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安史之亂”造成了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百姓民不聊生。于是,戰(zhàn)亂嚴重的華北平原和關中一帶的百姓無奈往南遷徙,遷入淮南、江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最遠的進入嶺南一帶。
大批災民遷入湖北一帶,引起了當?shù)刂目只?,他立即派人去調查災民的具體情況,包括人數(shù)、習性等各項數(shù)據(jù),好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當時負責此事的一名小官員叫劉湘,在對災民們進行詳細的調查之后,他寫了一份報告準備交給知府。此時,任朔方節(jié)度使的郭子儀經過此地,而劉湘以前恰好是郭子儀的手下。于是,劉湘便把報告先呈給了郭子儀過目。
“寫得很詳細,而且有理有據(jù),很好。”逐字逐句看完之后,郭子儀連連點頭。但最后,他突然指著報告里的一句話說:“但是,這里的一句比喻很不恰當。”正在為郭子儀的褒獎而暗自欣喜的劉湘一愣,不解地問:“一句比喻很重要嗎?”郭子儀接著說:“你在這里把災民比喻成潮水,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比喻。災民是活生生的人,比喻成潮水會讓知府在不自覺中忽略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而且災民無家可歸,來了之后很可能在此定居下去,而比喻成潮水后,也許會讓知府覺得他們會來來去去,最終返鄉(xiāng)。這很可能影響知府的決策,因為如果稱災民為潮水,知府就會專注于‘修建堤壩,堵住漏洞,而不是接納災民,幫助他們更好地在此生活下去?!?/p>
聽了郭子儀的話,劉湘佩服地連連點頭,連忙修改了報告。正因為劉湘正確、客觀的觀點,知府采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措施,妥善安置了災民,為之后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素材點撥 郭子儀對一句話、一個比喻的重視,表現(xiàn)出了他對百姓安危的關心和尊重。而這件事也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時,錯誤的比喻會妨礙人們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只有在正確、客觀的描述之上,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適用話題 尊重、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