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鏵予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從性惡論看犯罪之源
張鏵予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性善論與性惡論傾向的犯罪歸因比較在學術界一直未有定論,犯罪原因得不到確認,犯罪預防自然無從談起。為此,本文就性善論與性惡論的犯罪歸因進行比較,結合青少年犯罪和暴力犯罪等不法行為,得出觀點——性惡乃犯罪元兇,并基于此探討犯罪防控及機制構建。在宏觀層面,加強人與社會的聯系;在微觀層面,從犯罪原因著手,對癥防控,減少犯罪現象的發(fā)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性惡論;犯罪歸因;犯罪預防;控制
早在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就提出過性惡論。因為人性本惡,所以要制定禮儀規(guī)范來約束人們的自由;因為人性本惡,所以社會需要一位賢明君主治理。時過境遷,到了二十一世紀,人們更愿意用科學理性的視角去認證性惡論的正確性與可靠性,人們逐漸用這些理論來解釋犯罪現象。筆者悉心研讀前人著作,結合平日學習積累,在此提出觀點——性惡乃是致使人們犯罪的元兇,即性惡論傾向理論在犯罪歸因中更具說服力。當然,這里并不是反對甚至批駁性善論,相信每一種理論的提出定有它的合理性與值得借鑒之處。本文主要探討性惡論的解釋力強在哪里,如何運用性惡論預防犯罪的發(fā)生,以及由性惡論引發(fā)的犯罪防控機制構建的探討。
人性本惡,這很好解釋人們?yōu)槭裁催`法犯罪,為什么會有暴力、殺戮,為什么會有血腥、硝煙。那么,人性本惡是怎樣推導出多數人的“循規(guī)蹈矩”呢?這就需要引入以特拉維斯·赫希為領軍人物的控制理論。簡單來說,多數人的正常不越軌行為是因為后天的模仿、學習、矯正以及控制,是由外向內的思想指導灌輸產生的守法行為。通過社會控制,幫助目標人群獲得并積累服從的獲利;通過自我控制,從內心壓制原始欲求不滿,并對不良行為做出預判,從而打消違法犯罪的念頭。多數人服從控制,擺脫了先天的惡,改邪歸正,棄惡從善;而小部分人并未克服骨子中的惡,當遇到外界的刺激時,就會引發(fā)一系列非正常行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這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人性中惡的一面。當人們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沒有控制機制,也沒有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思維和行動完全靠人們心中的自由意志支配,這時便能看出一個人性格的原有本真。在斯坦福監(jiān)獄實驗中,充當獄卒的人,他們雖然接受過法制教育,接受了善的思想的灌輸,可一旦沒了管束與社會道德準繩的牽制,他們便變得為所欲為,斯坦福的辦公室里便充滿了暴力與壓迫,強者剝削弱者,權力凌駕一切,不公平、不公正的奸邪之氣籠罩著斯坦福的“犯人”們。由此看來,在有著道德約束的地方,人們會相對遵紀,而到了與世隔絕的真空狀態(tài)下,高學歷、高智商、高素質的斯坦福人才也很難壓制本性中的惡。一旦脫離法律的控制,善意的面具會很快會被摘下,露出猙獰的面目,這才是人性中原本的模樣。如此一來,性惡論能夠完美地解釋人們的守法與違法行為。
反觀之,性善論能很簡單地推導出大部分人的對這個社會灑下的溫暖陽光,但應該如何解釋陽光下的“黑子”呢?犯罪生物學認為遺傳異變改變人性。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犯罪心理學認為,內在需求之壓抑與扭曲改變人性。社會學習理論則將其概括為,與不良影響源接觸。犯罪生物學的觀點顯然不可靠,這似乎回歸了中世紀的神學色彩,讓人有了聽天由命之感。若是此種說法大加傳播,也給了有犯罪傾向之徒可乘之機,“命中注定我犯罪”,這將十分不利于犯罪的防控和擁有反社會人格傾向者的心理治愈。再來看弗洛伊德和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它們似乎很有說服力,但卻不能有效地解釋一種犯罪——激情犯罪。