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駿
關于海關估價中“專利和專有技術使用費”應稅判定的探討
李 駿*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口貨物涉及專利和專有技術交易的情況也日益增多,專利和專有技術使用費也逐漸成為海關估價實踐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論述了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與進口貨物構成“有關”的三種類型關系的實質,并分別就這三種類型關系中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是否應稅進行探討。隨著我國逐步融入垂直專業(yè)化國際分工體系,涉及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的中間產(chǎn)品進口量也不斷增加。本文認為判定中間產(chǎn)品相關的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是否應稅,關鍵在于確定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指向的對象,確定進口的中間產(chǎn)品是否已經(jīng)包含所許可的專利或專有技術、或是否利用所許可的專利或專有技術生產(chǎn)加工的。本文還對機械和化工及藥品行業(yè)中中間產(chǎn)品所涉及的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問題展開分析。
海關估價;專利;專有技術;特許權使用費;海關稅收
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力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其技術水平,制造型的企業(yè)更是如此。技術和貨物往往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技術是貨物的靈魂,而貨物則是技術的物化形式。企業(yè)投入研發(fā)資金所開發(fā)的技術,通常是以專利或專有技術形式保有的。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進步,涉及專利和專有技術交易的貨物在國際貿(mào)易中的比重也逐步提高。
專利權是國家根據(jù)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或設計人的申請,以向社會公開發(fā)明創(chuàng)造或設計的內容,以及發(fā)明創(chuàng)造或設計對社會具有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利益為前提,根據(jù)法定程序在一定期限內授予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或設計人的一種排他性權利。*王遷:《知識產(chǎn)權法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版第266頁?!吨腥A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二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指發(fā)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海關審定進出口貨物完稅價格辦法》(以下簡稱《審價辦法》)第五十一條中將“專有技術”定義為:是指以圖紙、模型、技術資料和規(guī)范等形式體現(xiàn)的尚未公開的工藝流程、配方、產(chǎn)品設計、質量控制、檢測以及營銷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經(jīng)驗、方法和訣竅等。專有技術通常對應于在國際貿(mào)易中廣泛應用的術語“Know-How”。許多國家(如:美國、德國以及墨西哥等)的法律都承認有商業(yè)Know-How和工業(yè)Know-How,并在相關的法規(guī)中將其列為保護事項。
專利的申請是以向社會公開技術為條件,經(jīng)相關部門審查后依法定程序授予專利權并受專利相關法規(guī)保護。保密性則是專有技術的重要基本特征,也是其獲得法律保護的前提。許多國家是把專有技術作為商業(yè)秘密加以保護的,法律上可以認為這兩個概念基本等同?!吨腥A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將“商業(yè)秘密”定義為: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jīng)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jīng)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jīng)營信息。專利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保護,而專有技術的保護通常援引反不正當競爭法、侵權法以及合同法的相關條文。相比較而言,專有技術受法律保護的力度比專利要小。
