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靜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綿陽 621000)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實施的深度廣度不夠。學生對生命、社會責任淡漠,缺乏感恩之心,家庭、學校對感恩教育不夠重視,浮在表面,時效性不高。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包含“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三方面。小學又是青年教育的開端,對后期一系列的教育具有深遠影響。本文試圖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探索創(chuàng)新小學生感恩教育的方式,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系。引導教育回歸以人為本的本質,進而對小學生感恩教育時效性做出有益探索。
(一)感恩教育的內涵: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與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學。
(二)感恩教育的理論依據
1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社會性理論和權利義務觀,為感恩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薄皼]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作為社會中的人,既享受自由權利,又必須履行責任和義務。懂得感恩才懂得付出與回報的辯證關系,才會勇于擔當責任,形成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動力。
2 西方思想發(fā)展史中的感恩教育理論。羅馬斯多葛學派哲學家塞尼卡在《論利益》一文中首先提出感恩理論。意大利神學家阿奎、英國著名哲學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培根等,均對感恩教育做出了闡釋。
3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感恩教育理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感恩占據著不可小覷的地位,感恩也是儒家提倡倫理道德的基礎。包括報親恩、報君恩、報夫恩、報友恩。
5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的感恩教育理論。感恩教育理論可以促使人積極向上,倡導人們的處事方式和諧有序,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使人對社會更富有責任,對自然更為尊重敬畏,從而和諧共處、促進社會安定有序發(fā)展。
(一)當前我國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現:
近年來,青年學生感恩意識缺乏的案件層出不窮:閱讀解析相關文獻以及調查表明,目前,我國青少從自身利益出發(fā),以自我為中心,情感淡漠,認為他人的關心和幫助,是天經地義,不顧及他人感受。
一些中學生認為父母生我,養(yǎng)我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絲毫不懂感恩父母養(yǎng)育之恩;一些學生自私自利,不考慮家庭實際狀況,無休止向父母索取,甚至出現殺害父母的情況。
(二)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我國獨生子女在計劃生育國策下急劇增加,孩子是全家人的心頭肉,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導致青少年獨立自主性不強,嚴重以自我為中心。
2、學校感恩教育的缺失:應試教育導致教育目標偏離教育本質,只注重科學文化知識方面的“智育”,小學階段的課程多以“啟智”、“”啟蒙”為主,缺乏對學生的“德育”,導致部分學生人格不健全。
3、社會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社會、互聯網的發(fā)展加速,小學生辨別力和自制力的缺乏,許多不良思想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滲入到校園,功利化、拜金主義等思想侵蝕,容易腐蝕中學生對生命、生活的敬畏和感恩。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
1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用生活來教育,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汲取教育能量。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二者效用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生活和教育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
2 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指明了實現生活教育這一理論的途徑,標示了與舊教育制度的界限。陶先生指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睂W生處在狹小空間里,不到外面的世界去接觸了解社會,會導致教育嚴重脫離社會生活實際。
“教學做合一”是貫徹生活教育這一理論的根據措施和方法。陶行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傳統的舊教育方法是先生講,學生聽,單向傳播,完全脫離實際?!敖虒W做合一”正是針對這種狀況提出來的。
(一)用生活教育理論,營造小學階段感恩教育的濃厚氛圍
小學生處于人生發(fā)展初步階段,他們的感恩意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生活環(huán)境的重要影響。因此,要實實在在從生活入手,結合點點滴滴的實際事件細節(jié),對他們開展感恩教育宣傳。
(二)“教學做合一”,在小學教育體系中引入“生活教育”
將“生活教育 ”引入小學生課程,納入教學體系,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真正讓“生活教育”走入教材、進到課堂,深入學生內心。改變目前我國德育中刻板單一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時效性,通過生活教育,更有實效地促進小學生德育的提高,進而提高感恩教育時效性。
(三)圍繞“生活”這一中心,加強小學生感恩教育實踐。
陶行知認為:“整個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因此,要在全部社會生活中,推廣感恩教育的范圍和內容,把實際生活中的現貨事例當教材,引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經常組織和引導小學生,到社會、企業(yè)之中,去了解、感受、認識現實社會,教育、引導他們形成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以“生活”為基礎,從學校向家庭滲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只靠學校不夠,還應該積極探索“學校為主、家庭配合、社會參與”的感恩教育新模式。應該主動建立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有效聯系機制,強化現有家校聯系渠道,拓展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新的空間,讓感恩教育的知識始于學校、行動落實于家庭。
(五)制度為本,構建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
感恩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朝一夕養(yǎng)成,也不可能僅靠幾次活動。就讓學生學會感恩。必須努力構建感恩教育的新型長效機制,宣傳感恩文化,表彰感恩事跡,傳承中華民族知恩、感恩、報恩的傳統美德。
(六)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把“生活教育”的內容進行分類分級考核,從理論、技能、實踐等方面,根據小學的教育落實情況,以及小學踐行情況,分別給出各項成績,以學分的方式記入學生的學籍;建立和鞏固感恩教育的評價體系,將對小學生的感恩素養(yǎng),具體地量化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標,并以此來規(guī)范教師的教學、家長的教育以及學生的日常行為,把感恩教育規(guī)范化、具體化、制度化。
[1]小學感恩教育實踐研究[D]. 王律言.上海師范大學2012.
[2]基于儒家文化啟示的當代小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劉勉.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4.
[3]小學生感恩教育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 梁菲菲.魯東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