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宋代詠史詩繁榮的史官文化背景

        2017-03-12 11:23:29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7年10期
        關(guān)鍵詞:詠史詠史詩史論

        張 煥 玲

        (1.遵義師范學院 人文與傳媒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2.四川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四川 成都 610064)

        論宋代詠史詩繁榮的史官文化背景

        張 煥 玲1,2

        (1.遵義師范學院 人文與傳媒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2.四川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四川 成都 610064)

        宋代史學發(fā)達,宋人編撰的史籍為文人提供了優(yōu)秀的歷史教科書,推動著歷史教育的發(fā)展,促進了詠史創(chuàng)作的繁榮。而且,它所代表的史官文化心態(tài)也滲入到了詠史創(chuàng)作中,使詠史詩在接受和傳播的過程中逐漸實現(xiàn)了與史論、史評等史學體裁的融合,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敘史言志到論史鑒世,從資政勸誡到童蒙教育,從文人雅賞到市井娛樂的功能轉(zhuǎn)換。

        宋代詠史詩;史官文化;史評;史論

        兩宋時期,詠史詩的創(chuàng)作群體空前壯觀,王禹偁、梅堯臣、歐陽修、張方平、李覯、邵雍、劉敞、曾鞏、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蘇轍、黃庭堅、張耒、李綱、李清照、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劉克莊等都有敘議皆精、膾炙人口的佳作流傳。詠史詩眾體兼?zhèn)洌扔袀鹘y(tǒng)的五七言古體、律體、絕句,還有楚辭體、樂府體、集句體及四、六言古體等。據(jù)《全宋詩》《全宋詩訂補》統(tǒng)計,宋代的詠史詩有7402首,數(shù)量可觀,遠超前代,立論新穎,以理致取勝,在古代詠史詩的發(fā)展歷程上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種成就的取得與宋代發(fā)達的史官文化背景關(guān)系密切。

        一、窮究治亂,上助圣鑒

        “中國史學,莫盛于宋”,“宋賢史學,今古罕匹”。[1]238-240古代重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到宋代得到了極大的弘揚,形成了崇史的文化氛圍,并最終促使古代史學走向了鼎盛期。宋代史學在史官制度、史學著作、史著體裁、史學大家及史學領(lǐng)域諸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宋帝對修史的空前重視、宋人對撰史的極度熱衷,各種官修史書卷帙龐大,一些史學新體裁先后創(chuàng)立,為前代所不及。官修史書更趨全面化、系統(tǒng)化和制度化,有了記載保存一手資料的起居注和時政記。

        宋人在“窮探治亂之跡,上助圣明之鑒”[2]9607的思想指導下,修史、治史的目的性很明確。如歐陽修有感于五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廟、朝廷、人鬼皆失其序”[3]173,效法《春秋》,以個人之力編撰《新五代史》,“以翼大道,扶持人心”[4]10383?!丁戳婀賯鳌敌颉窂奈宕筇魄f宗遽盛遽滅的歷史事實中引發(fā)出深刻的經(jīng)驗教訓:“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边@種哲理性的名言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罕見的歷史深度,體現(xiàn)了宋代的史學精神,從客觀上適應了宋朝革除五代亂世之弊、重振綱常的政治需求。又如司馬光“專取關(guān)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編為《資治通鑒》,希望皇帝能“監(jiān)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2]9607。全書體例謹嚴,結(jié)構(gòu)完備,敘事清晰,質(zhì)樸簡潔,考證嚴密,文筆流暢。不僅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而且富于一定的文學色彩。唐史專家范祖禹認為“今所宜鑒,莫近于唐”[5]3,故著《唐鑒》以警示統(tǒng)治者。嗣后有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均為編年史名著。