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屬于特許權使用費的一種。因此,根據(jù)《審價辦法》第十一條的規(guī)定,其計入完稅價格應滿足兩個條件: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與進口貨物有關和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的支付構成進口貨物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的條件?!秾弮r辦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進口貨物含有專利或者專有技術的、或進口貨物用專利方法或者專有技術生產(chǎn)的、或進口貨物為實施專利或者專有技術而專門設計或者制造的,可以認定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與進口貨物有關。因此,專利或專有技術與進口貨物形成上述三種關系中的一種,就可以認為專利或專有技術與進口貨物有關。以下就這三種關系分別進行探討。
(一)進口貨物含有專利或者專有技術的,或者用專利方法或者專有技術生產(chǎn)的
如果不支付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就無法獲得相關的專利或專有技術,那么也就無法生產(chǎn)包含專利或專有技術的進口貨物、或使用專利或專有技術制造相關進口貨物。無論專利或專有技術是由制造商自身擁有或由第三方授權,專利或專有技術參與了貨物的生產(chǎn)制造,其具有的價值實際已經(jīng)形成了進口貨物制造成本的一部分。在商業(yè)交易中,賣方在核算成本以確定銷售價格時,會將這部分成本一并考慮在內??梢韵胍姡谄渌灰讞l件相同情況下,如果不支付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就可以購得含有專利或專有技術的或者是由專利或專有技術制造的進口貨物,那么此時專利或專有技術實際上是沒有經(jīng)濟意義的,也將不會有人為這樣的專利或專有技術支付價款。正是由于專利或專有技術所具有的商業(yè)價值,而且參與了進口貨物的生產(chǎn)制造,買方如果不支付特許權使用費則相當于少付了進口貨物的一部分價款,很明顯與進口貨物買賣相關的合同將無法全面履行。因此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也就構成貨物進口銷售的條件,應計入完稅價格。
買方就與貨物有關的專利或專有技術支付相關費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認為其構成了實付、應付價格的一部分。正如WCO估價技術委員會的咨詢性意見4.1中所言:如果根據(jù)專利制造的一臺機器按不包括專利費的價格輸往進口國出口銷售,而且賣方要求進口商向持有專利的第三者支付專利費,則該項專利費應該計入實付或應付價格中。在進口貨物中已包含專利或專有技術或進口貨物使用專利或專有技術制造的情形下,意味著專利和專有技術的價值已凝結在進口貨物之上,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構成進口貨物價值的一部分。在以上兩種情形下,構成銷售條件實際上是與貨物有關這一條件的自然延伸。
(二)進口貨物為實施專利或者專有技術而專門設計或者制造的
為實施專利或者專有技術的貨物主要是指為實施專利或專有技術而專門設計或制造的機器、設備。如果所進口的貨物是為實施專利或者專有技術而專門設計或者制造的,此時專利或者專有技術的價值并非直接附加在進口貨物上,而是在進口后通過使用進口貨物才能實施相關的專利或專有技術。進口貨物本身并沒有包含專利或專有技術,也不是由專利或專有技術生產(chǎn)的,專利或專有技術的價值通常也沒有直接構成進口貨物的一部分成本。因此,關鍵應從進口貨物的性質、用途及其與專利或專有技術所構成關系入手進行判斷?!秾弮r辦法及釋義》中認為:“如果有證據(jù)表明進口的成套機器、設備的各個部件雖為通用設備,但各部件的組合形式卻涉及專利或者專有技術的,或者整套機器、設備是符合專利或者專有技術標準的,則可認定進口貨物與特許權使用費有關。”*海關總署關稅征管司編著:《審價辦法及釋義》,中國海關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頁。但在進口的貨物是通用性質的機器、設備情形下,意味著買方通常不需要支付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就可以在公開市場上獲得相關機器設備,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的支付并非與進口機器設備的采購相關聯(lián)的,則可認定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并非進口貨物的銷售條件,就如WCO估價技術委員會的咨詢性意見4.3*WCO估價技術委員會的咨詢性意見4.3:“進口商I獲取了專利工序的使用權來制造某些產(chǎn)品,并同意依據(jù)使用該工序而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數(shù)量向專利持有人H支付專利費。在另一項單獨合同中,I設計并向外國制造商E購買了一臺機器,計劃專門用于專利工序。由專利工序而支付的專利費是否構成該臺機器實付或應付價格的組成部分?海關估價技術委員會提出下述意見:雖然有關專利費的支付是為了該臺機器所體現(xiàn)的工序——而且是單獨使用該臺機器的工序,但由于專利費支付不是該臺機器輸往進口國出口銷售的一項條件,所以,該項專利費不能構成完稅價格的組成部分?!敝兴信e的案例。
