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榮 (阜陽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 236037)
一堵無情的墻
——《無名的裘德》中隱含的主題
徐先榮 (阜陽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 236037)
《無名的裘德》中的主人公裘德盡管一直奮發(fā)圖強,努力為自己的夢想不懈拼搏,但終敵不過一堵無情的墻—等級制度和社會習俗而敗下陣來,最終一事無成,抑郁而終。
墻;夢想;《無名的裘德》
《無名的裘德》是英國作家托馬斯·哈代于1895年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其最后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強烈的悲劇意識深深地震撼了讀者。書中描寫了一位有志青年裘德,對事業(yè)和愛情有著美好的追求。在事業(yè)上,裘德從小到大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當一名學者或牧師,并為此夢想不懈努力;在愛情方面,裘德希望與自己心儀的女友淑結合,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些本是一個能激發(fā)人奮發(fā)向上的正能量的東西,但是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由于一堵無情的墻--等級制度和社會習俗而使裘德敗下陣來,最終一事無成,抑郁而終。
主人公裘德自小失去父母,是個可憐的孤兒,因此和自己的單身姑婆生活在一起。姑婆所在的村莊馬里格林有一位小學老師菲洛特桑對裘德的人生認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菲洛特桑即將離開村莊,準備前往基督寺追求自己的大學夢想時,他對裘德說,“你知道大學和大學學位是什么嗎?它是一個想做教師的人的必須有的招牌。我的計劃,或者說我的夢想,是要成為一名大學畢業(yè)生,然后被正式授予圣職。去住在基督寺或它附近,我就好比到了總部。假如計劃完全可行,我認為在那里可以得到更好的機會實現我的計劃?!崩蠋煹脑捵屔倌牯玫潞苁芄奈?,于是從此以后他也把去基督寺當學者或牧師當成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因為在他看來,基督寺是一個“光明之城,”“哪兒長著知識之樹?!彼M芟窭蠋熞粯?,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改變卑賤的社會地位。
目標確定之后,裘德便開始了腳踏實地的準備。要想當學者或牧師,就得掌握古老的拉丁語和希臘語,于是他設法從老師菲洛特桑那兒弄到了拉丁語和希臘語的語法書進行自學。但是自學之路顯而易見是艱辛的,因為年少的裘德白天要幫姑婆的面包店給附近的村民送面包,于是學習便成了爭分奪秒的事情。自此以后的三、四年間,人們便經常看到在鄉(xiāng)間的小道上有一位勤奮的少年邊駕馬車邊看書的情景。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刻苦的自學之后,裘德掌握了這門艱澀難懂的語言。在又學了一門可以謀生的搞建筑的手藝之后,裘德終于可以到基督寺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了。
裘德深愛著基督寺這座城市,他暗下決心,要成為“大學”中的一員,漫步于這兒的教堂與學院之中。他很快發(fā)現進入大學有兩個途徑:一是取得某種公開競爭獎學金和助學金的資格。而這需要大量的老師指導,對像他這樣完全靠自學的人是行不通的。二是花錢為自己買到進學院的資格,這同樣也不可行,因為此時的裘德身無分文,整日為生計奔波著。無奈之下,他給幾位學院的院長寫信。其中唯一給他回信的院長在了解了他的石匠身份之后,勸誡他:“竊以為理應堅守舊業(yè),安于本分,而不應好高騖遠,另辟蹊徑。唯如此,你才會更有成功之機會?!敝链?,石匠裘德的大學夢徹底破滅。盡管他從小就為此目標準備著,努力著和奮斗著,但這堵無情的墻——貧富懸殊的等級制度之墻仍然將他和“他的那些幸運年輕的同時代人隔開,而他和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精神生活;他們那些人從早到晚只是看書、觀察、學習,把知識消化。僅僅一墻之隔——可那是怎樣的一堵墻??!”
