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郭振華,雷 鳴,萬 義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湘西古丈土家族跳馬民俗體育文化解讀
——基于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太坪村的考察
張 磊,郭振華,雷 鳴,萬 義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跳馬是湘西古丈縣太坪村及其附近村落的土家族至今保留的一種遠古祭祀活動。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考察法、邏輯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對跳馬進行了研究。結(jié)果表明,跳馬源于遠古時期軍事戰(zhàn)爭中的祭祀禮儀;延續(xù)著母系制過渡到父系制時期的混合性祭儀;體現(xiàn)著土家人的原始胎記。跳馬是在非常情況下才舉辦的許愿、還愿盛典,是民俗體育展演的盛會,禳災祈福意味濃厚。它的舉行加強了人際關(guān)系,展示著土家人尚武精神,對研究上古中華的文明進程具有極其寶貴的史料價值。
跳馬;土家族;民俗文化
跳馬習俗,又稱古丈跳馬節(jié),現(xiàn)在主要存留在古丈縣城關(guān)鄉(xiāng)太坪村、雙溪鄉(xiāng)宋家村、巖頭寨鄉(xiāng)魯家村等幾個土家村寨,一般在春節(jié)后的第一個馬(午)日舉行,大約形成于明朝初期。古陽河上游流域的土家人認為,馬和族人的興旺是分不開的。通過跳馬祭祀活動,可以酬謝神靈、祈望年豐、驅(qū)除濕瘴和瘟疫、寨發(fā)人興。于是將古老的歌舞和儺祀有機的融合起來,逐步形式了跳馬節(jié)慶歌舞活動。屆時,參加活動者多達上百人,觀眾如潮?;顒訒r間短則1天,長則3天?;顒觾?nèi)容豐富多彩、場面宏大,民俗文化內(nèi)涵豐富,具有祭祀禮儀性、祭儀主祭性別的混合性、祈福性、耗資性、社交性、尚武性等特征。2008年被確定為湖南省第2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
跳馬活動內(nèi)容非常豐富,有許馬、擇日、扎馬、操旗、調(diào)年、駕馬、西可樂、出馬、祭神、跳馬、燒馬、抬老爺、審老爺、燒老爺?shù)葍?nèi)容。
以馬祭祀是為古丈跳馬活動的顯著特點。以馬為祭品根源于馬為死者生前坐騎,是人類的原始信仰與精神寄托方式,他們認為此舉能讓人們通往冥界。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六千年前馬便被人們馴化成為乘騎。當時,作為交通工具的馬匹象征著權(quán)力與地位,極其珍貴。當權(quán)者去世后,為了讓他在陰司能繼續(xù)享用他的尊華生活,人們就用坐騎為他殉葬。因此,巫師在祭祀場上得準確稟報出供奉的馬匹數(shù)目?!暗l祭”儀式是軍隊以馬為祭品在征伐之地舉行的祭祀活動,為殷周時期所盛行。在到達征戰(zhàn)目的地后,軍隊“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祃”。它祭祀哪位神靈呢? 蚩尤、黃帝是戰(zhàn)神,生前坐騎又是馬。東漢人鄭玄解答道:“其神蓋蚩尤,或曰黃帝?!睔ⅠR祭祀蚩尤或黃帝的傳統(tǒng)直至隋朝和宋朝還保持著。巫覡作法可上天敬神,也可以請神下凡。所以,巫覡具有溝通凡間與神界的法力。而上天請神需要乘馬,也就是說馬具備幫助人抵達神界的重要作用。湘西土家族梯瑪在還土王愿儀式中,手中均需握著一種叫“八寶銅鈴”的法器,有6顆銅鈴是掛在雕有馬頭的木柄上。儀式之中有騎著豹頭海馬下陰給土王解錢,換乘飛天騾馬向七姊妹求子的內(nèi)容?!翱赶伞薄俺镀吖媚铩钡日疾坊顒又信◣熕乃哪_長凳也代表著馬,是馬的象征物。通過梯瑪將凡人送往神界,是梯瑪從現(xiàn)世通達到神界的交通工具。古丈跳馬,絞旗、披甲、競技、爆竹如同炮火喧天,是一種騎馬沖殺、執(zhí)刀列陣的戰(zhàn)舞,酣戰(zhàn)氣氛濃郁。由此可見,跳馬和祭祀一樣與古代軍事儀式同源。
