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清遠市連州市連州鎮(zhèn)第四小學 羅能芬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經典、精彩的語段,教師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練點”,進行練筆。
我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火把節(jié)》這一課時,文中作者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生動優(yōu)美,如山寨的人們都集中到一起來了。老人來了,彈著平日積滿灰塵的月琴;小伙子來了,吹著很久沒有摸了的笛子;姑娘們來了,手拉手腳碰腳地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孩子們來了,圍著篝火唱著,跳著,追逐著,嬉鬧著……在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模仿寫話,內容不限。有的同學寫:“春天像一只鬧鐘,它喚醒沉睡的小草,給大自然增添一份色彩;春天像一個指揮家,它打碎河上的冰,指揮著小河重新唱歌;春天像一個魔術師,它變回來了飛翔的小鳥,給天空當作禮物;春天像一幅畫,它收集大自然的色彩,讓花兒們再畫中爭芳斗艷……”看著學生們一句句寫得生動具體的排比句,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
還可遷移文本中的結構段落進行練筆。如學習了課文《貓》后,我發(fā)現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圍繞第一句話展開寫的,是典型的總分構段方式,圍繞中心句“小貓滿月的時候更可愛,腿腳還不穩(wěn),可是已經學會淘氣?!庇谑?,我設計小練筆:一下課,操場上立刻沸騰起來……讓學生圍繞這個中心寫課間活動的場面,學生寫得語言生動形象,寫出的片段都那么令人滿意。
在教材中,許多文章都配有生動鮮明的插圖。有些插圖課文中已經作了細致的描繪,就無須再寫,有些插圖文中只是一筆帶過,如五年級下冊《頂碗少年》一文中插圖上畫的是一位老者上臺安慰少年的情景。課文中只用“他把碗交給少年,嘴里低聲說了一句什么?!边@句話作了描寫。教學時,我抓住了這個寫“文”的機會,學文時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畫,然后把畫上的內容仔細描繪出來:如少年第二次表演失敗后的神色、老者出來安慰他時的神態(tài)、手勢等。還要寫一寫老者上臺會向頂碗少年低聲說些什么?頂碗少年聽了之后會怎么想?
通過描寫文章中的插圖,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是老者的鼓勵使頂碗少年重新樹立了自信心,讓他的心平靜下來,從而在第三次表演中獲得成功。這樣的練筆讓學生把畫變成話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經常會對某個問題產生不一樣的觀點,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辯論。所謂不辯不清,學生通過辯論闡述了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我們可在這“辯”處設計練筆,把辯論的理由寫下來,這正是梳理學生思維、錘煉語言的好機會。
比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彩票》一文時,學到彩票投注站的工作人員林海燕替一位在外地出差的先生購買的彩票中了大獎,而彩票就在自己手上時,我在課堂上展開了討論:“假如我就是這位工作人員林海燕,我該怎么做?”討論中,同學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異?;钴S。經過辯論,大家對這位彩票投注站的工作人員在金錢與誠實、欲望與誠信面前的選擇肅然起敬,感悟到林海燕可貴的人格魅力。隨后我引導學生把這辯論的過程記下來,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一次“誠信教育”的洗禮。
一些課文中留有空白之處,給學生留下了無窮遐想和無盡感悟的空間。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點,讓學生的思維植根于課文,想象于書外,把作者隱而未發(fā)的意思表達出來。
六年級上冊《怒吼吧,黃河》一課中第六自然段中提到冼星海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僅僅用了六天時間就譜完《黃河大合唱》全曲。他在譜曲中遇到許多困難,文章只簡單地講了他遇到的困難,卻沒有寫他是怎么克服的。我在教學時對同學們說:請大家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在這短短的六天中,冼星海是怎樣克服重重困難,譜寫出這部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歌曲的?請用一兩句話寫下來。幾分鐘后,同學們紛紛舉手發(fā)言,有的同學說:“他顧不上吃飯,顧不上睡覺,顧不上喝水,全身心地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一干就是六天。”有的同學說:“沒有鋼琴,他就想象著和聲的效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著,一個小節(jié)一個小節(jié)地反復吟唱,直到達到滿意的效果為止。”……最后,我讓同學把大家的發(fā)言歸納起來把課文寫具體,這樣更能表現冼星海不怕困難,充滿旺盛的革命激情,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精神。通過練筆,學生很快、很自然地把握了文章的重點內容。
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它通過那些感人至深、富有真情實感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世間的美好感情,喚起學生感情的共鳴。學習這一類文章,在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的時候,可以安排一些小練筆,讓他們把心中的話凝結成優(yōu)美的文字。
如我在執(zhí)教六年級上冊《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時,當學生都被偉大的母愛深深感動時,我順水推舟,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筆:“同學們,學到這里,你們是否想起了你的母親,你有什么想說的呢?”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對母親獨特的情感體驗油然而生,他們想起了母親平時對他們的百般疼愛;想起母親為了家庭整天忙碌的身影;想起母親在寒冷的冬季冒著嚴寒送他們上學的情景;想起母親的殷切叮嚀……我甚至看到了一些孩子在練筆時眼里閃爍著淚花。聽著他們對母親的一句句感情真摯的肺腑之言,我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小練筆,我班學生的習作無論從立意選材上還是從結構、遣詞方面都比以前進步多了。以前的每次習作大概只有百分之六十的學生能順利通過,現在提高到了百分之八十,班上的陳淑怡同學在連州市“清華杯”作文競賽中獲得一等獎,黃敏、黃玉瑩和廖靖瑜獲得二等獎,真讓我喜出望外。
總之,小練筆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小橋梁,流露真情的芳草地,提高寫作能力的大舞臺。通過這次小練筆課題研究,讓我更堅信:只要語文教師們有效地進行“小練筆”教學,就會打開習作的大門,使學生文筆飛揚,總有一天,小練筆也會鑄就大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