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君
教師要與學生共同成長
◎魏雅君
過去,教師是教學活動中權(quán)威的管理者,但是時代發(fā)展到今天,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教師的教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新時代要求教師改變心態(tài),放下架子,蹲下身子,開創(chuàng)師生間真正平等的對話平臺,與學生共同成長。
解放思想;尊重;平等;借力借智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泛,他們了解信息的能力甚至超越了教師。而且隨著現(xiàn)代家庭結(jié)構(gòu)的改變及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如今的學生個性張揚,敢于創(chuàng)新,敢于嘗試,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那么在新形勢下,究竟什么樣的師生關(guān)系才是有助于教育成功,有助于學生發(fā)展的師生關(guān)系呢?我認為,教學相長,向?qū)W生學習,賞識學生,建立在平等、民主的人際關(guān)系里的教育活動才是真正高效和有活力的。要真正做到向?qū)W生學習,教師就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與學生的心弦對準音調(diào)。
要向?qū)W生學習,首先,教師要解放思想:認識到向?qū)W生學習不是可恥的事情,不是降低教師在學生中威信的事情,而是教師提升自我修養(yǎng)和教學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秴问洗呵铩分校迂晢柨鬃樱骸昂笫缹⒃鯓臃Q道您老人家?”孔子說:“我何足以稱道呢?一定要說的話,算作好學而不厭煩,好教而不疲倦,大概就是這樣吧!”他說,顏回的仁德、子貢的口才、子路的勇敢、子張的莊重都勝過自己,但他能吸取他們的長處而避免他們的短處,所以能做他們的老師??鬃釉诮虒W中能虛心向?qū)W生學習,具有一定的民主精神,這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極為寶貴之處。
大教育家韓愈也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边@句話應(yīng)該引起所有教師的思考,教師也是普通人,并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要成為一名高素質(zhì)的教師,更應(yīng)該具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tài)度和精神,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包括學生的長處。一位在國內(nèi)很有影響的特級教師說過:“你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你的一樣多。”這句話我深有感觸:在一次心理游戲中,當問到在危難面前你選擇留下誰時,一個十歲的小男孩經(jīng)過一番思考,最終選擇了放棄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給拋棄了他十年的母親。當問到為什么這么選擇時,他抽泣著說,雖然媽媽從來沒有撫養(yǎng)過他,但是媽媽給了他一條生命,是媽媽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來的。那一刻,我的喉嚨里有什么東西哽住了,教室里安靜下來,一些孩子在悄悄地抹眼淚。一個十歲的孩子,這種寬容和感恩之心是一些成年人所不能及的,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的。教學相長,能者為師,與年齡大小無關(guān)。
向?qū)W生學習,最關(guān)鍵的是放下架子,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有關(guān)研究表明,學生喜歡的教師有以下特點:對人和氣、沒有架子、沒有偏見……學生不喜歡的教師有以下特點:對學生板著面孔,不愛接近學生,瞧不起學習不好的學生,等等。從學生的標準來看,尊重理解學生是獲得教師威信的基本條件。
教學活動有兩個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學不光是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得知識,而且教師也會從學生身上學到有用的東西,師生雙方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相互獲益,這就是“教學相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nèi)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尋者?!彼越處熞プW生的這種內(nèi)心需要,用賞識的眼光,躬下身來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可信賴的朋友和兄長。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毫無顧慮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學生優(yōu)于老師的地方才會在教師眼前顯示出來,教師才會獲得毫無保留、毫無掩飾的真實信息,教學也就順利得多。否則,即使教師有心向?qū)W生學習,但是面對學生時仍然一副居高臨下的架勢:“老師要向你們學習!”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本身就在師生之間設(shè)了一道鴻溝,會造成緊張的氛圍,很難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依然會將自己包裹起來。特別是一些學困生,在教師的威嚴面前,更會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生怕出錯,不敢表現(xiàn)自己。其實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都會對教師的思維有所啟迪,也會為我們的教育工作積累第一手資料。要從學生身上學到一些對自己的教學工作有用的東西,教師就必須放下“架子”,深入到學生當中,了解學生的心理和興趣,和學生同向思維,讓學生以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
《荀子·勸學》中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蔽覀儼l(fā)現(xiàn),但凡有成就的教師,都善于借助學生的力量和智慧,這也正是新課改教育理念的要求——發(fā)揮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我國當代教育家魏書生就是一個善于向?qū)W生借力、借智的典范。魏書生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痹诎嗉壒芾矸矫?,魏書生也特別注重借助學生的聰明才智。所謂“學以致用”,既然學生有那么多用武之地,我們做教師的只管提供平臺就好。
記得有一次,學校要舉行舞蹈比賽,沒有專業(yè)的舞蹈老師怎么辦?我眼前一亮,有幾個女生舞跳得不錯,我把她們召集來,說明了意圖?!斑@事就交給你們了,能做好嗎?”“能!”學生教學生,比老師教的都快都好。而且,我留心觀察了這些學生,當老師不在的時候,她們會把用過的教室整理得干干凈凈,窗門都關(guān)好。所以不能小瞧學生的能力,讓她們做一次老師,他們甚至比我們更用心。蘇霍姆林斯基在班集體建設(shè)中要求教師“使學生不感覺到自己事無巨細地被管束和監(jiān)督,使孩子們把教師的意圖當作自己的意圖,提出并加以實施”。這既讓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鍛煉,而且教師的期望和要求也能為學生理解和接受。對于教師來說,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信息來源,他們占據(jù)了多渠道、多側(cè)面,有些信息教師不了解,但學生未必也不了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的那樣:“積極性應(yīng)該是多方面的。要讓集體的每個成員在他能夠充分地顯示其天資、才能與愛好的活動領(lǐng)域發(fā)揮自己的積極性?!边@種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雙贏活動,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一句名言:“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diào)?!惫律韥?,虛心地向?qū)W生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心靈交流,是一種享受自主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我們就會與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diào),就會和孩子共同成長。
[1]李維.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2,312.
[2]黃良平.蘇霍姆林斯基談怎么教學[M].鄭州:文心出版社,2008.10,99—100.
魏雅君,大石橋市石佛鎮(zhèn)中心小學教師。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