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火田中學 方奮宗
教育,這是一項古老而又永遠新鮮的話題。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教育。最早的教育是教授一些生存技能,如打獵、種植、養(yǎng)殖等。漸漸的,出現了人類的早期文明,出現了語言、文字、醫(yī)學、科學知識等越來越多的知識,原始的手把手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實際要求,于是漸漸出現了專門從事教育的機構——學校,也出現了專門從事教育的工作人員——教師。應該說,最早的教育目標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創(chuàng)新教育為輔的,“學有所成”是公認的學習目標,很少有人會特別注重對“創(chuàng)新型教育”的重視。在這樣的總體大原則下,“嚴師出高徒”成了永遠不變的準則,因為教師不嚴、不兇就鎮(zhèn)壓不了學生,鎮(zhèn)壓不了學生就不能保證課堂紀律,也就無法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中國幾千年來的科舉考試的內容就是幾本“圣賢書”,誰能更好地掌握“圣賢書”的內容,誰就能考得“狀元”,誰就能“光宗耀祖,蔭子蔭孫”,這就是古代教育的終極目標。可自古以來有幾百名“狀元”,又有幾位“狀元”能名垂千古、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做出重大貢獻呢?
毛澤東的文化水平是“師范”水平,然而,一生沒有進過一天正規(guī)軍校的毛澤東卻能把蔣介石――這位權威的黃埔軍校校長打得落花流水,憑什么,憑的也是“勤學”“思考”和“實踐”,“思考”和“實踐”的過程其實就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毛澤東的一生,學習之勤奮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戰(zhàn)爭”期間還是建國后的幾十年間,他都“手不釋卷”,就連在他人生歲月的最后幾天,他還在學習。毛澤東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毛澤東思想”,他把“先解放城市后解放農村”這一指導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這一正確構想,終于使革命取得最終的勝利。毛澤東這樣的人才又是誰培養(yǎng)的呢,我看起主要作用的還是毛澤東本人,正是他的“勤奮學習”和“勇于思考、大膽實踐”,使他不僅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同時又有許多常人難以企及的創(chuàng)新。
在常人看來,創(chuàng)新總是成功的,其實,創(chuàng)新是在無數次失敗的基礎上建立的。成功的創(chuàng)新總給人以無窮的享受,但創(chuàng)新的過程之艱辛往往是常人難以承受的。
愛迪生一輩子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曾被老師認為“弱智”而退學,但他的母親以極大的耐心和愛心教授給愛迪生今后從事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必需的許多基礎知識,應該說正是愛迪生的母親給全世界托舉出一位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發(fā)明大王”。愛迪生一生有二千多項發(fā)明,這個數字足以讓全世界震驚,最多的時候平均三天就有一項發(fā)明。愛迪生這樣的“人才”無疑是令人羨慕的,我們的問題是——愛迪生是怎樣做到的?答案也是一樣的,那就是——“勤奮學習”和“勇于思考”以及“大膽實踐”。愛迪生被他的同事們公認為“工作狂”,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十二小時以上,常常工作到深夜,然后拿幾本書當枕頭就睡在辦公室,被同事們戲稱為“睡覺時也在吸取知識的人”。當所有人都說他是天才時,他說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總結歷史上所有對人類社會進步有巨大貢獻的重要人物,他們都具備這樣兩個特點:一是學習、做事都特別勤奮,都是公認的“工作狂”,仿佛身上永遠有使不完的勁;另一個共同點是都特別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為人處事都特別有主見,不被已有知識“束縛”,能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最為恰當的處事方法。這兩點就是所有“真正人才”所必需具備的共性,也就是培養(yǎng)人才的準則,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目標正是這個,如果我們的下一代都是這樣的人才,何嘗擔心社會不會發(fā)展、人類不會進步。
中國的教育方式與外國的教育方式相比較,我們的優(yōu)點是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比外國學生多很多的知識,這一點讓外國的教育家們羨慕不已;我們的缺點是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太差,我們的學生往往把已有的知識當成“至高無上的權威”,思想上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樣的人才只能是“學習型”人才,只能跟在別人的背后跑,要知道“創(chuàng)新型”人才遠比“學習型”人才來得重要。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被稱為“灌輸型”的教育方式,這樣的教育方式優(yōu)點不能丟,也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比較多、比較系統(tǒng)的知識”這一點不能丟,至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這一點,完全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這只不過是教學理念的問題。比如,以前有位小學老師問學生“彎彎的月亮像什么?”,老師的答案只有一個——彎彎的月亮像小船,除此之外的答案都被否定,比如“彎彎的月亮像破碗、彎彎的月亮像一片西瓜皮?!边@樣的答案是絕對不行的。上課過程要做到既講清楚許多知識,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同時又讓課堂氣氛活躍、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發(fā)揮獨立思考的思想,勇于在課堂上同老師討論、辯論、甚至是質疑某些知識點,這樣的課堂效果是可以做到的,這樣的課堂效果才是比較理想的課堂效果。要做到這樣的效果,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理念,這樣的教育理念對教師的要求是:(1)教師要有本專業(yè)的過硬的知識;(2)教師要有除本專業(yè)外的豐富的知識面;(3)在課堂上,教師不應認為自己高學生一等,而應站在與學生同等的高度一起去理解知識、討論知識、研究知識、創(chuàng)新知識;(4)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研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與學生一起去研究和創(chuàng)新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出“既學富五車又創(chuàng)新不斷的下一代”;(5)對于課堂紀律,教師應能做到松緊有度,課堂氣氛過于松弛不利于教師調控,過于嚴肅又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6)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一起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成為一名永遠符合時代要求的令人尊敬的老師。
在追求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的道路上是沒有止境的,如果能從藝術的角度來考慮,讓課堂在達到上述效果的基礎上再加以藝術化,也許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