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世星
(安徽大學 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制度為本價值為魂:切準高校師德建設共鳴點
龔世星
(安徽大學 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高校師德建設關鍵在于找準與高校教師思想的共鳴點,也就意味著要通過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實現(xiàn)師德建設的應然要求與實然需要之間的契合互洽、互相轉化?;仡櫄v史,制度建設和思想建設為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立足當下,尚存在高校師德思想建設的價值取向未形成整合共融,制度動力未形成合力系統(tǒng),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之間關系失調等問題;面對未來,要繼續(xù)完善師德思想建設、提升師德價值引領力,繼續(xù)優(yōu)化師德制度體系、提高制度建設科學化水平,繼續(xù)加強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的契合協(xié)調、提高師德建設內部生態(tài)。
高校師德建設;制度建設;思想建設;共鳴點
高校師德建設既是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客觀要求,也是廣大高校教師自身成長和精神追求的主觀需要,既是一場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改造,也是一項關于制度建設和配套政策的總體設計和安排。當前,我國高校師德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同時也面臨諸多現(xiàn)實問題。究其因,一個關鍵因素在于當前的師德建設沒有很好地“找準與高校教師思想的共鳴點,增強高校師德建設的針對性和貼近性”[1]。事實證明,高校師德建設要從制度規(guī)范和價值引領雙管齊下、雙重發(fā)力,才能真正切準高校教師師德建設共鳴點。
建國后,我國高校師德建設在國家整體制度建構與高校整體制度調整的大背景下,分別從制度建設和思想建設雙管齊下,取得了寶貴經驗。
(一)改革開放前,高度政治導向下的高校師德建設
解放初期,壁壘分明的國際形勢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國家戰(zhàn)略開啟了我國高校師德建設“政治掛帥”式的起步階段。1945年毛澤東明確指出:“對舊文化工作者、舊教育工作者和就醫(yī)生們的態(tài)度,是采取適當?shù)姆椒ń逃麄?,使他們獲得新觀點、新方法,為人民服務?!盵2]1083就此角度看,當時高校師德建設與對舊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是合二為一的。
制度建設方面,突出表現(xiàn)為緊密圍繞國家意識形態(tài)對高校教師政治思想素質加以明確要求。如1960年《國務院關于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名稱及其確定與提升辦法的暫行規(guī)定》中第一、二、三條分別強調,高校要培養(yǎng)“成為又紅又專的教師”,其“職務名稱的確定和提升,應該以思想政治條件、學識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為主要依據(jù)”,任職資格的首要條件則是“高等學校教師必須接受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貫徹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教學、生產勞動、科學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歷史清楚,思想作風好,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著作,不斷地提高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水平,積極參加勞動鍛煉,自覺地進行思想改造,不斷地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3]。
思想引領方面,則以自上而下開展的運動式思想改造為典型方式。除了建立軍政大學、革命大學和各種培訓班,組織展開相關理論學習之外,國家自上而下開展了一系列高校教師的思想改造運動。如1951年至1952年的思想改造運動即是局部探索——國家推廣——全面展開的模式。1951年9月,北京、天津的高校率先組織學習活動,之后經教育部組織,擴大至20所大學參加學習,聽取報告、閱讀文件、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后在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批示下,活動擴展至全國范圍,并分別圍繞立場問題,為誰服務問題和劃清敵我、清除反動殘余思想展開學習、定期會議和匯報制度。期間,曾出現(xiàn)運動過于激烈、方式過于粗暴、打擊教師積極性和自尊心的傾向。
(二)改革開放后,多元力量驅動下的高校師德建設
改革開放后,伴隨國家整體制度的改革和調整,高校師德建設大致經歷了過渡轉型階段(1978—1997)和專門化發(fā)展階段(1997—至今)。
前一個時期,高校師德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服務于秩序恢復和隊伍建設。在此階段,政治色彩有所弱化,市場力量開始顯露。尤其1986年推行的高校教師職務聘任制標志著高校教師發(fā)展制度轉向政府主導與市場訴求的雙重驅動。在師德建設的價值引領上,則體現(xiàn)為既要求高校教師政治思想上要“為我國教育事業(yè)服務”,又凸顯了“教育水平、學術水平及履行相應職責的能力”等業(yè)務素質的要求;相關制度上,相繼出臺了關于高校和教師的《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教師培訓工作規(guī)程》等總體性法律規(guī)范,以及關于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專門文件《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傮w上看,這一階段關于高校師德建設的制度設計和文件精神都是概括性地針對教師群體提出。而在價值導向方面,陳景潤等甘于清貧、致力學術、獻身教育、無私奉獻的高校教師形象廣為傳播,但同時市場經濟帶來了功利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影響也開始顯現(xiàn)。
