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熊孩子”引來全世界的眾說紛紜。日本一男孩,用石頭砸路邊汽車和行人,惱火的父親讓他在森林邊下了車以示懲罰,幾分鐘后回到原地,發(fā)現(xiàn)兒子失蹤了,報警6天后才找到;美國一名4歲男童,在動物園游玩時攀爬進入大猩猩圍欄區(qū),為救孩子,動物園方面只好將大猩猩射殺。
事情發(fā)生后,批評的火力集中到家長身上,折射出網(wǎng)友對父母管教責任的重視與反思。未成年人的理性思辨、分析選擇能力,往往和其年齡、所受家庭教育、社會環(huán)境等有密切關系。家庭作為最小的社會單位,是兒童接受社會化影響的第一來源。日本式家庭教育相當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力、適應環(huán)境等性格特點的塑造,但“不給別人添麻煩”“在公共場合的錯誤行為令人羞恥”等觀念,無形中促成了日本家庭教育中的懲罰文化。美國式家庭教育則比較看重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夠在自由的氣氛中保持個性成長,但“過度的自由”,往往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枝丫過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會正確地愛孩子,不知道該如何給孩子適當?shù)膼?,是當下不少為人父母者的共同缺失。比如,有些父母片面追求“愛的教育”,讓孩子的生活中充斥著盲目的贊美和鼓勵;有些無私奉獻不求回報,讓孩子們習慣于接受,不懂得付出;有些只重視孩子的成績,而忽視對他們的情感關懷……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成長,孩子難免會出現(xiàn)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等人格缺失。殊不知,進入社會之后,一味索求外界的包容和忍讓,迎來的將是比打罵更殘酷的結果。
其實,寬容不等于放任,權威也不等于專制。家長有管教孩子的義務和責任,但孩子并不僅僅是家長的“私有財產(chǎn)”。在臺灣,如果孩子有嚴重不良行為,甚至犯罪,少年法院可以要求父母接受規(guī)定時間的強制性教育,以保證責任缺失的父母能夠及時得到矯正。為孩子未來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優(yōu)質(zhì)的家庭保障。在美國,更是有公權力監(jiān)護機關和眾多民間監(jiān)護組織合力“監(jiān)督”父母,連給子女“刮痧”,一旦處之不慎,都可能引來警察。這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夸張,但未嘗不是父母表達濃濃親子之愛時,可以從反向思考的一個角度。
(據(jù)人民網(wǎng)高石/文)
寒門多出賢
最近,有位中國學子登上哈佛大學演講臺,從自己中學時代被毒蜘蛛咬傷的“農(nóng)村故事”,推及“改變科技知識分布不均”這一主題,他的英文演講視頻在網(wǎng)絡上熱播。由此而成為“網(wǎng)紅”的他,出生在一個小村落里,父母均為農(nóng)民,更引起人們關注。竊以為,這倒是一件尋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訴人們一個尋常道理:寒門多出賢。
千百年來,在古老的中國,不乏這樣的故事。25D0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
“賢人”有72人。這72人中,出身寒門的不在少數(shù)。比如,被孔子稱為“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的顏回,不僅位居72賢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為“復圣”;被莊子言為“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參,由于缺食,渾身浮腫,且面帶病色,卻被后世尊奉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來所坦言:“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還有點兒“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意味。
寒門多出賢,并非說,只要是出身“寒門”,就可自然而然地為“賢”了。賢,不僅要有“德”:能替別人著想,勇為天下謀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這,就離不開學習。有言道:人不吃飯,饑;人不學習,愚。生活就是這樣,唯有好學,才近智,唯有知學,才給力。只有努力用知識武裝自己,不斷增進自己的道德修為,才能離“賢”更近一步。
寒門多出賢,意味著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難得甜上甜?!绷暯娇倳浽谂c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勉勵同學們要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扎扎實實干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遠不是用巧嘴吹出來的,而是用心血寫出來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過人的求知欲、更開闊的思維、更遠大的志向,無論出身多么艱苦,都將成就一番不凡的事業(yè)。
(據(jù)鳳凰資訊張保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