如果所進口機器設備是為實施專利或專有技術而特別設計制造的,并非通用的機器設備,機器設備的用途就是為了實施專利或專有技術。由于進口此類機器設備目的就是為了實施專利或專有技術,通常專利或者專有技術將會構成貨物進口銷售的條件。否則如果只購買了機器設備而不支付專利或者專有技術使用費,對于買方而言也就意味著所進口的機器設備無法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不支付專利或者專有技術使用費則機器無法實施專利或專有技術),或者對于權利方而言其無法獲得買方使用專利或者專有技術的對價(如果不支付專利或者專有技術使用費則仍可使用機器實施專利或專有技術)。正如WCO估價委員會的咨詢意見4.12的相關案例,*WCO估價委員會的咨詢意見4.12:“進口商I和賣方S簽訂合同,提供軋鋼設備。該設備將并入進口國內業(yè)已存在的連續(xù)銅棒廠。合并軋鋼機設備是一項涉及到一個擬用于軋鋼機運行的專利工序的技術。進口商除設備價款外,須為使用該專利工序支付15,000,000個貨幣單位的許可費。賣方S收到進口商支付的設備價款和許可費,然后將全部許可費轉交給專利持有人。海關估價技術委員會提出下述意見:該許可費是用于支付合并軋鋼機設備以運行專利工序的技術的。軋鋼設備被專門購買用于運行專利生產(chǎn)工序。因此,鑒于該工序須支付15,000,000個貨幣單位的許可費,與被估貨物有關,且為銷售的一項條件,該費用應當計入進口軋鋼機設備的實付或應付價格。”進口設備被專門購買用于運行專利生產(chǎn)工序,進口商除支付設備費外,還為使用該專利工序支付了許可費,該費用應計入完稅價格。
在貿(mào)易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背景下,商品的全球生產(chǎn)網(wǎng)絡也逐步形成,即原來集中于一國或一地的產(chǎn)品生產(chǎn),現(xiàn)在分散到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每個國家或地區(qū)專業(yè)化負責產(chǎn)品的某一或某些工序。因此,零部件、半成品以至成品的制造、裝配分布于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國際分工從產(chǎn)品層面逐漸深入到工序層面。這種基于產(chǎn)品工序的國際分工稱為也被稱為垂直專業(yè)化分工。垂直專業(yè)化分工導致許多產(chǎn)品在生產(chǎn)過程中被拆分為多個加工增值環(huán)節(jié),并按照特定需求將其分散到不同國家或地區(qū)進行。隨著我國融入垂直專業(yè)化國際分工體系,我國進口中間產(chǎn)品(包括半成品、零部件等)的比重也不斷增加。當前,在估價實踐中常常遇到的貿(mào)易安排是:依據(jù)雙方的協(xié)議,許可人授權進口國被許可人購買、制造、銷售專利許可的相關產(chǎn)品,被許可人則應向許可人支付一筆專利或專有技術許可費;與專利或專有技術許可有關的成品則使用進口的中間產(chǎn)品在國內進一步加工制造而成。判斷這種情形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是否應稅,則應分析并確定進口中間產(chǎn)品是否包含專利或專有技術或者是使用專利或專有技術生產(chǎn)的,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所支付的標的是否已包含在進口貨物中或在進口前已參與貨物的制造,抑或專利或專有技術只是供在進口國內的加工、裝配過程中使用。即,確定專利或專有技術許可費是否應稅,關鍵在于判斷買方為何要支付專利或專有技術許可費,并究竟能從其支付的費用中得到怎樣的回報,支付的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所指向對象。根據(jù)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指向的不同對象和范圍,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可能與進口貨物全部有關、部分有關或無關。
不同行業(yè)涉及的專利或專有技術的類型也有所差別,因此應從行業(yè)特點、相關專利或專有技術的性質及其在生產(chǎn)中所起的作用入手,才能對專利或專有技術與進口貨物之間的關系做出正確的判斷。以下就具有代表性的機械制造和化工及醫(yī)藥行業(yè)所涉及的專利或專有技術問題分別進行探討。
(一)關于機械制造行業(yè)的專利或專有技術
對于機械制造業(yè)而言,相關的專利或專有技術通常主要涉及設備設計、關鍵部件制造以及設備裝配等技術。應通過對相關貨物和技術協(xié)議的審查,判定專利或專有技術具體指向的對象,即專利或專有技術是為了生產(chǎn)進口的半成品或零部件,還是為了在進口國國內將進口的半成品及零部件加工、裝配成為成品。在支付的專利或專有技術費用與進口的零部件或半成品生產(chǎn)制造有關(即專利或專有技術用于生產(chǎn)進口貨物,或專利或專有技術包含于進口貨物中)的情況下,相關權利費用才計入完稅價格。如果專利或專有技術只是與國內相關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裝配有關,許可協(xié)議中沒有專利費的支付與進口零部件或半成品的購買相關聯(lián)的內容,則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不應計入完稅價格。例如:進出口買賣雙方簽訂關于生產(chǎn)線設計、進口和裝配的合同,合同中規(guī)定了賣方向買方提供部分關鍵設備和關于整條生產(chǎn)線設計、工藝、圖紙、數(shù)據(jù)及相關專利和專有技術,買方支付關鍵設備價款以及專利和專有技術使用費。生產(chǎn)線除了進口的關鍵設備外,剩余設備都根據(jù)設計要求在國內購買并進行裝配。所進口的關鍵設備既有包含專利或者專有技術的,也有用專利方法或專有技術生產(chǎn)的,特許權使用費與進口貨物有關且其支付構成了進口貨物向我國境內銷售的條件。因此,與關鍵設備有關的特許權使用費應計入完稅價格。同時根據(jù)合同,由賣方提供的專利及專有技術不僅應用于進口貨物,也有部分用于國內配套設備以及整條生產(chǎn)線裝配,此部分特許權費用的支付對象是發(fā)生在進口國內,而與進口貨物無關,因此不計入完稅價格。