        袁樞《通鑒紀事本末》則以重大歷史事件立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事件的時間順序撰寫,創(chuàng)紀事本末體史書。鄭樵的《通志》綜合歷代史料,帶有百科全書的性質(zhì),大大擴充了史書的記述范圍。朱熹與學生趙師淵據(jù)司馬光《資治通鑒》《通鑒目錄》《通鑒舉要歷》及胡安國《通鑒舉要補遺》,增損改編成《資治通鑒綱目》,自序云:“歲周于上而天道明,統(tǒng)正于下而人道定。大綱概舉而鑒戒昭,眾目畢張而幾微著。”[6]30朱熹認為司馬光不分正閏的做法不符合正統(tǒng)觀念,全部要改回來?!顿Y治通鑒綱目》寓意褒貶,強調(diào)正統(tǒng),簡明易記,較符合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傊未分L篇巨制之多,史家成就之大,都足以凌駕漢唐,睥睨明清。宋人除了以修史撰文來規(guī)范君臣大義外,還自覺地取鑒資治,常用《春秋》筆法在詩歌的世界里品評歷史,故詠史之風遽爾勃興。如宋庠《讀賈誼新書》云:“誰謂賈生學,兼之文帝朝。死憂王墜馬,生賦如鸮。被召宣溫密,矜功絳灌驕。勤勤論五餌,史筆未相饒?!盵7]2206詩人寫讀賈誼新書后之感想,并結(jié)合其一生行藏評其功過。又宋庠《進讀唐書終帙》云:“隋室重氛極,唐家景命新。地歸裂殘壤,天洗戰(zhàn)余塵。遂納諸戎貢,爭陪二月巡。瀛洲登俊老,煙閣盡名臣。輕重非關(guān)鼎,興亡要在人。舊都紛秀麥,前事徧書筠。哲后疑圖暇,西廂訪古頻。終篇見成敗,摘句屢咨詢。青史嘉遺直,元龜遺圣辰。愿將稽古意,萬一助堯仁。”[7]2213則明確表達了以唐為鑒,再造清明盛世的殷殷期望。

        二、酌古理今,資治懲勸

        宋帝力圖將修史與取鑒、資治更緊密地結(jié)合到一起,成為鞏固統(tǒng)治的有效手段。宋朝建立伊始,宋太祖就下令修《五代史》,以便從中汲取歷史教訓。曾說:“昨觀新史,見梁太祖暴亂丑穢之跡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賊虐也。”[8]125宋帝及士人都認為“士大夫忠義之氣,至于五季,變化殆盡”[4]13149,故要“大厲名節(jié),振作士氣”[9]3086,故在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內(nèi)集中理學、史學、文學各種力量大力整頓綱常,收拾世道人心。這場思想領(lǐng)域的整頓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對加強中央集權(quán),防止地方分裂割據(jù),鞏固大一統(tǒng)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的科舉考試也為大批有才能、有識見的孤寒布衣之士進入上層統(tǒng)治階級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而這股以科舉入仕、充滿生機的新興勢力,依仗的正是博古通今以治國平天下的才力和學識。他們只有不斷地從歷史的寶庫中汲取養(yǎng)分,提高資治能力,保持自身優(yōu)勢,才能在政治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新興士大夫階層不僅喜好研經(jīng)讀史,而且也有意識地將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各個領(lǐng)域內(nèi)發(fā)揚光大,小到家庭教育,大到治國平天下,經(jīng)史成了無所不能的制勝法寶。風氣所及,不僅文臣熟讀經(jīng)史,就連武人也積極學習歷代用兵成敗之道及前世忠臣之節(jié)。名將狄青作戰(zhàn)英勇,但無史識。范仲俺授以《左氏春秋》,他“折節(jié)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4]9718。

        宋代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也促進了史學研究的繁榮。外族的進犯,朝廷的退讓,頻繁的戰(zhàn)與和,促使士人閱讀史書,以史為鑒,從成敗盛衰中汲取治國理亂的經(jīng)驗教訓,從歷代典制的因革損益中,為今天的措施規(guī)劃尋找出路。形形色色的史著、史論好比士人從各自的角度開出的藥方。同時,為了使良藥不必苦口而利于病,宋人又對史籍的體裁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進。司馬光著《資治通鑒》是“病”十七史的浩繁難讀,袁樞著《通鑒紀事本末》又是“病”《資治通鑒》年代悠長,難輯一事首尾。綱目體的創(chuàng)造也是為了使《資治通鑒》更好地發(fā)揮歷史懲勸的功能,體現(xiàn)朱熹“讀史當觀大倫理、大機會、大治亂得失”[9]196的思想。同時,還出現(xiàn)了以淺顯易懂的語言改寫的普及讀物《三字經(jīng)》《十七史詳節(jié)》《十七史蒙求》《史學提要》等。司馬光在編撰大部頭《資治通鑒》以外,還寫了簡明通俗的歷史讀物《稽古錄》,受到好評??傊?,不管是深奧雅正的史學專著,還是淺顯易懂的諸史蒙求,都為史學的推陳出新、經(jīng)世致用作出了不同的貢獻。