首先,激情犯罪的形成時間極短,都是瞬間爆發(fā)的,這與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不符,瞬間形成的犯罪動機不可能與事先習得的思想有關,一定是先天具備的某種特定因子(即惡),在外力觸發(fā)下,導致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其次,激情犯罪之徒往往性格內向,感情變化多端,容易暴躁,喜怒無常,這些性格都能從大量的犯罪人身上找到影子,如馬加爵、藥家鑫等。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并沒有誘發(fā)犯案的原因,他們本人的性格也不會輕易改變,那么,追根溯源,犯案是由較為深層次的心理活動引發(fā)的。若是性本善,矛盾都會因為心中的善念迎刃而解,何嘗會有如此殘忍的殺人手法。但“心有猛虎”,又缺乏后天有效地控制,那便像定時炸彈般,隨時危及社會,后果之嚴重不堪設想。
由此觀之,從犯罪成因上,便能夠解釋性惡論傾向理論優(yōu)于性善論傾向理論了。
美國犯罪學家特拉維斯·赫希在 1969年出版的《少年犯罪原因》一書中提到過:為什么人會犯罪,根本不必解釋,而人為什么不犯罪,才需要解釋。其理論要點綜述為:與社會團體緊密聯系的人,較不容易犯罪。與社會聯系的紐帶主要有四種,一是依附于社會團體(依附),二是理性評估利害得失(奉獻),三是參與社會活動(參與),四是信仰(尤指法律信仰)。最終實證研究證實了與社會聯系緊密的青少年,較不容易從事少年非行。①
從青少年為什么不犯罪出發(fā),便能推導出自我控制理論和社會控制理論,從而有效解釋青少年犯罪。某些青少年,他們缺少家庭的關愛,缺少學校的教育,缺少社會的關注,除此類社會控制的缺失外,他們往往受到幫派群體和傳媒的影響,②最終走上不歸之路。抓住問題的根源,才能更加有效地研究、監(jiān)督和防控青少年犯案。
再來看暴力犯罪。暴力犯罪的形成原因有三方面:生理、心理和社會環(huán)境。生理因素可簡單歸結為有暴力犯罪能力,如人高馬大等特性,在此不多做贅述。心理因素形成暴力犯罪,即長期的心理壓制導致行為人將抑郁與不安外化的表現,這是嚴重地缺乏自我控制,無法合理宣泄情緒導致的違法犯罪行為,從而形成的暴力心理結構。這種心理在人遇到挫敗的時候都會形成,但有的人通過自身機能的調整,外化于行時,便會如正常人般和藹慈善,而有的人無法通過自我控制調節(jié)展露出善的部分,加之外部社會環(huán)境又很難對其產生約束,甚至會成為激發(fā)其惡念的導火索,犯罪沖動隨即產生。當心中的怨念積累到極致,暴力犯罪也就發(fā)生了。
我們經??吹揭粋€現象,剛出生的嬰兒會哭會鬧,有時還會歇斯底里。他們不懂謙讓,甚至會有侵略性和攻擊性,一旦內心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他們還會撕心裂肺的哭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親人的循循善誘,社會制約監(jiān)督機制的完善,他們明白了是非曲直,逐漸有所畏懼,有所擔憂,在此時,他們會變得溫和,變?yōu)檫@個社會所需要的模樣,性格中原有惡念被消磨殆盡,這也許是性惡論最原始的解釋方法,但它卻最具說服力。如此看來,許多青年長到這么大,原始的性惡一面都沒有爆發(fā)出來,想來也是件值得慶幸的事。
在如今的社會結構下,來自社會的控制很多。小到父母、師長的苦口婆心、諄諄教誨,大到宗教信仰、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在引導人向善。在這種機制下,秩序得以穩(wěn)定,但仍有不法分子為非作歹,這便是由內而外的性惡作用的結果。國家大力建構預防犯罪體系,大力建設追逃體系,力圖做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營造政通人和的安定局面。人心難測,唯有構建強大的防御、矯正和懲罰網絡才能保證社會祥和、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若說人性本善,孔子的大同社會便早能實現,“是故謀閉而不行,盜竊亂賊而不做”的景象會近在眼前;若說人性本善,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理想就不會破滅;若說人性本善,何來囂張狂徒擾亂社會治安,又何須構建如此完備的體制機制監(jiān)督預防違法犯罪?