裘德在事業(yè)上可以說是受了重創(chuàng),在感情生活上同樣也是如此。年輕時,由于懵懂無知,裘德被世故的年輕女孩阿拉貝娜耍手段騙入了婚姻。因為缺乏共同的感情基礎,婚后的兩人經常爭吵不斷,甚至大打出手。在這種無感情的婚姻持續(xù)了一段時間之后,阿拉貝娜有一天突然離家出走,拋棄了裘德,獨自隨父母去了澳大利亞。受此打擊,裘德曾一度一蹶不振,想要自殺。
從這段感情的陰影里走出了之后,裘德去了基督寺,在那里遇見了自己的表妹淑并深深地愛上了她。裘德認為,“我對她,并不完全是由于性的沖動,像第一次遇見阿拉貝娜那樣。我看得出,她是一個格外聰明伶俐的人;我想她,部分原因是我希望在心靈上和她產生共鳴,渴望在我孤獨時得到她的安慰?!?/p>
淑確實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孩,是一位維多利亞時代的新女性。從她一出場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個基督教大行其道的城市基督寺,她居然買了兩個異教的神像維納斯和阿波羅并把它們帶回了自己的房間。她對宗教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我討厭這種騙人的東西,它們只會用抽象的宗教詞語,掩蓋那充滿激情、卓越偉大的詩歌里所包含的令人狂喜、純真自然和富有人性的愛!” 其后她的一些行為在當時的人看來也是離經叛道的。比如在女子師范學校學習期間,有一天晚上,她竟然不顧校規(guī)貿然出去私會自己的男友裘德,結果因違反校規(guī)被學校開除,導致沒能完成學業(yè),中途退學了。
淑對于愛情和婚姻的看法也是很超前的。她希望不被傳統(tǒng)的道德婚姻所束縛,而是要追求自己的真愛,遵從內心的呼喚。她認為婚姻“只是一種骯臟的契約,建立在實質性的利益之上:管理家務,繳納稅金,讓孩子繼承土地錢財,必須讓人知道他們的父親是誰—似乎如此—那為什么一個人必然可以說,甚至公開大聲疾呼,說婚姻傷害了他(她)的感情,使他(她)痛苦不堪呢?”為此,盡管她和裘德彼此深愛著對方,卻堅持和裘德過一種自由戀愛的生活,而不愿去辦一張“結婚證”,使兩人成為法律意義上的合法夫妻。這種“不合常規(guī)”的做法讓兩人在現實生活中吃盡了苦頭。先是他們的這種同居關系被周圍的鄰居所不容,認為這是一種有傷風化的行為。他們不得不為此經常搬家,過著居無定所,經常找工作的生活。其次這種狀況對孩子的影響也是災難性的。裘德和前妻阿拉貝娜所生的孩子“小時光老人”錯誤地認為自己和弟弟妹妹是爸爸媽媽的負擔,于是在殺死了弟弟妹妹之后,“小時光老人”也自殺了。遭遇了這樣的家庭慘劇讓淑深受打擊,也讓她自責不已,“我就是引起這種變化的禍根,正如我說過的?!庇谑?,過去那個思想開明,敢于反抗傳統(tǒng)的淑不見了,她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對于她和裘德之間的關系,她也有了痛徹的領悟,“也許這個世界還不是那么開明,不能接受我們的試驗!我們算什么呢,竟然想做先鋒!”因此,她毅然決然地離開了裘德,回到菲洛特桑身邊,接受了現實生活中的傳統(tǒng)婚姻。至此,一個新女性就這樣被社會習俗征服了。可以說“社會習俗之墻”讓裘德和淑的感情關系走到了盡頭。
經歷了事業(yè)和愛情的雙重打擊后,曾經意氣風發(fā)的青年一去不復返了,裘德變得沮喪消沉,經常酗酒,身體健康也每況愈下,最后在正當壯年的而立之年撒手人寰,抑郁地離開了人世。哈代對維多利亞時代社會現實的揭露和批評是尖銳和深刻的。裘德的人生悲劇令人痛心。無論他怎樣努力,似乎總有一堵無情的墻讓他處處碰壁,阻礙著他實現自己的夢想。在作家哈代看來,這堵墻似乎是某種“命運”的東西,“在這種力量面前人顯得渺小、脆弱,被自己的激情擺布,受命運的搓揉和捉弄而無還手之力。這種力量可以視為神意或自然力與人的自身的矛盾性的合力;它對有所追求的人來說,幾乎總意味著‘厄運’的降臨?!嗽谂c命運的角力中幾乎總是處在絕對劣勢?!边@就似乎說明了為什么裘德越努力,越與“命運”抗爭,結局卻越糟糕。但是,作為讀者,我們卻可以清楚地看出,造成裘德悲劇結局的并不是某種神秘和深不可測的“命運”而是不公正的資本主義社會等級制度和腐朽墮落的社會習俗觀念。由此可見,不改變這樣的社會結構,裘德的個人悲劇就無法避免。因此,要想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演,惟有無數的勞動者團結起來,推翻舊的不合理的社會等級制度和束縛人的舊的習俗觀念這堵無情的墻,去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新社會,才能為千千萬萬個裘德贏得美好而光明的未來。
[1][英國]托馬斯·哈代,劉榮躍譯.無名的裘德[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2]李維屏.英國文學史[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李賦寧.歐洲文學史[M].商務印書館,2001.
徐先榮,阜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