        宋代還具備推廣普及史學所必需的物質(zhì)技術(shù)和經(jīng)濟條件:興旺發(fā)達的造紙術(shù)與印刷術(shù)。印刷、造紙技術(shù)的不斷改進,印刷成本的降低,使書籍大量印行,部頭較大的史籍也變得容易流傳,便于集中和保存。宋仁宗時就由政府匯刻十七史流播于世,史籍不再難求。慶歷后,民間刻書業(yè)普遍興起,各種史著刻本得以大量流行。官營印刷業(yè)更是發(fā)達,國子監(jiān)在東京專門設(shè)有掌管印書的官署,史籍刻版甚廣,像《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東都事略》《九朝通略》等也類多鏤板,流布四方。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開闊了學者們的眼界,提高了他們的史學素養(yǎng)和著述興趣。當時從中央的三館、秘閣到州學、縣學、民間書院等都藏書萬卷,私人藏書家如宋敏求、葉夢得、晁公武、陳振孫等都坐擁書城。社會上讀經(jīng)誦史的風氣隨之而日益濃厚。這股讀史以資治勸懲的思潮,上自皇帝本人、官僚世家,下到各級官吏和地主士紳,形成一個比唐代更為龐大且有一定文化教養(yǎng)的文人階層,為史學著作及詠史詩創(chuàng)作的繁榮提供了極其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

        三、援史入詩,史論互鑒

        宋代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加之印刷術(shù)、造紙術(shù)的進步,為史學發(fā)達提供了較好的條件,而科舉考試的需要,歷史知識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宋人也更加重視史學著作的撰修及史學教育。據(jù)《宋史·藝文志》及歷代書目著錄,宋代的史地著述數(shù)量甚夥,且質(zhì)量上乘。史學從史官、史家的書本里解放出來,匯融到廣大士人的學問和思想里,使他們的言論和作品具有深沉的歷史感和強烈的現(xiàn)實性。宋代始終尖銳的民族矛盾,使文人作品中愛國主義、抵抗侵略的內(nèi)容占據(jù)主導地位。而這種愛國主義激情的抒發(fā)往往是和深沉的歷史見解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這種鮮明的時代特點在詠史詩創(chuàng)作中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

        (一)評古論今,資治與蓄德兼有

        宋代自皇帝大臣至方外高士皆喜論古今得失,資治蓄德的氛圍空前濃厚。如:張方平晚與蘇洵游,“論古今治亂及一時人物,皆不謀而同”[13]950;蘇軾“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11]85;李廌“喜論古今治亂,條暢曲折,辯而中理”[4]13117;宋釋覺范云“余世緣深重,夙習羈縻,好論古今治亂、是非成敗,交游多譏訶之”[12]408。又乾道三年(1167),孝宗詔大臣洪邁夕對選徳殿,極論古今治亂之事。而大臣也建議孝宗為太子遴擇師友僚屬,“相與講論古今治亂之理,他日民情吏事不患不知”[13]644。孫應時《勝果僧舍與葉養(yǎng)源論武侯出處作數(shù)韻記之》,論史而以詩記之。謝枋得“一與人論古今治亂國家事,必掀髯抵幾,跳躍自奮,以忠義自任”[4]12687。同時由于科舉考試偏重策論,更直接影響到當時的文風。宋代文人將豐富歷史知識、精辟凝煉的典故寫入篇章,綜覽古今,氣吞山河,不僅有力地表現(xiàn)了博大深邃的思想內(nèi)容,而且收到了意境深遠的藝術(shù)效果,形成了獨特的時代風格。宋代重史的文化氛圍、豐富的史籍、以史為鑒的思想不僅為詠史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可資仿效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而且它所代表的史官文化心態(tài)也滲入到了詩歌中。

