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珠,郭 勇,趙華麗,趙 歡
(1.《現(xiàn)代特殊教育》 編輯部,江蘇 南京 210036;2.烏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學校,內(nèi)蒙古 巴彥淖爾 014400)
“送教上門”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
——全國義務教育“送教(康)上門”專題研討會綜述
顧明珠1,郭 勇2,趙華麗1,趙 歡1
(1.《現(xiàn)代特殊教育》 編輯部,江蘇 南京 210036;2.烏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學校,內(nèi)蒙古 巴彥淖爾 014400)
8月5日,“全國義務教育送教(康)上門專題研討會”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盛大召開,來自全國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領導、知名普特學校校長及教學骨干、學界出版界專家等400余人出席了會議。巴彥淖爾市教育局副局長屈強軍、烏拉特前旗政府副旗長菅永清、烏拉特前旗教育局局長楊建清和副局長王慧到會祝賀。國家社科教育重點課題“特殊教育支持保障體系研究”首席專家方俊明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黨委書記汪海萍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助理鄧猛教授蒞臨指導。
會議由《現(xiàn)代特殊教育》編輯部、烏拉特前旗教育局聯(lián)合主辦,烏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學校承辦?!冬F(xiàn)代特殊教育》主編顧明珠主持開幕式。顧明珠主編說,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在國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決策感召下,從祖國四面八方而來的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領導、知名普特學校校長和教學骨干、學界出版界專家相聚塞外江南烏拉特前旗,深入探討二期提升計劃中重點推進的送教上門工作新思路、新對策,這是送教上門工作開展以來首次舉辦的全國性專題研討會,是對國家特殊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積極呼應,《現(xiàn)代特殊教育》編輯部非常榮幸地與烏拉特前旗教育局共同主辦此次意義重大的研討會。她說,教育情,送教行,把教育康復的課堂搬到重度及多重殘疾兒童的家里,全國各地普特同仁共同演繹現(xiàn)實版的“一個都不能少”。這份堅持歷經(jīng)春去冬來,風里雨里,不改初心,不見不散,在年復一年、漸行漸遠的送教路上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佳話,讓人動容、為之驕傲!烏拉特前旗是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最早開展送教上門工作的地區(qū),烏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學校同仁在建校3年里行程4萬多公里,開展公益送教,編制了300余本送教教材,在全國特殊教育界傳為美談,并被同仁譽為“草原上的特教雄鷹”。此次送教(康)上門專題研討會在烏拉特前旗舉辦,全國同仁心向往之,既是一次學習體驗之旅,也是一場心靈洗禮之旅。
烏拉特前旗政府副旗長菅永清致辭,熱情歡迎遠道而來的專家和教育同仁。浙江省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章金魁代表與會同仁講話,感謝主辦方在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組織全國義務教育送教(康)上門專題研討會,參會同仁親臨現(xiàn)場學習烏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學校送教上門經(jīng)驗,感受烏拉特前旗特教人唱著《鴻雁》、背著干糧送教路上的一個個感人故事,非常震撼。烏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學校郭勇校長也在開幕式上介紹了本校送教上門情況。
