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爾曼
承蒙同一中學求讀過的江禮旸先生抬愛,他常將自己飲食業(yè)、烹飪界的朋友介紹給我,使我有所求,有所學,受益匪淺。某日,他來電說邀約我去水電路上的“源茂苑”品嘗寧波菜。
我對寧波菜興趣不大,自小居住的弄堂里有不少寧波人。寧波人家節(jié)儉,洗帶魚不舍得刮鱗,洗墨魚不舍得剝皮,廚房間飄出的氣味大多腥且有咸耗味。幼時的記憶影響了我對寧波菜肴全面而純正確的理解。
那天,介紹給我相識的兩位仁兄都是胖墩、壯實的中年人,長得高大結(jié)實,略顯挺胸凸肚。一位臉形狹長,長一雙丹鳳眼,看上去總在微笑,另一位圓頭圓腦圓面孔,連鼻子也近乎獨頭蒜,不過兩眼總是瞇笑著,一副和善相。江先生介紹,一姓林,另一姓倪。林先生大名林振,是該店老板,倪先生是他的合伙人,名倪嘉泉。
進得餐廳,見左邊排著一排大缸和長腰形塑桶,上蓋厚棉被,冷氣直冒;右邊是兩塊大廣告牌,其中一塊是真人樣大的林老板照片,丹鳳眼笑瞇成線。
入座后上了冷盆,有新風鰻鲞、咸草雞、海蜇、墨魚大烤、油燜冬筍、辣螺、白切牛肉等,均是寧波菜的代表。待頭道熱菜“清蒸蜆子”上桌,林老板開口說:“蜆子昨夜挖起,今晨剛進店,沒有浸過水?!蔽乙豢矗樧幼阌?厘米寬、7厘米長,是否浸泡過水嘗汁便知,我用匙舀起一試,蜆子的香、蜆子的鮮,的的確確真材實料,不由得微微點了下頭,斜眼見林老板隨即亦微微點頭,我忽有所悟,開始集中精神,認真品味。
鰻鲞“新風”,肉色潔白,毫無腥耗味,鹽量適度,正好襯出鰻魚鮮,因“風”得新而恰當,魚肉不老但已成絲縷狀,嚼上去嫩而稍韌。那天還吃到了“清蒸腌鮮帶魚”、“清蒸紅膏蟹”、“清蒸暴腌米魚”等地地道道的寧波海鮮。那盤帶魚是一塊新鮮帶魚與一塊暴腌帶魚夾雜相拼,真正是互幫互襯,合一倍鮮。
“源茂苑”的菜肴大多是清蒸的,用的食材都是新鮮得如同當天從東海洋面上捕撈來,可以稱得上真正的原味海鮮。不知林老板是怎么做到的?細問之下,他毫不忌諱道出了根底。原籍寧波的他,老父親還住在寧波幫他“收”貨,幾個好兄弟在象山石浦替他守候在碼頭,待捕撈海鮮的船進港。但凡關鍵事、要緊事,他都親力親為。他始終認為,食材品質(zhì)是重中之重,吃海鮮就要吃本地產(chǎn)的,吃它的新鮮原味。他經(jīng)常半夜兩點多與合伙人倪先生開車去碼頭接貨,他們經(jīng)營餐廳的另一理念是,食材須當季,鮮美的海產(chǎn)品就得“當日進貨當日用”,也就是說,前一日漁船在東海洋面上捕撈到的海產(chǎn)品,第二天凌晨就卸貨裝車,直送上?!霸疵贰薄?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3/10/spsh201702spsh20170229-2-l.JPG" style="">
有了新鮮的食材,如何美味還得靠烹調(diào)工藝。林老板認為,要抓住海鮮自身的“鮮”的魅力,用最簡單的清蒸法就行。
還有一點也很“絕”,“源茂苑”清蒸的魚,魚肉大多呈片狀,筷子一戳,片片“飄”落。林老板說,后廚有四個大蒸箱,蒸魚有特定的時間,這時間是他和廚師們經(jīng)過多次試驗,掐著秒表,共同品評而定的,少半分鐘嫌生,魚肉連著骨,黏糊著不肯隨筷“飄落”,只有蒸制時間到位,那魚肉才會凝結(jié)成片,一“戳”即下,入口滑嫩。若蒸的時間多了半分鐘,魚肉內(nèi)水分被蒸汽“逼仄”得外溢過多,以至緊實起來,口感當然較硬、老。據(jù)他的經(jīng)驗,新鮮的活魚宰殺后在大蒸箱里最好蒸6分半鐘。難怪我總感到這與我多年前去舟山的嵊泗、普陀、朱家尖及寧波的象山、石浦等地出差,在當?shù)噩F(xiàn)點活貨、當即烹煮的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每次從“源茂苑”回來,總感到意猶未盡,回味—下菜肴的鮮美,品味—下食材的新鮮,總覺得它充分顯現(xiàn)了寧波菜肴的風味特色——鮮咸合一、烤燉獨特、制作精細、講究鮮脆、口味偏重、以咸煞口,是真正的寧波海鮮館?!霸疵贰备淖兞宋覍幉ú穗仍械钠嬉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