        詠史詩借古抒發(fā)詩人情志,非宋代獨有。然而宋人卻能夠一掃過去那種單純吊古之幽情,變?yōu)樘N藉著現(xiàn)實內(nèi)容的歷史反思,并以清新的筆觸,飽蘸愛國主義激情,譜寫出一曲曲洶涌磅礴、動人心魄的壯歌。宋代文人援史入詩,入詞,入文,入平話戲曲,無論在廣度、深度上,還是在思想、藝術(shù)性上,宋前就是后來的明清也難以望其項背。歷史總是與現(xiàn)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永遠都在映射著當下處境中人們的情思。那些心胸闊大、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人,往往對歷史也倍加關(guān)懷。大文豪蘇軾的作品多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他不僅撰寫了不少評古論今的史論文,而且創(chuàng)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詠史詩。王安石也常通過詠史懷古之作,寄托政治抱負,如《商鞅》《范增》《張良》等。司馬光極深厚的史學根基和文學素養(yǎng)使得《資治通鑒》成為史學和文學完美結(jié)合的范例,他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詠史詩,縱論古今人物,其史學觀點與《資治通鑒》基本吻合。陸游“集中十九從軍樂”,多是以歷史英雄作楷模。他在《書憤》一詩中備極推崇“出師一表真名世”的諸葛亮,寄托了出師北伐的理想。再如忠君愛國、義薄云天的文天祥,多青睞歷史上的愛國志士,寫《題蘇武忠節(jié)圖》《懷孔明》《顏杲卿》《二王》等詩,借史抒懷,既是在贊美古人,也是在自我激勵?!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就透露出他強烈而深沉的歷史感。在北上燕京途中,他又作《劉琨》《祖逖》《許遠》等詩,表達了對愛國英雄的贊美,抒發(fā)了不屈的愛國志節(jié)。如《祖逖》一詩云:“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東門長嘯兒,為遜一頭地。何哉戴若思,中道奮螳臂。豪杰事垂成,今古為短氣?!盵7]43048贊美了祖逖聞雞起舞,恢復中原的宏大志向,為其功敗垂成而嘆息不已?!都旁姟肥且栽娧a史的佳作,感情深沉,激昂頓挫?!墩龤飧琛犯侵腥A民族忠臣義士的光榮榜,激蕩著一腔民族正氣。這些也有力地證明了宋人歷史知識的豐富與博通,以史為鑒的自覺性與普遍性。因為只有對史實了如指掌,并加以消化吸收、融匯貫通,才有可能運用自如。詠史詩是宋代史學經(jīng)世致用、鑒古知今的一個側(cè)面,說明史學的思想內(nèi)涵與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經(jīng)過高度有機的融合,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二)詠史論史,史詠與史評相彰

        詠史詩是一種跨“文”“史”的“邊緣”創(chuàng)作。從文學題材角度看,應歸入集部,然而也有一些目錄學家將其視為史著,歸入史部,或單列為“史詠”一類,或并入“史評”,或附于史論著述之后,成為四部之中的兩棲著作。如明高儒《百川書志》卷六史志三中列有“史詠”一類,著錄元明人的詠史集6種。《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在史部史評類收入顧正誼《顧氏詩史》、黃鵬揚《讀史吟評》2種?!端膸煳词諘嬁穼⑹穳籼m《全史宮詞》、吳閬《十國宮詞》、謝啟昆《樹經(jīng)堂詠史詩》歸入史部史評類。上海圖書館編《中國叢書綜錄》史部“詠史之屬”就著錄清及近人的詠史集多達36種。陽海清編撰《中國叢書廣錄》在史部史評類列史詠之屬,著錄古代詠史集多達66種??梢姡趯W者眼里,詠史詩集具有與史評、史論相同的屬性、功能和價值,并且在創(chuàng)作中互相借鑒,互相影響。

        史論,即評論者對歷史的總看法。宋代史論在繼承褒善貶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下,特別強調(diào)治史為現(xiàn)實服務(wù),在歷史觀上則否認漢唐史學的“天人感應”“君權(quán)神授”說。范祖禹《唐鑒》、孫甫《唐史論斷》都明確地提出了借古諷今、以史為鑒的思想。同時,受史家實錄精神的影響,詩論家甚至以“史才”作為評價詠史詩成敗優(yōu)劣的標準。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傳文學在塑造人物時,往往是抓住最能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事件大寫特寫,對不重要的東西則一筆帶過,而且還善于運用多種手法比如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對比襯托、氣氛烘托等來刻畫人物。宋代詠史詩在刻畫人物時當然也全面接受了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傳的影響,多剪裁最能突出人物個性特點或契合自己觀點的歷史細節(jié),或濃墨重彩,或以偏概全,嫻熟地駕馭史料為己所用,史傳體、翻案體、史論體等體式大備。