2017全國義務教育送教(康)上門專題研討會邀請了我國特殊教育研究領域重量級專家學者發(fā)表主題報告。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黨委書記汪海萍教授作了《關于送教上門的兩個問題》的主題報告。汪海萍教授認為,隨著殘疾觀從醫(yī)療(個人)模式向社會(人權)模式的發(fā)展,人們對殘疾人的認識日趨正向,態(tài)度更加積極,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其一,從救助對象到權利主體。殘疾人(包括重度、極重度的殘疾人)無一例外地都是與我們同樣的權利主體,理應平等地享有所有人權。任何國家無論其發(fā)展水平如何,都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特別扶助措施,使更多的殘疾人從純粹的受助者變?yōu)樯鐣畹膮⑴c者、創(chuàng)造者。其二,從社會拒絕走向社會接納。提高社會對殘疾人的接納度以及對殘疾人權利、需要、潛能和貢獻的認識,是實現(xiàn)殘疾人平等參與的先決條件。第三,從關注缺陷到關注潛能。殘疾不應成為平等參與并獲得成功的阻礙。殘疾人同樣擁有學習與發(fā)展的能力,有貢獻社會的能力,而社會的接納與高期望將會成為殘疾人奮力前行的巨大動力,并與增強其自尊、自信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第四,從社會隔離到社會融合。殘疾人理應享有所有主流服務,社會融合是殘疾人的法定權利,是國家、政府、社會及其家庭的責任與義務。社會融合是先進的理念,更是艱巨而漫長的實踐過程,需要我們立足本國、本地實際,以務實的理想主義情懷和專業(yè)精神推進其進程。融合的環(huán)境是最少限制的環(huán)境,但最少限制的環(huán)境需要最大限度的支持,支持系統(tǒng)的建立與完善是殘疾人社會融合成功與否以及水平高低的關鍵所在。殘疾人的社會融合造福的將不僅僅是殘疾人及其家庭,它將惠及所有社會成員。
汪海萍教授指出,遵循特殊教育規(guī)律是送教上門質(zhì)量的重要保證。汪海萍教授結合零拒絕等特殊教育基本原則,對送教上門涉及的幾個問題作了簡要闡述:第一,為什么要送教上門?教育是基本人權。對殘疾人而言,教育是其享有平等權利的必不可少的關鍵所在,合適的教育能夠確保殘疾人的尊嚴,確保其自立,并有助于他們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教育應當保證任何一名學生不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當部分殘疾兒童、少年因為殘疾程度太重無法到學校就讀,而普通學校尚不具備接納這些學生的條件并為其提供有效教育時,教育主管部門應本著兒童利益至上原則,及時組織實施送教上門,避免因坐等條件成熟而貽誤學生發(fā)展。第二,誰可以享有送教服務?按《殘疾人教育條例》規(guī)定,“需要專人護理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可以接受送教上門服務。第三,送什么?送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相關服務。具體服務內(nèi)容按個別化教育計劃要求。個別化教育計劃應建立在鑒定與評估的基礎上,鑒定評估不僅要關注殘疾兒童的缺陷,還要關注其優(yōu)勢潛能,多民族地區(qū)還需考慮兒童的文化和語言背景。此外,汪海萍教授還就誰有資格提供送教服務、如何提供送教服務、送教服務經(jīng)費如何落實等作了簡單分享。
汪海萍教授指出,政府是發(fā)展特殊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和終極責任承擔者。服務對象顯著而多樣的差異性決定了送教上門的多樣性、系統(tǒng)性與復雜性,需要政府更為充分有力的支持保障。畢竟送教上門不是為了讓服務對象永遠困守家中,而是要助其走出家門,融入社會。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助理鄧猛教授作了《送是為了不送:特殊教育中的送教上門服務》專題報告。他指出,送教上門在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務體系里是屬于限制程度較多的安置與服務形式,它不是國際特殊教育的主流實踐方式。送教上門也不是我國特殊教育的補充方式,而是一個過渡的模式。送是為了不送,送是為了他來(讓殘障孩子進入學校)。如果不是秉持這樣的理念去做送教上門,那么送教上門的作用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送教上門與西方的在家上學(Home Schooling)不同。西方的在家上學是逃離學校批量化生產(chǎn),是自我的選擇,追求質(zhì)量和自由,充分體現(xiàn)出西方特有的多元文化的特點。除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得到課程、教材等方面的服務外,西方的在家上學可以調(diào)用更多的社區(qū)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運動中心、畫廊、展覽館以及親友和鄰居的智力資源,比學校教育更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要。西方的在家上學這些做法值得送教上門借鑒。
