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恩平市恩城中南小學 譚超瓊
新課標規(guī)定:“小學一年級一般不留家庭作業(yè),二三年級每天不超過30分鐘,四年級不超過45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1小時,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10小時?!钡聦嵅⒎侨绱耍谏龑W率的驅動下,許多教師以為多布置些家庭作業(yè),教學質量就會提高一些。因此,有的教師大搞題海戰(zhàn)術,希望學生的課余時間絕大部分用在學習上。而且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學以學科為中心,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也是以學科為中心,各自為政。而小學語文歷來就被人們看作是一門“大主科”,且包含作文,作業(yè)量更是變本加厲。如此超標的作業(yè)量就如經濟學上的“效益遞減率”,事倍功半。面對大量的家庭作業(yè),學生望而生畏,草草了事,按量完成,至于質量如何,無人問津。如此高耗低效的布置家庭作業(yè),作用何在?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作業(yè)一直圍繞課本做文章,拘泥于教材之中。一方面,作業(yè)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與實際生活脫離;另一方面,學生完成作業(yè)時不需要深入生活。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作業(yè)一般是對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的梳理、歸納,或是課后有“正確”答案的練習題,學生無法沖破課本的圈子,無法向課外延伸,更不能與生活接軌。長此以往,學生一旦要解決與實際生活比較緊密的問題時就顯得力不從心,而我們所需要的并非是高分低能的人。教育不僅僅是捧上一張張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捧出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僅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學率,而是追求每個學生的活潑、生動、主動地發(fā)展。早在半個世紀前,陶行知曾批評說“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倍鴮W以致用永遠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讓學生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東西,只有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變的鮮活起來。所以,我們的小學語文作業(yè)必須根植于生活實踐,發(fā)展于生活實踐,應用于生活實踐。
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即對全部學生統(tǒng)一要求,作業(yè)內容單一,作業(yè)模式單一。長期以來,人們把作業(yè)的功能定位于“知識鞏固”和“技能強化”上。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作業(yè)無非兩種,一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書面作業(yè),生字、生詞及習題;另一種是口頭作業(yè),如背誦課文,習題的記憶等。完完全全把學生固定在一定的框架中,作業(yè)機械重復而又單調乏味。而且,一刀切的模式,無視同學的差異性,造成了“好學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狀。泰戈爾曾說過“我們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固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業(yè)亦是如此。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备鶕@一理念,語文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面對性格、家庭文化背景以及自身思維方式、興趣愛好、智力潛能和學習能力千差萬別的教育對象。我們布置作業(yè)時要考慮他們的這些差異,要有針對性,不能一刀切,齊步走。將作業(yè)設計成難易有別的一顆星,二顆星,三顆星三組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分層性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組。學困生做一顆星級題目完成生字、詞語、背誦等鞏固性練習,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中等生做兩顆星級練習,主要對知識理解和知識綜合性簡單運用;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完成三顆星級綜合性較強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練習活動,都能在練習過程中有所收獲。這樣可以做到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優(yōu)等生吃得飽,在學習上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同時,可以保護學生自尊心以及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這無疑能激發(fā)學生完成作業(yè)的樂趣,教師還可以相機鼓勵學生向更高層次挑戰(zhàn)。避免有些學生因完成不了作業(yè)而產生心理負擔或帶來負面影響。
1.畫一畫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為主要形式的過渡階段。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要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小語教材中有許多寫景狀物教材或古詩,這些文章美麗如畫,如果能讓學生拿起彩筆,把語言變成圖畫,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想象能力。
2.做一做
對于一些實驗性強,便于操作的課文,在課內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布置實踐性作業(yè),讓學生動手試一試,把科學的知識實踐一下,在觀察、比較、驗證中,借助動作思維以外化內部理解,使知識得以鞏固,體驗得以延伸,習慣得以養(yǎng)成。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是生活的外延?!闭Z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學習的觸角應該伸向小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開放性作業(yè)就是要求學生沖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使作業(yè)和生活接軌,讓學生通過課外豐富多彩的作業(yè)形式,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知識,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以提高。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課文課程應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因此,我們在作業(yè)設計時應考慮作業(yè)的人文性,力求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時,既能增長知識,又能陶冶情操。
當今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愛國篇章,“忘卻了歷史的民族是可悲的?!比欢?,現如今的小學生,至少有一半不了解中華民族輝煌而又滄桑的過去,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也不是那么強烈。語文作為中國的第一母語課程,它有義務承當起激發(fā)學生心中愛國情感的責任。鑒于這些原因,在作業(yè)設計時,可以做這樣一些嘗試:一是閱讀歷史書籍。
總之,“教者有心,學者得益”。傳統(tǒng)練習設計機械訓練多,既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不能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因此,在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作業(yè)布置,既要講究形式多樣化,又要減輕學生的負擔。要讓學生在多種形式訓練中既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體會語文的應用價值,逐步形成聽、說、讀、寫的技能,開發(fā)智力潛能,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