機械制造行業(yè)相關的專利或專有技術通常都涉及各種專業(yè)性極強的生產(chǎn)工藝、工序流程以及質量測試等內容,因此在認定此類特許權使用費時,必須對相關專業(yè)知識有一定了解才能判斷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權是否與進口貨物有關。專業(yè)技術部門關于所涉及轉讓技術性質、作用和內容的說明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除了對進口貨物所含技術的許可,轉讓的技術通常還會包括安裝、調試、培訓、維修(一攬子設備引進協(xié)議)或裝配、檢測(進口成套散件)等內容,如果是屬于《審價辦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的服務或勞務費用范圍,則不應被計入完稅價格。
(二)關于化工及藥品行業(yè)的專利或專有技術
對于化工及藥品行業(yè)而言,相關的專利或專有技術通常涉及如何制造生產(chǎn)具有特定用途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判斷相關專利或專有技術是否應稅,主要應著眼于確定進口貨物是否為包含專利或者專有技術、或是運用專利或專有技術制造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即,關鍵是判定專利或專有技術是否已經(jīng)應用于制造進口的貨物,或進口貨物中是否已經(jīng)含有專利或專有技術所指向的化合物或混合物。通常情況下,如果成品方式進口,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一般與進口貨物有關,并應計入完稅價格;如果進口通用原料,則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多數(shù)與國內的生產(chǎn)有關而與進口貨物無關,故不需計入完稅價格。在WCO估價技術委員會咨詢意見4.9*WCO估價委員會的咨詢意見4.9:“1.同一進口國的制造商和商標持有人就動物制劑達成一項協(xié)議。根據(jù)協(xié)議規(guī)定,制造商授予進口商在進口國內“專利制劑”的獨家制造權、使用權和銷售權。該專利制劑由制造商或代表制造商向進口商提供的大量可的松制成,包含適合動物使用的進口可的松??傻乃墒且环N標準的非專利的非刺激性的藥劑,可以從不同制造商處獲得,是專利制劑最主要的原料之一。制造商也授予了進口商與生產(chǎn)有關的獨家商標使用權,和在進口國內的專利制劑銷售權。協(xié)議的支付條款規(guī)定進口商須支付任一年度專利制劑第一批2,000,000個貨幣單位的凈銷售額的8%以及同年專利制劑下一批2,000,000個貨幣單位的凈銷售額的9%的專利費。每年規(guī)定至少有100,000個貨幣單位的專利費。根據(jù)協(xié)議概述的不同情況,雙方都可將進口商的獨家權變更為非獨家權。在這種情況下,最低專利費將扣減25%甚至50%。以銷售為基礎的專利費也根據(jù)一定情況減少。最后,以專利制劑銷售為基礎的專利費應在每年的每季度末之后的60天內支付。2.海關估價技術委員會提出下述意見:專利費是為獲得包含某種進口產(chǎn)品的專利制劑制造權并最終使用專利制劑商標而做的支付。該進口產(chǎn)品是一種標準的非專利的非刺激性的藥劑。因此,商標的使用與被估貨物無關。專利費的支付不是進口貨物出口銷售的條件,而是在進口國制造并銷售專利制劑的條件。所以,將該支付款額加入實付或應付價格是不適當?shù)摹!敝校m然案例同時涉及專利和商標使用費,但就專利使用費而言,WCO估價技術委員會認為,專利費是為獲得包含某種專利制劑制造權而做的支付,而進口產(chǎn)品是一種標準的非專利藥劑,專利費的支付不是進口貨物出口銷售的條件,而是在進口國制造并銷售專利制劑的條件,因此該項費用不計入完稅價格。對于進口為半成品或專用原料,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可能全部或部分與進口貨物有關,相應地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也就全部或部分計入完稅價格。
綜上所述,對于進口貨物含有專利或者專有技術的,或者用專利方法或者專有技術生產(chǎn)而言,通??梢哉J為專利或者專有技術的價值已經(jīng)凝結在進口貨物上,構成貨物生產(chǎn)制造成本的一部分,專利或者專有技術使用費一般應計入進口貨物的完稅價格;而對于進口貨物是為進口后實施專利或專有技術的,則應關注貨物的用途,即貨物為通用設備還是為實施專利或專有技術而專門設計制造的,買方是否不支付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也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此種貨物,在此基礎上判定專利或者專有技術使用費是否應計入完稅價格。而判定中間產(chǎn)品所涉及的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是否應稅,關鍵在于貨物進口前的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或工序中,是否已經(jīng)包含相關技術協(xié)議所許可的專利或專有技術、或已經(jīng)利用所許可的專利或專有技術生產(chǎn)進口貨物或對貨物進行加工。在實際交易過程中,專利或專有技術與進口貨物的關系可能要復雜得多,需要結合個案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美國海關發(fā)布的Hasbro II裁定(General Notice on the Dutiability of Royalty Payments,Vol.27,No.12,Cust.B.& Dec.at 1,F(xiàn)ebruary 10,1993)指出:在判斷其是否與進口貨物有關及是否作為銷售的一項要件,應考慮以下三個方面因素:1.進口貨物是否以專利制造;2.專利是否涉及進口貨物的生產(chǎn)或銷售;3.進口商是否可只買進口貨物而不用支付專利費用。