他進一步指出,送教上門要根據(jù)學生本身原因、家長原因、學校原因等對“送”的類型進行分類。學校要做出規(guī)劃,即未來兩三年創(chuàng)造哪些條件后可接納這些學生。要注意不要使送教上門成為拒絕孩子上學的借口。送教上門“送什么”很重要,綜合來看,包括送教育、康復、訓練、信息、咨詢、人際、溫暖、物質(zhì)、環(huán)境、科技等。同時,送教上門注定是一個團體,要動用一切可動員的力量,逐漸形成以特校教師為主,普校教師為輔,殘聯(lián)等部門配合的多方關注、協(xié)同實施的送教隊伍,提供專業(yè)的服務。送教上門團隊制訂個別化教育計劃,其評估主要是教育的評估,不要超過專業(yè)范圍,取代醫(yī)生的工作,要地方化、操作化和簡易化。要與家長、孩子、同事、殘聯(lián)、社區(qū)人員等商談送教上門目標。
鄧猛教授指出,送教教師要了解家長的心理,家長心理的變化是送教上門的基礎,他們可能震驚、絕望、掙扎、接受(逃避)、調(diào)適、主動等等。送教教師應當具備心理學、自我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告訴家長“誰都可能有理由放棄你的孩子,家長卻沒有理由放棄希望?!薄安环艞壍募议L多數(shù)獲得了成功!”
他說,送教上門需要始終瞄準著融合的方向,動員社區(qū)力量,利用社區(qū)資源,讓殘障孩子走出家門,融入社區(qū)。同時,送教上門一定要應用現(xiàn)代技術,建立送教上門網(wǎng)上平臺。通過平臺納入學籍、視頻參與、網(wǎng)上課程、網(wǎng)上咨詢、網(wǎng)上交流,但要注意將面對面與遠距離相結合。
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方俊明教授作了《增強送教上門運行保障機制》的專題報告。方俊明教授指出,特殊教育領域提出“送教上門”是與推行教育公平、實施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的“零拒絕”一脈相承的,是基于對殘疾兒童接受教育權益的認同與肯定,是體現(xiàn)融合教育思想、搞好隨班就讀、實施醫(yī)教結合或教康結合的必要途徑,也是執(zhí)行新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和實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高特殊教育質(zhì)量的重要內(nèi)容?!傲憔芙^”并不是否認讀書要有一定的能力,但堅信可以通過改造和優(yōu)化教育的大環(huán)境與小環(huán)境,采用各種各樣因材施教的方法,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化、網(wǎng)絡化的遠程教育手段,幫助有發(fā)展障礙的殘疾兒童,哪怕是中重度殘疾兒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身的潛能,學習到一定的知識,增長一定的能力,哪怕是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搞好送教上門需要具有當代特教發(fā)展的新思維、新情懷、新境界與新手段,必須樹立普特融合觀、生態(tài)發(fā)展觀,具備教書育人的職業(yè)自信、因材施教的專業(yè)自信,掌握信息時代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體現(xiàn)高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的時代精神。
方俊明教授指出,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qū)實踐經(jīng)驗表明:送教上門要構建以政府為主導、教育行政部門為主體、各職能部門緊密配合、社會共同參與的特殊教育行政管理與發(fā)展模式;出臺系列地方文件,指導送教上門工作;由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整合資源,指導本地區(qū)送教上門工作的開展;組成送教上門聯(lián)合工作隊,送關心、送溫暖、送知識、送康復等;通過調(diào)查研究,科學評估,確切掌握情況,確定送教對象;充分估計送教上門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困難,做到心中有數(shù);創(chuàng)建信息平臺,開展遠程教育。同時,建議將送教上門與醫(yī)教結合、隨班就讀結合起來,三位一體地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活動管理和運行機制。