后一個時期,從1997年提出教師專業(yè)化問題至今,我國高校師德建設步入專門化發(fā)展的新時期。尤其是2011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專業(yè)文件《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標志著高校師德建設進入一個主題明確、全面建設的時期。制度建設方面,自2013至2016年間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政治思想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等制度性規(guī)范;價值引導方面,通過國家領導人的專門講話、主流媒體的宣傳引導、正面典型的激勵傳播等各渠道樹優(yōu)良師風、立“四有”標尺,從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教師考核評價等體制機制和價值導向雙重維度將師德考核擺在首位,從教師選聘、管理、監(jiān)督、考核等方面不斷扎牢高校師德的制度之網,從社會形象、自我認同等方面增進高校師德的價值之光。
總體上看,改革開放前,高校師德建設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過程中,由強大的國家意志主導與個人積極配合的結果,具有由政治邏輯推動下、濃厚的政治控制色彩。彼時的思想引領和制度建設以國家整體制度變革為制度背景,以國家意識形態(tài)為思想導向,以社會主義新道德革除舊式道德為主要目標,以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群眾運動為主要手段,總體呈現(xiàn)出思想建設領先于制度建設的態(tài)勢?;诋敃r中國共產黨的巨大威望和國家與個人發(fā)展目標的根本一致性,在較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成效。但也因制度建設的滯后,出現(xiàn)了思想改造認識上的極端化、方法上的粗暴化等傾向,留下深刻教訓。
改革開放后,高校師德制度建設和價值引領建設則伴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經歷了由國家政治控制逐步向國家推動和市場邏輯共同驅動、合法性機制和效率機制共同作用的過渡階段。此時的思想引領和制度建設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完善為主要制度背景,在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和市場經濟意識的混合作用下逐步喚醒高校教師的主體意識,呈現(xiàn)出高等教育整體制度體系快速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發(fā)展、高校師德制度建設逐步引起重視并平穩(wěn)發(fā)展的態(tài)勢。
制度建設和思想建設齊頭并進既是我國國家建設和黨建的寶貴傳統(tǒng),也是高校師德建設的基本原則。面對當前高校師德建設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應當從制度建設和思想建設中找尋癥結所在。
(一)高校師德思想建設的價值取向尚未形成整合共融
就高校師德的多維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而言,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國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需要和高校教師自身道德需要。從國家要求來看,目前已形成層次分明、內容完備、要求明確的價值引領和道德要求結構,主要包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要求,以《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等文件規(guī)范為依據(jù)的職業(yè)要求,以“四有好老師”為目標的崇高要求和對于黨員教師而言以黨內紀律和準則為紅線的特殊要求。這四個層次的師德要求對于高校師德構建了立體、明確、可依循的師德價值之維;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需要來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呼喚“道德人”與“經濟人”的和諧統(tǒng)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同是發(fā)展生產力、推動經濟增長的工具,手段一致卻又目標不同。前者根本指向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而后者代表著資本擴張的無限欲望。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訴求在學理上應是在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倫理批判繼承基礎上的超越性建構,在實踐中應當既吸取經濟理性派生的效率、競爭、法治等價值取向,更要求以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處理好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和諧;從高校教師自身師德需要來看,呈現(xiàn)出整體水平高于社會道德水平、但出于自發(fā)性的個人修養(yǎng)多于出于自覺性的群體建構的特征。原因有三:由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客觀水平所決定的社會整體道德風氣有待凈化提升;高校教師主體性道德需要未被充分滿足;包括以官本位等為代表的傳統(tǒng)取向、異化的經濟理性導向、西方意識形態(tài)滲透等在內的多元價值和道德觀念的沖擊。
