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新文
(常州市武進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常州213164)
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視野下的史料教學優(yōu)化策略*
賁新文
(常州市武進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常州213164)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史料教學,策略
英國歷史教學法專家湯普森說:“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或發(fā)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們如何發(fā)展對歷史的認識?!雹貯.K.Dicklnson.P.J.Lee and P.T.Roger.learning Histoy,London,1984,p.169.而歷史認識的發(fā)展及深化,要盡可能地采取設身處地的態(tài)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則去認識和分析。要實現這一點,一個有效的策略就是師生共同回到“歷史現場”,盡量地接近歷史真相,以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歷史知識,如此學生才能在“過程與方法”中得到能力與價值觀的提高。要回到“歷史現場”,就必須借助于史料教學。②何成剛等:《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頁。隨著歷史課程改革和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史料教學無論作為一種教育教學理念,還是作為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教學范式都已為許多歷史教師所認同并積極踐行。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影響歷史“真味”的“泛化”、有失歷史“原味”的“偽化”和淡化歷史“韻味”的“簡化”諸多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沒有很好地把握歷史學科本質和歷史教育本質,在史料教學的育人終極價值取向和基于明確宏觀主題框架下的系統(tǒng)化、整體性建構等方面有所缺失。上述問題的存在,也使我們產生了路在何方的困惑。而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頒發(fā),及其根據該意見精神,即將頒布的明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體內涵的新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無疑為史料教學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如何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視野下優(yōu)化史料教學,也就成為了我們研究的關注點。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中最重要的能力和品格,是使該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核心能力和品格。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能力的核心,其提煉要立足于學科本質及其育人價值,但素養(yǎng)要素的命名不能不考慮課程內容。
歷史學科素養(yǎng),指的是通過歷史教學和自我學習而獲得的歷史知識、歷史思維方式、研究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形成的學習習慣、心理品質、價值取向及歷史意識。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方法、學習歷史所形成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是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形成作為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促進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持續(xù)發(fā)展。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方面。①徐藍:《談談研制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一些體會》,《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年第12期。
史料,也就是歷史資料,是指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史料是還原與重構歷史的證據,是解釋歷史的依托,是現實與歷史對話的橋梁,是培養(yǎng)學生基于史學理論用歷史思維思考、解決問題并形成歷史意識的載體。
史料教學,即根據歷史教育的需要,圍繞歷史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應用恰當的歷史材料,引領學生在豐富的歷史信息、真實的歷史場景中學習歷史知識、感悟歷史。史料教學是學科特質的“還原”,歷史學科本真的“回歸”,代表的是歷史教學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發(fā)展趨勢,彰顯的是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和社會功能。
史料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史料教學才有價值和意義。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強調:“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中學歷史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應該是培育具有歷史意識、歷史思維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歷史學習是增進個體與整個人類的情感聯系和熟悉人類經歷的心路歷程的橋梁和紐帶,歷史知識的掌握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和載體。“歷史教育的關鍵并不僅僅在于讓學生記住多少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養(yǎng)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形成理性的思維方式,從而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提供堅實的基礎?!雹凇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解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頁。要“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③《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頁。因此,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理應是歷史課程學習的重要目標,也是學科價值的集中體現。而正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才需要我們從“無史料即在教學”走向史料教學,引領學生從“讀歷史”走向“做歷史”。
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視野下實施史料教學,就必須重視史料的文化意義和育人價值。豐富的歷史資料,不只是歷史事件的證據材料,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是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學中不只是用來幫助學生識記、理解歷史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存續(xù)文化傳統(tǒng)、養(yǎng)成健全人格、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我們教師必須改變教學中史料運用的“泛化”“偽化”和“簡化”等現象,以歷史課程的視野,學科發(fā)展的視野,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視野,關注史料來源的多元化、內容的多樣性,挖掘史料的文化意義和育人價值,充分發(fā)揮史料本身對學生提高素養(yǎng)、發(fā)展能力、優(yōu)化品性的重要作用。
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視野下實施史料教學,就必須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應用史料自主學習、探究歷史問題的活動過程?,F在不少教師的所謂史料教學,往往是碎片化運用史料,本質上仍是服務教師的教,服從于完成教學任務。著眼于培養(yǎng)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中必須真正落實以“學”為主,組織和指導學生自主選擇和應用有效史料去觀察歷史現象,探究歷史問題,追尋歷史規(guī)律,領悟歷史方法。必須突出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性、探究性。