以赫希的自我控制和社會控制理論為藍本展開,自我控制和社會控制也并非對立,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從一個個體出生開始,他就學習自我控制,在6-8歲,達到學習的關鍵階段。這期間,周圍的環(huán)境對他控制心理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自各界的引導,包括網絡、傳媒等都吸引著個體的目光,這些看似社會控制,但潛移默化地滲透,社會控制將內化于心,成為人們心中的一條準繩,牽引著人們的行為。
人性有惡,缺少善的思想,就需要個體犯罪預防與社會犯罪預防相結合,思想預防和制度預防相結合。兒時的惡需要強大的意志——善來壓制,當不法萌芽產生時,這就需要個體對犯罪加以預防。多數人惡的萌芽在搖籃中被扼殺,心中的善打敗了惡,違法思想不會外化于行,這就是個體犯罪預防產生的作用。當個體犯罪預防已不足以抵制犯罪時,社會預防就發(fā)揮了作用。在刑事執(zhí)法學中,社區(qū)矯正是一個很重要的刑罰方式,它通過政府、社會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使矯正對象改正惡習,重新回歸社會。不脫離生活、不脫離社會,這是社區(qū)矯正最大的優(yōu)勢,它在潛移默化中將人性中的惡改變成善,這也體現著社會犯罪預防與個體犯罪預防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社會預防的作用達到了,內心足夠“強大”以抵御外部的惡,個體預防也就形成了;反之,個體預防切實有效了,社會預防在此基礎上加以構建,必會形成良好的防控系統。建立在性惡論基礎上的思想預防,要求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思潮,用后天的教育熏陶來彌補先天的缺失。在思想預防方面,要注重方式方法。思想道德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歲月的沉淀,這同社會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也和我們大力宣傳弘揚的方針政策密不可分。一個政權,一個國家少不了完善的法度,用法律的準繩來要求每個公民,真正實現公平、公義,真正使法律之光普照大地。唯有如此,違法犯罪的人才會知畏懼、行正事、端品行,唯有如此,光輝與正義才能戰(zhàn)勝惡勢力。
從性惡論出發(fā),以犯罪條件、犯罪原因為基礎,將犯罪加以控制,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創(chuàng)收視新高,劇中違法行為多為職務犯罪,此罪的根源在于人們心中的貪念,在心理上缺失了對貪欲的克制,違法亂紀之事便呼之欲出,小官巨貪、官商勾結的現象頻頻出現,職務犯罪的預防一時間也成了熱議的話題。那么,究竟該如何采取措施呢?第一,加大懲處力度,借助外力壓制內心的原始欲求不滿。雖然畏懼心理不及個體犯罪預防產生的發(fā)自內心的抵制犯罪,但它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防控手段。第二,確保制度合理,確保經濟形勢平穩(wěn)運行。制度的保駕護航——將權力關進籠子里,這是我們一直倡導的口號,但對于貪污腐敗的預防,分配制度也是不容忽視的。良好的分配制度,公平的競爭機制,都是減少職務犯罪的好舉措。
總而言之,要在宏觀層面上,加強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的聯系,通過溝通、參與和奉獻更好地融入社會群體,增強與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的聯系,強化家庭的教育功能;在微觀層面上,從個案犯罪原因入手,找出犯罪的深層原因,方能標本兼治。③當不法行為受到約束,當周圍的事物溫馨和諧,也就有了良好的育人氛圍和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
綜上所述,性惡論傾向理論更能作為犯罪歸因,解釋犯罪心理、犯罪動機和犯罪危害。努力培養(yǎng)行為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對挫折的耐受力,努力建立健全社會制度、法律法規(guī),構建完善嚴謹的體系;努力調動社區(qū)、家庭、學校、單位等各方面因素牽制、減少犯罪現象的發(fā)生,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犯罪分子減少了,政治清明了,這才是法律人愿意看到的景象!
注 釋:
①徐文成.青少年違法犯罪自我控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7.
②陳蔚然.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其矯治研究[D].華僑大學,2011
③張 杜.赫希社會控制理論研究[D].湘潭大學,2013.
[1]張 麗.基于犯罪案例的犯罪心理學教育策略探究——評《犯罪心理分析與矯正》[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11.
[2]劉美蘭.青少年暴力犯罪心理成因與防治[D].遼寧大學,2016.
[3]高紅光,朱榮艷.犯罪心理學視角的周克華犯罪案例分析與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6(10):72-73.
[4]郭 忠.論中國傳統性善論和法治的兼容性——兼駁“人性惡是法治基礎”的觀點[J].比較法研究,2016(02):112-126.
[5]常淑敏.青少年暴力犯罪:危險因素與發(fā)展資源的作用機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6]胡婷婷.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及預防[D].山東大學,2012.
[7]段煉煉.青少年犯罪預防與矯正研究[D].魯東大學,2016.
[8]鄧琳君.環(huán)境犯罪預防論[D].華南理工大學,2015.
[9]劉 娜.刑罰威懾效能實證研究[D].武漢大學,2014.
[10]李玫瑾.犯罪預防的刑事政策與社會政策[J].法治研究,2014(03):64-70.
[11]陶興煒.青少年犯罪預防機制之研究[D].復旦大學,2008.
[12]張小虎.犯罪預防與犯罪控制的基本理念[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1):65-70.
(責任編輯:陳 陽)
On the Source of Crime from th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ZHANG Hua-yu
(Criminal Justice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The question that the attribution of crime is doctrine of good human nature or bad still remains disputable in academia. Without such a verdict, the research of the crime prevention will be hard to make any progress. For this reason, the essay will analyze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attributions of crime, combined with youth crime and violent crime and finally reach the standpoint that the evil human nature is the headstream of crime. Moreover, based on this point, this paper is aimed to discuss and try to build the construction of crime prev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society, and to reduce crime starting with the source of it from micro lever from the micro level.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the attribution of crime; crime prevention; control
D631.2
:A
:2096-0727(2017)04-0040-04
2017-03-28
張鏵予(1997-),女,遼寧大連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安學、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