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 符
實貢篇
[東漢]王 符
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論,而時所共知也。然衰國危君,繼踵不絕者,豈時無忠信正直之士哉,誠苦其道不得行耳。夫十步之間,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是故亂殷有三仁①,小衛(wèi)多君子。今以大漢之廣土,士民之繁庶,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正,而官無善吏,位無良臣。此豈時之無賢,諒由取之乖實。夫志道者少與,逐俗者多疇,是以朋黨用私,背實趨華。其貢士者,不復依其質干,準其才行,但虛造聲譽,妄生羽毛。略計所舉,歲且二百。覽察其狀,則德侔顏、冉,詳核厥能,則鮮及中人,皆總務升官,自相推達。夫士者貴其用也,不必求備。故四友②雖美,能不相兼;三仁齊致,事不一節(jié)。高祖佐命,出自亡秦;光武得士,亦資暴莽。況太平之時,而云無士乎!
(原文據中華書局1965年版《后漢書》)
【注釋】
①殷有三仁:在《論語·微子》中,孔子說微子、箕子、比干是商朝的三位仁人。
②四友:周文王以南宮括、散宜生、閎夭、太顛為四友,孔子亦以顏回、子貢、子師、子由為其四友。這里指文王四友。
【譯文】
國有賢臣就興旺,用諂諛之臣就衰?。痪饔兄页紘揖桶捕?,用佞臣國家就危險。這是古今的定論,也是大家所公認的道理。然而衰國危君,接連不斷,并不是因為當時沒有忠信正直的人,而是用人正道行不通的緣故。十步之內,一定有茂草;十戶人家,一定有忠信之人。商朝那么亂,還有箕子、微子和比干三位仁人;衛(wèi)國那么小,還有許多君子。現(xiàn)在大漢廣大的土地上,士民多而富足,朝廷政治清明,上下又能諧和一致,但朝廷卻沒有好的官,在位的良臣也不多。難道此時沒有賢人?想必是使用不當吧。那些愿行正道的人用得很少,同流合污的卻用得很多,因此,朋黨成群,互相營私,背離樸實,趨向華麗。選拔人才時,不重視其實干,衡量其才行,只是虛張聲勢,濫加溢美之詞。每年有將近兩百人得到提拔??纯此麄兊穆臍v,個個品德像顏回、冉伯牛,詳細考察其才能,很少達到中等人才的標準,都是只務升官、互相推舉。選士本應重在才干,不必求全責備。所以文王四友雖各有長處,但不是每個人都很完美;商朝三仁同在一朝,能做的事也不一樣。輔助漢高祖得天下的臣子來自亡秦;光武帝用的人才不少是從王莽那里來的。何況如今天下太平,能說沒有人才嗎?
【簡析】
王符,字節(jié)信,東漢政論家。在王符生活的時代,士人熱衷于結交權貴、獲取名聲,以期獲得舉薦的資格,但王符性格耿介,不茍同于世俗,終身不仕,并因滿腔憤懣而著《潛夫論》,對東漢后期的朝堂提出了廣泛而尖銳的批判?!秾嵷暺芳瘁槍|漢所舉孝廉貢士名實不相符的現(xiàn)象而發(fā)。
文中王符引經據典,通過古今對比,痛陳東漢舉孝廉的人才選拔制度的弊端。王符認為當時所舉孝廉不過是徒有虛名,完全不堪任用,因此呼吁對于人才不應求全責備,也不應徒考其表,而應依照每個人的才干與能力去授予官職。而且,正所謂“千里馬常有,伯樂難求”,每個時代都有很多人才,重要的是統(tǒng)治者要具備將這些人才選拔出來并任用之的能力,這樣,通過明君和賢臣的相互配合,就能使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習近平同志說:“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蔽覀兊念I導干部在實際工作中也要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松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