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廣蘭幼兒園 陳孝華
什么是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主要是一種萌芽式的探究能力,主要包括:運用各種感官對物體或現(xiàn)象進行仔細觀察、探究,通過多種呈現(xiàn)方式(包括圖畫、簡單圖表、作品、動作等)來記錄觀察、解釋觀點,并識別簡單規(guī)律、得出結論等過程。因此,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通常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活動,能夠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提升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主陣地。那么如何通過科學活動的設計最大效益地培養(yǎng)、提升幼兒的探究能力呢?筆者有以下思考。
幼兒階段生活經(jīng)驗有限,因此一般的科學探究活動內(nèi)容都要與幼兒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調動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在幼兒原有認知基礎上進行拓展和探究。比如對身邊動植物的觀察和認知,以及一些常見的自然和物理現(xiàn)象,都是幼兒感興趣的科學探究主題。
幼兒階段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到了大班才具有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萌芽,因此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材料投放需要具備直觀形象的特點,盡量使用真實的材料,比如認識常見的水果,就要提供真正的水果供幼兒探究,這比單純提供水果模型或圖片的效果要好。
幼兒階段的孩子喜歡動手操作,他們習慣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了解和感知世界,觀察和比較各種事物,思考和解決各種問題,因此要為幼兒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給予他們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
幼兒階段的孩子基本上不會用文字來進行表述,他們更喜歡用圖畫、表格、圖示、數(shù)字、符號、動作、講述等方式進行記錄和表述,因此要支持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運用豐富多元的表述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表述自己的質疑與思考。
當前的許多科學教育活動,無論在內(nèi)容選擇上還是在目標設計中,都將“知識學習”放到了首位,以學習和拓展科學知識、原理、概念為主,強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等,忽視了對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其實科學教育活動除了可以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以外,還能幫助他們發(fā)展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科學態(tài)度,最終引導兒童擁有一個身心健康和有價值的人生。從兒童自身的發(fā)展來看,探索本身也比直接接受知識更為重要。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讓他們體驗探索的艱辛、成功的快樂、發(fā)現(xiàn)的興奮,可以培養(yǎng)他們初步的創(chuàng)造力與批判思維,使兒童不僅學科學,而且做科學、用科學、愛科學,這對兒童的終身發(fā)展更有價值。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兒童通過體驗和操作豐富的材料來提問、探索和發(fā)現(xiàn),幫助兒童表達和思考他們運用的策略、介紹測量和驗證等的過程和技能,或者讓兒童評估自己的調查結論。教師必須跳出“知識本位”的圈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學參考資料,深入研究并審慎思考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設定,努力幫助孩子們在習得科學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科學探究能力,這才是對孩子的一生負責的科學教育態(tài)度。
當前許多科學教育活動在教育方法上仍然以教師講授知識、幼兒被動接受為主,教師是權威知識的發(fā)布者,經(jīng)常滔滔不絕地、盡己所能地向幼兒灌輸科學知識,幼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不高。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就必須多給予幼兒體驗操作的機會,多給予幼兒思考質疑的機會,多給予幼兒討論交流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幼兒探究學習的主體性。在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自己提出假說,設計實驗,進行說理和辯論,有利于孩子養(yǎng)成相互討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和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老師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應多鼓勵他們進行討論和嘗試。這是教師組織科學教育活動的關鍵之所在。
教師只是組織和投放科學材料,放手讓兒童通過自己的身體和智力活動進行探索、提出問題、開展推理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答案,是一種幫助兒童認識周圍世界的最好方法。對于幼兒來說,材料既是引發(fā)他們主動探究欲望的刺激物,又是他們認識物質世界的中介和橋梁。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材料的選擇與投放。但是,當前許多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材料投放都比較薄弱,那些不真實、不科學、不能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的材料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影響了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發(fā)展,教師應加強對科學探究材料的研究,盡量避免材料投放的單一或無效。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既是貫穿活動的線索,又是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的有效方式。教師應該善于提問激疑,好的問題能夠引發(fā)幼兒的思考、調動幼兒探究的積極性。但在實踐中,部分老師的提問能力明顯不足,不會問問題,或者問題過于籠統(tǒng)簡單,沒有針對性,其主要原因還是教師不了解幼兒的實際發(fā)展水平。教師可以通過預實驗、談話、討論等方式來了解幼兒已有的經(jīng)驗。另一方面,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要能夠吸引幼兒并引導其主動探索,還依賴教師與幼兒的互動。但是在實踐中,教師經(jīng)常自講自話,喜歡按照預設的活動流程進行,不喜歡“突發(fā)意外”式的幼兒提問,也很少和幼兒進行積極的互動應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發(fā)展。正確的做法應是,當幼兒遇到問題時,教師不要馬上告訴幼兒答案,而應創(chuàng)設條件,鼓勵幼兒自己嘗試去尋求答案、解決問題。
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很多老師的評價都偏重于結果性評價,其實有助于學習的評價應該是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而不是在學習之后發(fā)生的某種事情。探究的過程比結果更有價值,因此教師更應該關注過程性的評價,盡量避免用“正確答案”來束縛幼兒的思維。另一方面,教師在組織科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應追求表面的熱鬧和花哨,而要有目標、有方法地提升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應是使幼兒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等品質獲得發(fā)展,從而為其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心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