        宋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以詩論史,藉以表達個人的史識。如蘇軾的友人史經(jīng)臣彥輔曾說:“阮籍登廣武而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其名!’豈謂沛公豎子乎?”他對曰:“非也,傷時無劉、項也,豎子指魏、晉間人耳!”[14]7蘇軾讀李白“沈湎呼豎子,狂言非至公”之句,知白亦誤會嗣宗語。他認為嗣宗雖放蕩,本有意于世,以魏晉間多故,故一放于酒,不至以沛公為豎子。故賦《甘露寺》詩,感慨“聊興廣武嘆,不得雍門彈”,將論史、讀史之歧見紛爭賦為詠史,自抒機杼,以釋眾疑。蘇軾又云:“仆嘗夢見一人,云是杜子美,謂仆:‘世多誤會予詩?!栋岁噲D》云:‘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廊私砸灾^先主、武侯欲與關(guān)羽復仇,故恨不能滅吳,非也。我意本謂吳、蜀唇齒之國,不當相圖,晉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吳之意,此為恨耳?!盵15]2119詩人以杜甫在夢境再現(xiàn)囑托的形式,委婉巧妙地傳達了他對老杜詠史詩所表現(xiàn)之史識的獨到見解。蘇軾又云:“詠二疏詩,淵明未嘗出。二疏既出而知返,其志一也?;蛞灾^既出而返,如從病得愈,其味勝于初不病,此惑者顛倒見耳?!盵15]2114則是詩人對前人詠史的評價中獨抒己見,與史論無異。

        宋人頗喜評價歷代詠史詩創(chuàng)作,多從其立意構(gòu)思與史書記載相比較而言。如二程云:“王介甫詠張良詩最好,曰:‘漢業(yè)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毎從容?!搜愿咦嬗脧埩?,非也。張良用高祖爾?!騿枺骸畯埩加澡F槌擊殺秦王,其計不已疏乎?’曰:‘欲報君仇之急,使當時若得以鐵槌擊殺之,亦足矣,何暇自為謀耶?”[16]233二程贊美肯定了王安石詠張良詩的不凡的史識,心有戚戚焉??梢姾玫脑伿吩姡q如簡潔有力之史論,讓讀者回味無窮。

        詠史詩所表現(xiàn)的史見、史識,有時也為史學家所用,發(fā)為史論。甚至有人認為史論言簡意賅,較史事尤勝一籌。王義山曾云:“詠史有詩,人多言胡曾,不知左太沖、張景陽尤為東萊所取?!盵17]33則認為左思、張協(xié)詠史詩中的觀點為呂祖謙的史論所借用采納。又劉攽《詠史詩》云:“自古邊功緣底事,多因嬖幸欲封侯。不如直與黃金印,惜取沙場萬髑髏?!盵7]7310其說則完全脫胎于司馬光的史論《論李廣利》,認為武帝欲侯寵姬李氏之弟廣利而使將兵伐宛,蓋不欲負高帝之無功非侯之約。而軍旅大事關(guān)系國安民生,欲徼幸咫尺之功,藉以為名而私其所愛,不若無功而侯之。則二論異曲同工。又王安石《張良》一詩云:“漢業(yè)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從容。固陵始議韓彭地,復道方圖雍齒封?!盵7]6725而胡寅認為漢業(yè)存亡在俯仰間,而留侯于此每從容焉。諸侯失固陵之期,始分信越之地,復道見沙中之聚,始言雍齒之侯。此論與王詩如出一轍,則是史論借用詠史之意。又劉克莊《贈防江卒六首》其四云:“身屬嫖姚性命輕,君看一蟻尚貪生。無因喚取談兵者,來此橋邊聽哭聲?!盵7]36182則是概括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之意,認為皇帝只是看到戰(zhàn)勝后的凱旋捷奏,拜表稱賀,沒有聽到遠方之民因戰(zhàn)事而家破人亡,哭聲遍野。又黃公度《漢高祖論》認為傷弓之鳥驚曲木,奔渴之牛急濁泥。項驚天下以弓,而帝飲天下以水。而馮必大《詠史》云:“亭長何曾識帝王,入關(guān)便解約三章。只消一勺清涼水,冷卻秦鍋百沸湯?!盵7]34810則是奪黃氏之意而化用之。又葉紹翁《漢武帝》云:“殿號長秋花寂寂,臺名思子草茫茫。尚無人世團圞樂,枉認蓬萊作帝鄉(xiāng)。”[7]35141此論出于林之奇《武帝論》,認為武帝好長生不死之術(shù),聚方士于京師,啟巫蠱之禍,使皇后、太子、公主皆牽連而誅,可悲可笑!又陳傅良《論項羽》認為項羽戮子嬰、弒義帝、斬彭生、坑秦二十萬眾而范增不勸阻,與秦、商鞅之行為何異?而錢舜選《項羽》云:“項羽天資自不仁,那堪亞父作謀臣。鴻門若遂樽前計,又一商君又一秦?!盵7]42027與陳氏之論無異??傊?,對于歷史來說,文人發(fā)為韻語,則為詠史;形成文字,則為史論:二者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與此同時,二者之間還相互借鑒,相得益彰。