2017全國義務教育送教(康)上門專題研討會吸引了全國各地普特同仁關注、參與送教上門工作實踐研究,眾多知名特校給大會傳經(jīng)送寶,并就新時期送教上門工作建言獻策。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李拉副教授主持了會議的實踐經(jīng)驗分享環(huán)節(jié)。
(一)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特教學校送教上門的實踐與思考
在送教上門服務過程中,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建立了跨部門的特殊教育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涵括殘疾兒童數(shù)量分布、類別分布、地域分布、殘障程度分布、教育安置方式分布,以及評估記錄、過程性數(shù)據(jù)記錄、康復教學記錄、階段性數(shù)據(jù)等;建立了線上、線下科學評估體系,攜手社區(qū)康復門診,恰當選取康復內(nèi)容,實施精準康復教學。同時,路榮喜校長指出,送教上門服務中仍存在送教政策、經(jīng)費、技術等支持保障不足的問題。(路榮喜)
(二)基于家校協(xié)同的送教上門工作策略
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通過組織鄉(xiāng)鎮(zhèn)干部參與入戶調(diào)研,深入送教上門家庭,取得家長信任,了解家庭情況,鼓舞家長信心;以學年為單位,階段結束進行轉介安置,補充和增加送教上門服務對象,明確協(xié)同要求,簽訂送教協(xié)議。學校編寫了作為送教上門校本教材《重度、多重殘障兒童生活適應課程》的附屬教材——《送教上門家長指南》,分個人照顧、居家生活、社區(qū)娛樂三個模塊,幫助家長明確日常教育訓練的任務、目標、內(nèi)容、要求、具體方法。每一次送教上門,學校做到科學評估、設計課程、教學示范、實地指導,家庭做到參與教學、遷移方法、日常訓練、信息反饋,確保送教上門工作取得實效。(胡啟軍)
(三)利用普教資源,以教育信息化提升送教上門質(zhì)量
從2014年秋季學期開始,佛山市順德區(qū)安排普通學校教育資源為確實不能到校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門或遠程教育服務,依托區(qū)啟智學校成立特殊教育支援服務中心,對區(qū)內(nèi)特殊教育工作尤其是送教上門工作進行研討和評估。區(qū)啟智學校借助各方專業(yè)力量,建設了涵括直接用于殘疾學生訓練的適應性、認知、康復課程,以及指導隨班就讀、送教教師設計針對性訓練方案的行為訓練類、認知類、康復類指導課程的送教上門課程體系,并將課程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開發(fā)送教上門電子課程、圖形操作課程APP,形成送教上門課程網(wǎng)絡框架,從而為不同類型接受送教上門服務的學生提供相適應的課程,確保送教工作的專業(yè)化。(王濤)
(四)奔走在鄉(xiāng)間的希冀
海門市先后出臺《關于加強我市“送教上門”工作的通知》《送教上門學生管理辦法》《送教上門教學工作常規(guī)》《送教上門學生個人檔案制度》等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明確由義務教育學校負責本施教區(qū)的送教上門工作,并對送教上門學生的學籍管理、經(jīng)費使用、考核評估和獎勵措施等作了具體要求,使送教上門工作有章可循。海門市注重多方位宣傳送教活動,通過電視臺、電臺、新媒體等多種渠道擴大送教上門社會影響,讓更多的人關心弱勢群體,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海門市重視送教上門工作研究,通過申報課題、舉辦專題研討會、組織培訓等形式,提升送教上門工作質(zhì)量和水平。(顧鳴鵑)
