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幼兒園 李秀玲
大班幼兒即將升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幼兒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兒到小學生的轉變,能否很快適應小學生活,幼小銜接則是關鍵所在。幼小銜接,是幼兒園教育的終結階段,是小學教育的開始階段,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呢?現就我多年帶班的做法與大家共同分享。
大班的老師應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生活、學習常規(guī),加強規(guī)則意識,為孩子們順利由一個年齡階段邁向另一個年齡階段鋪平道路。為此,進入大班后,就向幼兒介紹小學的情況,介紹哥哥姐姐認真學習的事,激發(fā)幼兒向往小學的迫切心情。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的有意注意,我特別制作了豐富的、新穎有趣的教具,活動中應用彩洗染生動的教學形式,吸引幼兒們,使幼兒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參加學習活動,培養(yǎng)了幼兒的自控能力。
我們知道持之以恒是常規(guī)培養(yǎng)的關鍵,因此,經常對幼兒的常規(guī)進行檢查,并通過各種游戲鞏固幼兒已有常規(guī),還激發(fā)幼兒主動擔任值日生的熱情,讓值日的幼兒提醒同伴遵守常規(guī)。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鐘,對很多一年級小學生來講,無疑是一場嚴峻的考驗。許多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在這時變成美麗的泡影,心里開始失望。為了使這種情況得到緩解,幼兒園在集體活動時間的安排上做了適當延長,大班下學期集體活動時間安排在三十分鐘左右,讓小朋友在心理上、時間概念上做好準備。這種時間上的靠攏非常有效。
在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這樣的起始階段建立起良好習慣尤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進行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學寫一些簡單的數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規(guī)范。還可以組織大班年級的“坐姿、寫姿、握筆姿勢”的比賽,組織幼兒觀看有關錄象,這些活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guī)上有要求。如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里逐漸保持注意的穩(wěn)定和持久,盡量在活動后喝水、上洗手間,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fā)言,老師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
幼兒園大班應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如:整理書包,管理自己的物品,準時上幼兒園,按時入睡,在自由活動時會結伴玩耍,聽指令完成任務或聽老師口頭通知帶指定物品等,使幼兒在自理能力、時間概念、任務意識、責任感、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減少初上小學時丟三拉四,東拉西扯的現象,逐漸學會管理自己,這樣進入小學后才能忙而不亂、有條不紊的生活。
從小中班開始,我們就非常重視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在語言教學中,經常組織幼兒對一些兒童文學作品聽、看、講述、講座,引導幼兒學習新的語言、詞匯、了解作品,再通過看圖說話、情景表演、木偶劇、小話劇等表演出來,使幼兒得了更多鍛練語言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語言游戲活動,使幼兒獲得運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最佳機會。
升入大班我堅持開展了閱讀活動,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閱讀和老師指導下的閱讀活動兩種。這兩種活動,使小朋友既自由選擇閱讀內容的機會,又能得到老師的引導,在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中,閱讀方法、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如開學上課時,能聽老師的要求正確理解拿、取書,能看通知,喜歡識字活動,能順利地閱讀報紙,能正確理解題意。識字興趣、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明顯比不識字的小朋友強,學習的起點高。值得說明的是,我們從來不專門設計活動教識字,幼兒識字活動都安排在區(qū)域活動里,孩子們利用老師提供的可操作的材料(識字角),按自己的興趣對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加以選擇。要知道,在幼兒階段識字不是任務,而“利用環(huán)境、自然習得”則是取得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同樣,我們把這條經驗介紹給家長。
幼兒參與活動往往從興趣出發(fā),進入小學后,僅從興趣出發(fā)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有時難以奏效,因此,從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入手,使其對任務的責任心為活動的動力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教師要勤觀察,多引導,布置了任務要堅持要求,堅持檢查。
在幼兒園,應注重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品性。良好的品性是成功與同伴交往的基礎。我發(fā)現那些樂于將自己的玩具、圖書、食品與人分享,對人熱情有禮的孩子常常成為許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常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樣、游戲等培養(yǎng)孩子真誠、善良、熱情、守信的良好品質。另外,還經常通過一些活動,如:多次參觀小學、“大帶小”活動、“與小學生聯(lián)誼”等活動,使孩子們在了解哥哥姐姐們的小學生活的基礎上,又大膽與各類伙伴交往。另外,我還常常要求家長們多讓自己的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多帶孩子走出家門,廣泛結交伙伴,使孩子們得到愉快的同時,成為一個樂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幼小銜接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情,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家長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視。兒童的生活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身體素質、學習態(tài)度和和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等都離不開家長態(tài)度的影響。因此,應重視做好家長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訪、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和向家長開放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等方式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和正確的銜接措施,幫助家長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家長和教師同步對兒童進行銜接教育,保證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
總之,老師和家長要積極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習慣,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調整好心態(tài),讓孩子一上學,就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難的能力,順利完成由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