如果對(1)(2)的回答是否定的且第(3)的回答是肯定的,則該項專利費不應稅。*英文原文為:The questions are:(1) was the imported merchandise manufactured under patent?(2) was the royalty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r sale of the imported merchandise? and (3) could the importer buy the product without paying the fee? Negative responses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questions,and an affirmative response to the third,suggest non-dutiability.該裁定強調還應通過確定專利使用費的具體支付對象來進一步判定其是否應稅,買方支付相關費用如果與賣方無關,將不構成銷售條件。這對我們判定專利或專有技術是否應計入完稅價格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果專利或專有技術許可的范圍涵蓋產(chǎn)品的整個生產(chǎn)過程,而進口貨物僅為零部件、半成品或組裝件,那么此時就要在客觀量化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進行分攤。
隨著國際分工的發(fā)展,商品與技術的跨國界流動的范圍和規(guī)模不斷擴大。我國也日益融入全球制造體系,涉及專利或專有技術的進口貨物也呈增多趨勢。有形貨物與各種類型的專利或專有技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也更增加了海關估價中判定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是否應稅的難度。因此,應從進口貨物、貨物買賣合同、專利或專有技術許可合同以及專利或專有技術性質等方面入手進行全面考察,厘清貨物與專利或專有技術的關系,以確定專利或專有技術使用費是否應計入完稅價格。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re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 involving transaction of patent and proprietary technology,whose royalti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practice of customs valuation.The articles discusses the essence of the three types of relations between patent or proprietary technology and import goods and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patent or proprietary technology should be dutiable under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relations.As China is more and more engaged in the vertical professional divis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the import of intermediary products involving patent or proprietary technology is increasing.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key to ascertaining the dutiability of the patent or proprietary technology involved in the intermediary products is to determine the object that the royalties are paid to,whether the patent or proprietary technology is incorporated in the intermediary products or whether the franchised patent or proprietary technology is applied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e.The royalties payment for patent or proprietary technology involved in the intermediary products in mechanical,chemical and medical industries ar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Keywords:Customs Valuation;Patent;Proprietary Technology;Royalties;Customs Revenue
(責任編輯 鄭超引)
AProbeintotheDeterminationofDutiabilityofRoyaltiesPaymentforPatentandProprietaryTechnology
Li Jun
李駿,廈門海關審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