古代巴人為土家族的先人。其崇虎尚武的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商代。土家族著名的民間文學史詩《梯瑪神歌》敘述著土家族的族源和發(fā)展,其中的一章“遷徙記”中就講述了土家先祖打敗妖魔的情節(jié),里面不乏器械和徒手格斗的描寫。從文獻記載來看,“巴師銳勇”等體現(xiàn)巴人善戰(zhàn)的語句載入《華陽國志.巴志》等史冊?!逗鬂h書.南蠻傳》也載有湘西、渝東土家族的先祖?zhèn)儭皠庞隆瓟?shù)陷陣”的語句。所謂“剛勇生其方,風謠尚其武”,一種尚武赴義的文化基因就流淌在古代巴人的血脈中。秦漢魏晉南北朝而至隋唐五代,江南均為重要戰(zhàn)場,戰(zhàn)事頻繁,土家族更長期處于征剿與反征剿的戰(zhàn)爭之中。其驍勇、彪悍的民族風格在土家族的曲藝文化、英雄崇拜文化、圖騰文化等方面都有體現(xiàn)。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擺手舞、儺戲當中,與軍事武術(shù)有關(guān)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抵抗外晦的過程中更是屢建奇功?!睹魇泛V土司》說土家人在抗倭的戰(zhàn)斗中,蓋東南戰(zhàn)功第一。土家族習武自強,并積極傳播、修習本族傳統(tǒng)武術(shù)。在跳馬活動中土家人競技奔跑,舞拳弄棒,顯現(xiàn)著土家人昔日的尚武之風。
春季到來之時,為接春神、祭太陽神的祭祀活動在我國古代十分普遍。儀式團隊前往東部,在東郊祭祀太陽神,根據(jù)歷史研究發(fā)現(xiàn),太陽被原始的人們看作是神的生殖器。太陽如果丟失了,萬物生殖的男根就失去了,春天也失去了。因而,找太陽、召回太陽的儀式就落在了擔任祭祀的巫覡身上。土家族《梯瑪神歌》中有“球形肉砣怪胎碎尸”的神話。球形怪胎作為“人種”,象征著人們心中的太陽,也隱喻著男性的生殖器。原始人類把太陽、春天與人類女性生殖器相聯(lián)系的思維理念與古丈跳馬結(jié)隊巡游迎接陽光、迎接春天的目的相統(tǒng)一。
古丈跳馬活動的4個主持者中必須有一個女法師參祭,體現(xiàn)著原始社會的混合性祭儀的延續(xù),由3男1女所組成的祭祀搭配在我國其他地區(qū)實屬罕見。在母系氏族社會只由女法師主持祭祀,母系制過渡到父系制到混合性時期,男女法師混合主持祭儀;父系社會時,男人逐漸取代女法師占據(jù)祭師的位置,法師也由男性酋長兼任。五千多年前的黃帝、蚩尤即為覡之祖。《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使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這就是驚天動地的逐鹿之戰(zhàn),雙方各使用法術(shù)進行較量。古丈縣土家族人的祭祀儀式“跳馬”便有冒著戰(zhàn)火沖殺的場面。從土家族梯瑪本義考察,梯瑪意即為敬神的人。土家族祭祀同其他民族一樣,在母系氏族社會時也是由女法師主持。女法師祭祀神活動時,穿八幅羅裙,持八寶銅鈴,此鈴系于木雕馬之身。隨著社會的演進,大約在春秋之后,男覡逐漸取代女性祭師處于主祭神壇的位置。但依然保留著明顯有女性特征的八幅羅裙,至今仍為梯瑪?shù)姆ǚ?/p>
古丈跳馬整個活動充滿著禳災祈福的意味。即便是審老爺、拷老爺、燒老爺?shù)取坝秀>瓷瘛钡那楣?jié)也是秉承著禳災祈福的宗旨。原始社會里部落酋長由族人們共同選舉推任。酋長如果不稱職、或給部落造成重大損失,則族人們有權(quán)另行公推酋長,并且將這個不稱職的酋長燒死,此為殺神的根源之一。捉神、殺神的儀式在土家族地區(qū)求雨活動中多有體現(xiàn)。人們采取這種極端的手段,其目就是讓天上的玉皇大帝憐憫人間百姓的疾苦、災難,逼著他普降甘霖。通觀古丈跳馬習俗中的審老爺、燒老爺?shù)冉詫儆跉⑸窆偶?,禳災祈福,寓意濃厚?/p>
舉行跳馬活動一般為3天。未到時間之前,先向各方親友報客,屆期前來參加祭典。來賀人客,放鞭炮,抬糖糝、金錢、粑粑等為禮贈送之。舅姑姻親也踴躍來賀。遠近村人,前來觀看者人數(shù)多達萬人。但凡愿意參加表演者均受歡迎,并放鞭炮獎勵勝者。跳馬活動結(jié)束之后,把客人留下來過夜。吃完晚飯后主賓相約,男女歌唱,一唱十和,旁聽者,贊聲助興。人們在這樣活躍的友好氣氛中增加了友誼,培養(yǎng)了感情。