就思想建設目前問題的根源看,關鍵在于國家、市場和教師主體三者之間的價值取向和道德需要未形成整合共融。只有當國家提出的師德規(guī)范和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訴求及道德需要和教師個體道德需要三者之間在內容之間合理對接、在時空之中積極回應、在渠道之內民主對話,才能形成上下互動、內外呼應、互通共融的價值取向統(tǒng)一體。
(二)高校師德建設的制度動力尚未形成合力系統(tǒng)
從高校師德制度建設的動力機制來看,主要來自三方面:國家主導的合法性邏輯、市場經濟的資本邏輯和高校師德的內在邏輯。首先,國家始終是我國高校師德建設的主要推動者。由于國情使然,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中,對高校之間實施的是差異化、層級化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分配方式,對高校整體發(fā)展則以科研加教學導向、尤其強調科研學術的激勵政策和制度安排。在這種制度安排下,高校自然將自身發(fā)展的重心放在教師的科研學術水平的提高上,而對于師德具體制度的制定和執(zhí)行自然缺乏足夠的動力。表現(xiàn)為長期以來,很多高校沒有成立專門部門負責教師發(fā)展和師德建設問題,沒有真正將師德建設上升到高校整體發(fā)展和高教事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其次,是市場邏輯對于高校師德制度的影響愈加強勁。市場經濟催生的經濟理性不僅帶來現(xiàn)代契約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等,也帶來盲目追求效率、個人主義凸顯等不良價值取向,對于高校師德制度建設影響日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國家鼓勵高校教師服務社會、科技創(chuàng)新的政策導向,高校與市場之間互動滲透更為深入,高校教師與企業(yè)之間聯(lián)合更為緊密頻繁,市場邏輯對高校教師的影響日益加大,而相應的制度約束和價值規(guī)范尚未劃定清晰;相較于國家和市場力量,高校教師師德的內在邏輯運演不夠充分、動力不夠充足。當前的學術評價機制和市場邏輯泛化的現(xiàn)實,使得自覺抵御“工具理性” “經濟理性”的泛濫成為高校師德必須面對的道德拷問。而另一方面,作為保障師德底線的制度規(guī)范在較長時期內被弱化和忽視,而當前愈加完備的制度規(guī)范在進一步具體化和可操作化方面仍有待推進。
就制度建設目前問題的根源看,關鍵在于國家、市場和教師主體三者之間的制度供求關系失衡、路徑依賴消極影響,未形成有效銜接、形成合力的師德建設制度系統(tǒng)。當國家提供的師德制度和政策安排、融入市場經濟建設中的具體規(guī)范和準則界定以及高校教師師德修養(yǎng)內在邏輯之間目標一致、銜接密切、協(xié)同發(fā)力,才能合成高校師德完整、良好的制度動力系統(tǒng)。
(三)高校師德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之間關系失調
2014年10月,習近平曾明確提出:“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剛,要同向發(fā)力、同時發(fā)力?!盵4]不僅黨建如此,高校師德建設亦應如此:制度建設為高校教師的言行舉止劃定一條基本底線,思想建設為高校教師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提供高尚引領。無數(shù)事實證明,僅有高尚的價值引領而缺乏明確有效的制度規(guī)范是空乏無力的,而僅有完備系統(tǒng)的制度規(guī)范而缺乏價值引領則是迷失方向和缺失靈魂的。因而,高校師德建設需要崇高價值引領和完備制度規(guī)范的協(xié)調推進。但就當前師德建設實際看,相關制度建設與思想建設之間尚存在不協(xié)調、不同步的狀態(tài)。其突出問題是由于制度建設的相對滯后而思想引領的高昂指向,造成高校師德形成了先進和落后兩個極端,即先進和崇高的高校教師楷模和典范不斷涌現(xiàn)并強勁引領社會文明,道德敗壞甚至違法亂紀的案例也屢有發(fā)生,極大撼動高校教師整體形象和社會道德風氣。
(一)繼續(xù)完善師德思想建設,提升師德價值引領力
高校師德建設要以思想建設引領價值、引發(fā)共鳴、凝心聚力,需要從國家規(guī)范要求、市場經濟倫理訴求和教師個人道德需要三方面形成互洽互通、彼此契合的價值合力。分別包括:國家的規(guī)范要求方面,需要在指導思想上,要堅守高校師德建設的意識形態(tài)性,堅持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意識形態(tài)狀態(tài)作為考察的首要因素。內容上,既要立足國際視野又要發(fā)揚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既要貼近高校教師思想實際又要引領師德價值取向,構筑既有現(xiàn)代思維又有中國特色、既切中實際又理想指向的師德內涵。方法途徑上,既要充分運用現(xiàn)代科技載體,也不能丟掉傳統(tǒng)但有效的工具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訴求方面,需要繼續(xù)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體系,強化企業(yè)道德、法律責任,嚴厲打擊懲治違法亂紀、違背商業(yè)道德的企業(yè)和個人行為。從政府公信力、企業(yè)責任和個人自律著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規(guī)范,構建超越工具理性的健康的市場經濟倫理。高校教師方面,既要看到不同的人格特征、思想境界等使得高校教師在道德需要方面呈現(xiàn)出的層次性和差異性,也要看到高校教師對于物質需要和精神需求的強烈意愿。既要正視和認可高校師德合理正當?shù)牡赖滦枨螅惨岣咂浞垂允∽陨淼赖滦枰?、自覺辨別異化需要、主動抵御不正之風的意識和能力。
(二)繼續(xù)優(yōu)化師德制度體系,提高制度建設科學化水平