(五)開展“送教上門”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自2014年10月開始,阜陽市特殊教育學校承擔了穎東區(qū)無生活自理能力的義務教育階段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學校成立了送教資源小組,與家長擬定了送教協(xié)議,明確規(guī)定了送教雙方的職責和義務。送教資源小組設計了《送教上門學生登記表》《送教上門學生情況調(diào)查表》《送教上門學生個別教育計劃》《送教上門學生康復訓練記錄表》等一系列用于過程管理的表冊,以便詳細地了解送教學生家庭情況、病史情況以及家長對送教工作的想法。送教教師在充分了解送教對象現(xiàn)狀后,針對服務對象的生理、心理特點,按照分類確定不同的教育康復訓練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個別化教育計劃。送教計劃制定后,教師按計劃每周實施一次送教,在對學生進行教育訓練的同時,向家長指導示范訓練的方法。送教資源小組每學年還邀請家長參加送教工作會,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劉士俊)
(六)托起折翼天使的求學之路
早在2013年底,江都區(qū)特殊教育學校就啟動了“送教上門”工作。在前后近4年的送教實踐中,學校感到,單靠特校教師和普校教師送教是不行的,因為這些送教的特殊兒童少年,除了認知學習需求,更重要的是康復訓練需求。但特校和普校的教師,在康復這塊還是一個短板,所以積極尋求殘聯(lián)的支持,與殘聯(lián)合作,請殘聯(lián)安排康復中心的康復師一起,共同參與到送教工作中來。要保證送教上門工作可持續(xù)開展并提高送教質(zhì)量,還必須得到政府職能部門在人力、財力方面的支持,如送教人員的調(diào)配、工作量增加的補助、往返的車旅費等。(王斌)
(七)一個都不能少
銅陵市特殊教育學校每年8月份都對前來報名入學的孩子進行入學能力評估,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的,都進入學校就讀,但問題行為較多、基本生活不能自理的,經(jīng)家長同意,自主報名,學校采取送教上門的形式解決入學問題。這是學校的招生制度。送教上門前,從八大領域?qū)γ總€孩子進行評估,根據(jù)摸底評估,與家長交流,捕捉信息,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優(yōu)勢,再結合教師的特長分工結對。實施方案就是學校的送教制度。送教上門工作每學期匯報一次,既是經(jīng)驗分享,亦是成果展示。每名送教教師將自己的評估、分析、實施、成效一一展示,有文字、有影像,接受全校教師的指正。教務處在教師們交流的同時,檢查教師的資料留存情況,以便為孩子們后面的教育留下第一手資料,同時考量教師的教學效果。(胡瑩)
最后,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方俊明教授作了總結性發(fā)言。他說,送教上門支持保障體系必須得到鞏固和完善。第一,必須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送教的問題不僅是特教的問題,是與大教育有關的,特教的問題也不僅是教育的問題,是與社會有關的,同時還需要家長的認同。送教上門如果單靠教師的積極性,可以做到一段時間很好,但持久不下去。第二,必須是普特結合,得到普通學校的支持,并且要按照普通教育來衡量,而不是把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這個短板分開督導。
會議還組織了“體驗塞外送教之路”“走進草原上的特?!眱身棇n}活動。烏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學校從建校開始先后為34名特殊兒童送教,累計送教1 900多人次,行程4萬多公里。學校自主編寫了一套針對中重度殘疾兒童少年的送教校本教材以及家庭指導手冊,構建了以認知生活能力培養(yǎng)、自主康復和生活適應為重點,民族文化風俗、各學科相互銜接、交叉、融合的送教上門校本課程體系。為了用行動詮釋支持,全國各地送教同仁循著烏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學校送教的足跡,一路顛簸前行,穿越牧區(qū),體會塞外送教之艱辛,體會烏拉特前旗特教同仁心中的大愛。與會者積極認同該?!敖逃c康復并舉,生存與發(fā)展并重”的辦學理念,都為這只“草原上的特教雄鷹”熱情點贊。方俊明教授有感烏拉特前旗特殊教育學校送教上門,特作《卜算子》一首,表達了與會同仁的心聲:“鴻雁含秋草,折翅苦難飛。大愛豈容雁離群,教康護汝行。煙雨江南路,高風塞北情。天南地北圓一夢,送教上門庭?!?/p>
2017-09-12
顧明珠,女,《現(xiàn)代特殊教育》編輯部主編。
G760
A
1006-4702(2017)05-0056-05
(責任編輯張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