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視野下實施史料教學,不僅要準確把握歷史學科的價值定位,深刻領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界定和內涵闡釋,而且要在史料教學的技術策略上不斷研究與創(chuàng)新:
(一)遵循史料教學精神,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和主題立意。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學的主題立意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它們決定了課的方向與品質。因此,在教學定位、目標確立、主題選擇等方面首先必須體現其精神追求。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我們的教學為“超越知識識記,聚焦學科素養(yǎng),挖掘育人價值”,教學主題為“殤思與鏡鑒”。由此確立如下學習目標:“(1)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學習、探究,理解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分析中國戰(zhàn)敗的主要原因,歸納戰(zhàn)爭的影響,培養(yǎng)閱讀、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歷史理解能力、歷史邏輯推理能力、歷史解釋能力以及史論結合的史證意識。(2)結合現實,反思戰(zhàn)爭的啟示,深化史感意識、現實意識,形成“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歷史情感和正確價值判斷。
(二)聚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優(yōu)化史料教學的過程與方法。碎片化地選擇史料,片段式的展開活動,本質上不是史料教學,反而會削弱史料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功效。因此,必須基于體現史料教學基本精神的教學定位、教學目標和教學主題,整體建構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流程、學習活動。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根據上述學習目標及主題立意,我們選擇了2014年4月13日《人民日報》上《從甲午戰(zhàn)爭的廢墟上崛起》一文中“120年前的那個甲午,是黑暗的、痛苦的、流血的、沉淪的甲午”這段充滿歷史感的論述,作為課引,引領學生進入了特定的時空情境,勾勒了黑暗、痛苦、流血、沉淪的主線,揭示了本課學習要旨。主題學習活動設計為層進式的“難以避免的災難”“慘痛沉淪與喚醒”和“或然戰(zhàn)爭的深思”三大篇章。學習方式為基于史料研讀的問題探究,主要圍繞以下問題漸次展開:“甲午中日戰(zhàn)爭為何不可避免?戰(zhàn)爭勝負為何在戰(zhàn)前已定?如何全面客觀分析戰(zhàn)爭的影響?對于中日或然的戰(zhàn)爭,該如何應對?現在和未來我們該如何正確處理中日關系?”針對上述設計,我們精心選擇了相應的史料和現實材料,引導學生回顧、體會那段黑暗和痛苦的歷史,通過中日比較、現實聯系反思、感悟流血、沉淪的歷史給我們的慘痛教訓與現實啟示。進行這樣的創(chuàng)新建構,較好地克服了以往戰(zhàn)爭史教學習慣于渲染戰(zhàn)爭場景、英雄人物表現,忽略對特定政治和文化背景的解讀,缺乏面對現實和著眼未來的價值引領等膚淺行為,提升了學生在唯物史觀核心理論指導下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能力,激發(fā)了學生“痛記于心留其史,奮發(fā)于行促今事”的家國情懷,增強了學生以史為鑒、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的歷史意識。
(三)彰顯學科育人功能,關注史料的文化價值。史料的選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史料教學的實效,我們在遵循史料與教學的相關性、相容性,史料服務于特定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尤其注重挖掘史料的文化價值,以彰顯史料的文化意義和育人價值。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我們設計的三大“篇章”中分別選擇了下面一些材料。
材料1:日本是以世界文明進步為目的展開的這場戰(zhàn)爭,戰(zhàn)爭不是人與人、國與國之戰(zhàn),而是一場信仰的較量。日本在亞洲國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圖徹底擺脫獨裁國家制度和野蠻文化,日清戰(zhàn)爭因此成為日本邁入文明國家行列的起點。
——(日)福澤諭吉
材料2:以倭奴彈丸小國,狡詐無信,年來謅事歐洲,襲其毛滓,詎敢夜郎自大,棄好尋仇……想天戈所指,不難指日蕩平。
——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三《甲午中日戰(zhàn)爭》
材料3:中國所制子彈,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鐵質不佳,彈面皆孔,難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過引者。臨陣之時,一遇此等軍火,則為害實非淺鮮。
——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三《甲午中日戰(zhàn)爭》
材料4: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于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兎ㄖ?,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梁啟超:《變法通議》
上述材料作為背景、成敗原因及影響分析的補充素材,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史實,而且滲透了主動追求進步文明、克服盲目自大、反對腐敗、順勢變革等價值引領。
除了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建構外,我們還注重課內外學習有機結合、一體化考慮,不斷優(yōu)化歷史課外學習活動,包括精選史料改進作業(yè)練習、開展課外歷史實踐活動等,引領學生在收集、應用史料,觀察、研究歷史問題的活動中提高歷史學科素養(yǎng)。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再次強化并堅定了我們的認識:歷史教學的至上訴求,則在于傾聽歷史回聲,感悟文明滄桑,啟迪人文智慧。英國愛德華·霍特列·卡爾在《歷史是什么》一書中也提出:“歷史學家的作用既不是愛過去,也不是從過去之中解放自己,而是掌握過去,理解過去,把它當做理解現在的一把鑰匙?!睆摹叭S目標”發(fā)展到“核心素養(yǎng)”,不僅僅是課程目標的新變化,更代表著一種嶄新的課程觀與教學觀。構建我國素養(yǎng)本位的課程與教學新體系,是歷史賦予基礎教育的新課題,也是史料教學瓶頸的突破口。我們歷史教師要圍繞著課程內容的“素養(yǎng)化”、學生學習的“素養(yǎng)化”、教師教學的“素養(yǎng)化”、課程評價的“素養(yǎng)化”等主要目標,整裝“再出發(fā)”;①參見張華:《核心素養(yǎng)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出發(fā)”》,《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年第1期。侯建新:《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5、57~58頁。我們歷史老師要進一步質化史料教學品質,以育人為價值追求,引領學生在一個更為豐富和開闊的視野下進行學習、思考、探究,要獨具慧眼,善于從文化的瀚海中,去發(fā)掘、篩選那些蘊含著哲思的史料,使學生可以通過史料的運用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可以通過史料的對比學會質疑、敢于批判,可以引領學生在史料的閱讀中解釋歷史、感悟生命,可以引領學生在史料的學習中聯系現實,有悟有思。只有這樣,我們的歷史課堂才能創(chuàng)新出彩,走向深刻,我們的歷史教學才能真正走向歷史教育。而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視野下的史料教學的內在本質價值、蘊涵的無限智慧的“真善美”,顯然將是我們所有一線歷史老師始終不變的追求和需要不斷研究的課題。
G63
B
0457-6241(2017)05-0069-04
賁新文,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歷史教研員,主要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婷軒】
2017-01-20*本文為2015年江蘇省教學研究第十一期重點課題“基于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史料教學優(yōu)化研究”(項目編號:2015JK11-Z031)的階
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