新階段高校師德制度建設成為理論探討和教育實踐的熱點之一。針對現(xiàn)有師德制度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制度建設需從國家、市場和教師三方面協(xié)同展開,形成多元共治、高度契合的制度系統(tǒng)。具體包括:在國家的制度供給方面。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學術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細分完善、人力資源管理的精細化趨勢,需樹立科學完備、多層次的高校和高校教師的發(fā)展理念的制度安排。要進一步完善并落實師德制度建設的反饋監(jiān)督和調整機制,打通上下制度需要、互通內外制度效果。其次,在市場的制度規(guī)范方面。通過國家、社會和市場力量,以法律、道德等手段完善經濟法規(guī)、規(guī)范市場行為、優(yōu)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在拓寬高校教師服務社會、融入市場的制度空間和渠道的同時,及時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和制度規(guī)范,為市場和教師劃清邊界、制定交往規(guī)則。充分利用市場資源,提升高校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業(yè)務能力、市場意識和道德水平。通過行業(yè)協(xié)會、學術組織等引導、規(guī)范企業(yè)和高校教師市場行為等。再次,高校教師方面。要通過理論學習、榜樣示范、社會實踐等方式提高教師自覺遵守師德規(guī)范的意識,扎牢教師心中制度底線。牢牢抓好師德標準在干部選拔任用、教師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等“關鍵少數(shù)”和 “關鍵節(jié)點”上的首要權重地位,也要抓好師德標準作為高校教師“隊伍整體”發(fā)展和“一貫表現(xiàn)”考核中的必要依據(jù)地位。
(三)繼續(xù)加強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的契合協(xié)調,提高師德建設內部生態(tài)
高校師德建設中的制度建設與思想建設本應是剛柔并濟、同時發(fā)力、同向發(fā)力、輔車相依的關系。一方面,價值引領要寓于制度建設當中,要將推進思想建設過程中號的經驗、方法、思路上升為理論、凝結為制度,鞏固建設成效,提高思想建設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科學化和實效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設要始終堅持思想教育先行、體現(xiàn)價值導向,使制度獲得廣泛認同和自覺遵守。跟進制度建設的具體落實情況和反饋意見,彰顯師德制度正當性,增強制度執(zhí)行的堅定性和自覺性。
[1] 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EB/OL].[2014-10-9]http://www.moe.edu.cn/publici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02/201410/175746.html.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亞慶,蔡宗模.建國以來高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制度審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6).
[4] 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9(2).
(責任編輯 何旺生)
Institution and Value: Resonance Point of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GONG Shixing
(SchoolofPhysicsandMaterialScience,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The key point of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is capturing the resonance with college teachers’ thoughts, which means it should get mutual transformation between essential requirement and actual need. Reviewing the history,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building accumulated precious experiences.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we find the value-oriented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weak in integration, the institution power disjoin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imbalanced. Facing the future, to grasp the resonance, we shoul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building and promote the valve guidance, optimize the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scientific level, reinforce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internal biology of morality construction.
moral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building; resonance point
2017-02-2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制度建設視角的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研究”(SK2016A005)
龔世星(1982-),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政工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2273(2017)04-009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