問更多是考查學生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那么最后一問以前面四問為基礎,更多考查的是學生的感悟能力,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應該做什么,這也是中學歷史教育的目標。第五問的情境創(chuàng)設,有效地在書本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中富民強國的中國夢之間搭起了一個交流對話的平臺,讓書本知識得到了靈活運用,賦予知識以力量。
相反,教師如果對教材理解錯誤,會生成混亂甚至是錯誤的價值觀。比如《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這部文件,林肯總統(tǒng)廢除了叛亂諸州的奴隸制并不是廢除了全國的奴隸制。有位教師講課時說:“林肯總統(tǒng)之所以沒有廢除北方諸州的奴隸制,目的是減小文件推行的阻力?!苯處熡謫枺骸皩W過這段歷史以后,你感受到了林肯什么優(yōu)秀品質?”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足智多謀?!?/p>
按照美國的政治體制和法律,黑奴是私人財產,不能繞過法律的手續(xù)冒然予以剝奪,而以立法的形式廢除黑奴制度是國會的權力。作為總統(tǒng),林肯無權制定法律解放黑奴。但他認為這是戰(zhàn)爭時期,而他是軍事統(tǒng)帥,處于軍事目的而解放叛亂地區(qū)的黑奴,相當于沒收叛亂者的財產。當然,對于沒有叛亂的地區(qū),他自然沒有權力解放當?shù)氐暮谂_@樣講述以后,教師追問學生:“你感受到林肯總統(tǒng)的什么優(yōu)秀品質?”學生或許會回答:“崇尚法治。”所以,理解史實是達成歷史價值觀的基礎。
首先,淡化傳奇人物的光環(huán)。眾所周知,丘吉爾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帶領英國人民打敗了納粹德國,保衛(wèi)了英倫三島,拯救了歐洲和世界;丘吉爾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演說家,他的文學著作征服了全世界的讀者,讓他贏得了諾貝爾獎,他的演說打動全世界人民,讓他獲得了民心。教師除了告訴學生丘吉爾一系列神圣的光環(huán)之外,還要為學生講述丘吉爾普通人的一面:丘吉爾上中學的時候嚴重偏科,文科超好,理科超爛;他被老師訓斥成績較差的時候,丘吉爾還頂撞老師。
其次,把丑化的人物“拯救”出來。李鴻章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教學《洋務運動》時,教師問:“李鴻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學生會說李鴻章是賣國賊。接著問學生:“你認為李鴻章是賣國賊,主要是李鴻章做了哪些事?”學生知道李鴻章帶頭簽訂了《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學生的這種認識的片面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例如,教師可出示一段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辈⒔忉屃簡⒊倪@段評價:“梁啟超仰視李鴻章的才能,非常鄙視李鴻章的見識,非常同情李鴻章的遭遇?!币源艘鰡栴}:“李鴻章做了哪些事情讓梁啟超仰視李鴻章的才能,鄙視李鴻章的見識,同情李鴻章的遭遇呢?”
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李鴻章領導了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了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海軍、學堂,開啟了中國早期的近代化,他領導的洋務運動之所以失敗原因是李鴻章等人見識短淺,只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而沒有改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傊?,李鴻章功大于過,是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總設計師和實踐者,是同時代中國人中目光最為長遠者。
有了之前的學習,教師可對此問題與學生進行深入探討:“李鴻章簽訂不平等條約是李鴻章自愿的嗎?”學生認識到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替罪羊,晚年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簽訂的。沒有清政府的同意,李鴻章不敢簽訂不平等條約,就是簽了不平等條約也沒有法律效力。所以,真正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是清政府,而不是李鴻章。真正賣國的是清政府,而不是李鴻章。
不同的人對不同事件有不同的評價,同一個人對同一個事件也有不同的評價,中學生到底認同哪一種價值觀?例如林則徐虎門銷煙事件,中國和其他國家人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評價歷史事件,總結具有普世價值的觀點和態(tài)度。
中學教科書是這樣記載虎門銷煙事件的:1839年 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㈤T銷煙短期內遏制了英國鴉片販子在中國的經濟侵略,領導禁煙英雄林則徐被中國人尊為民族英雄。教師根據(jù)此段材料提問:“結合這段材料思考,中國人是如何評價林則徐的?為什么?”學生回答:“林則徐是民族的英雄,因為林則徐反對外來侵略?!眰惗囟派撤蛉讼炏耩^展出林則徐蠟像時的宣傳單上寫到:“對華戰(zhàn)爭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萬英鎊英國財產的銷毀者”。教師提問學生:“結合著這段材料思考,英國人是如何評價林則徐?為什么?”學生回答:“在英國人眼里,他們把林則徐當成自己的敵人。因為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對同一事件的評價是不同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林則徐禁煙事件的認識卻越來越全面和深刻。1928年,國際禁煙會議在日內瓦召開,國際聯(lián)盟把虎門銷煙開始的日子6月3日定為“國際禁煙日”。20世紀8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毒品蔓延泛濫,成為嚴重的國際性公害,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1987年6月12日至26日,根據(jù)聯(lián)合國秘書長的建議,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了由13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00名代表參加的“麻醉品濫用和非法販運問題”部長級會議。大會結束時,與會代表一致建議,將每年的6月26日也就是歷史上虎門銷煙完成的翌日定為“國際禁毒日”,這項建議被聯(lián)合國采納。紐約林則徐銅像由美國林則徐基金會于1997年,樹立在紐約市華埠中心,東百老匯街的前端。這是屹立于西方世界的第一尊世界禁毒先驅的銅像。
教師要善于利用材料,引導學生:“讀過這些材料以后,你認為世界人民為什么崇拜林則徐?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樹立什么普世價值觀?”從而使學生懂得:林則徐禁煙禁毒受到世界人民的崇拜;中學生要樹立“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普世價值觀。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能仁中學)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