        一言以蔽之,在宋代發(fā)達的史官文化的影響下,不僅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讀史、鑒史、修史、論史、詠史、記史之風,而且增強了宋人重史思想、史官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具體在詠史詩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是以史為鑒,翻案求新,詠史、史論、史評互相借鑒。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敘史言志到論史鑒世,從資政勸誡到童蒙教育,從文人雅賞到市井娛樂的功能轉(zhuǎn)換。

        [1]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司馬光.資治通鑒[M].胡三省,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6.

        [3]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5]范祖禹.唐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朱熹撰,清圣祖批.御批資治通鑒綱目[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

        [7]傅璇琮.全宋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8]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黎靖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蘇軾.東坡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1991.

        [11]蘇軾撰,施元之原注,[清]邵長衡刪補:施注蘇詩[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

        [12]釋覺范.石門文字禪[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

        [13]王十朋.王十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4]蘇軾.東坡志林[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0.

        [15]蘇軾.蘇軾全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16]程顥,[宋]程頤撰,王孝魚點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7]王義山.稼村類稿[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

        [責任編輯、校對:王興全]

        On the Historiographer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the Prosperity of Historical Poems in the Song Dynasty

        ZHANG Huɑnlinɡ1,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edia,Zunyi Normal University,Zunyi Guizhou 563002;2.Center for Post-doctoral Studi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As the historiography in the Song Dynasty history was developed,the historical records compiled at that time provided excellent history textbooks for the literati,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historical poems creation.Moreover,the cultural ideology of the historiographer penetrates into the historical writing,making the historical poems gradually integrate with historical criticism,historical comments and other history-recorded styl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acceptance and spread.Thus,it successfully achieved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from expressing one’s aspiration to enlightening the world,from exhorting capitalists and politicians to educating the children,from serving as literati taste to the ordinary entertainment.

        Historical Poems;Historiographer Culture;Historical Comment;Criticism

        I206.2

        A

        1009-8666(2017)10-0020-06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10.004

        2017-04-1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古代詠史詩集整理與研究”(13XZW010)

        張煥玲(1976—),女,河南南陽人。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2014年9月入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科研流動站研修,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及古典文獻學。

        猜你喜歡
        詠史詠史詩史論
        《詠史上·董仲舒三首其二》書法
        宋代《春秋》學對史論體詠史詩的影響
        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邊疆治理思想史論
        北陵公園詠史
        揚子江(2021年5期)2021-09-06 05:34:24
        詠史抒懷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8
        從阮籍《詠史》詩的自創(chuàng)虛擬人物和神仙意象看其人生態(tài)度
        詠史詩的哲學意蘊(外三則)
        中華詩詞(2017年7期)2018-01-22 02:19:58
        從“工業(yè)革命背景”看復習課中的史論結(jié)合
        《宋前詠史詩史》評介
        東方論壇(2011年3期)2011-04-03 00:42:17
        漢代樂府詠史詩探論
        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d | 蜜桃日本免费看mv免费版| 粉嫩的极品女神尤物在线| 超碰97资源站| 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亚洲图片| 久久婷婷香蕉热狠狠综合|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宅男| 91极品尤物在线观看播放| 日本韩国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爽爽爽麻豆色哟哟|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v| 亚洲国产成人AⅤ片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啪啪视频| 日本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影院成人影院| 玩弄少妇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 奇米狠狠色| 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偷拍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 国产 国语对白 露脸| 亚洲成AV人片无码不卡|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熟女不卡|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偷窥村妇洗澡毛毛多|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狠狠| 在线视频色系中文字幕| 婷婷成人丁香五月综合激情| 国产午夜伦鲁鲁| 人人妻人人添人人爽日韩欧美| 日韩欧美亚洲中字幕在线播放| 97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 欧美大屁股xxxx高跟欧美黑人| 色视频www在线播放国产人成| 欧美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 淫片一区二区三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