土家族顯靈的儀式很多,在跳馬活動中,要先進行祭儀,完畢后方許跳馬。跳馬時,先由主人,次及來賓,最后賓主才互相比賽。原始時代,土家初民同其他民族一樣,認為天地神祗、鬼、怪、精靈、祖先之魂等宇宙中的超自然現(xiàn)象視為不可冒犯的神靈,極大地影響著他們的生命和運勢。在這些原始觀念和信仰的感召下,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漸漸形成。在土家人的祭祀活動中,大川、名山、火神、雷公、電等無不被虔誠供奉。土家先民寄托先祖能夠保佑他們抵抗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和適應大自然;乞求祖神陰靈顯應,祈福生活、生育以及生產(chǎn)等都能免遭不測,化險為夷。由此可見,在跳馬習俗中留下了土家人鮮明的原始觀念與信仰的胎記。
湘西學者石啟貴先生在1940年就指出,跳馬活動不是一般的祭儀活動,是在人畜瘟疫流行,蟲蝗旱災嚴重,禳解沒有效果之時,把希望放在“始酬祭之”的許愿、還愿盛典。祭壇的配置昂貴,時間延續(xù)長,活動內(nèi)容豐富,場面熱鬧宏大,不是單家獨戶所能承擔得起的。因此耗資巨大,石啟貴先生感慨道:“每二三十年方舉辦一次?!?/p>
跳馬活動持續(xù)時間長,期間進行跳馬、跳社巴舞(擺手舞)、打粑粑、釣魚、打蓮花樂、送春、春牛耕田、擄蝦、舞龍、舞獅、龍燈、打卦、武術(shù)等妙趣橫生的民間民俗體育活動,還有打溜子、吹木葉、高腔、陽戲等民間藝術(shù)展演,但凡愿意參加表演者均受歡迎,并放鞭爆獎勵勝者。跳馬習俗是地地道道的民間民俗體育活動展演舞臺。跳馬活動的舉行,無異今日學校開運動會。人們盡興娛樂,其樂融融。
跳馬儀式是古丈土家族人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仍然保留了遠古時期的文化,現(xiàn)在的土家族人進行結(jié)隊巡游、跳馬、殺馬、殺神等儀式,其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與精神方式,更多的是歌頌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好政策,表達人們幸福喜悅的心情和期盼著人民幸福安康,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文明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價值。隨著現(xiàn)代化和改革開放的加快, 跳馬習俗等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外來文化的強勢沖擊下日趨瀕危。因此,希望湘西古丈縣土家族跳馬習俗能得到更多的關(guān)注。
[1] 楊樹達.漢書窺管[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 邱海洪,饒平.明代湘西土家族士兵抗倭武術(shù)文化研究[J].軍事體育學報,2014(4):75-78.
[3] 徐泉森,盧俊.土家族武術(shù)文化價值闡析[J].武術(shù)科學,2009(11):27-29.
[4] 張子偉.湘西祭祖習俗[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 石啟貴,湘西苗族實地調(diào)查報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G85
A
1674-151X(2017)20-14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20.072
投稿日期:2017-08-12
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我國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社區(qū)參與式治理研究(編號:16CTY015);吉首大學通識課程群建設(shè)項目(jdtshxkc201403)。
張磊(1989—),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文化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