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科云,王若蒙
(1.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2.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我國家庭農場雇傭關系中“雇工權”與“成員權”對接研究
蔡科云1,王若蒙2
(1.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2.華南理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其主要勞動力的,但是家庭農場的勞動力需求超出其家庭成員數(shù)量時,實現(xiàn)家庭農場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便成為我們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對家庭農場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同成員權、特殊雇傭關系同人身頂股制、商合伙中的勞務出資進行比較研究,可明確使家庭農場雇傭關系中的特殊雇工享有擬制性的“成員權”;對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與“成員權”進行制度對接,可以完善家庭農場的治理結構與經營結構。
家庭農場;雇傭關系;雇工權;成員權;人身頂股
家庭農場是從事農業(yè)規(guī)?;⒓s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yè)收入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的新興農業(yè)經營主體。家庭農場是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作為專有名詞被正式提出的。2016年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等新型形式的農業(yè)經營主體。這是在連續(xù)三年中一直對發(fā)展家庭農場所做的要求。近幾年來,法學界從很多角度對家庭農場問題進行了討論,家庭農場的發(fā)展亦需要多方面推動與鼓勵,而且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如何對家庭農場進行注冊登記、如何認定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制度,以及從社會各個層面如何采取優(yōu)惠政策等。本文主要就家庭農場雇傭關系的雇工權集中展開討論,通過對農村集體經濟中的“成員權”、人身頂股制度、商合伙中的勞務出資與家庭農場雇傭關系的“雇工權”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對家庭農場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提出制度層面的構想。
1.“家庭”的概念
家庭作為人類社會最為基本的組織單位,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的其他國家,家庭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同樣,家庭作為家庭農場最為基本的組織單位,是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的基礎??梢钥闯?,如果需要解決家庭農場的一系列問題,那么我們首先應當對家庭農場中“家庭”這一基本概念進行界定。
現(xiàn)代社會將家庭定義為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宗族關系、親屬關系所組成的社會生活組織的其中之一。摩爾根在19世紀70年代提出家族的發(fā)展歷經了“血緣家族、群婚家族、對偶制家族、父權家族(一夫數(shù)妻)和單偶家族(一夫一妻)五個階段”[1](P305)。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jù)摩爾根的理論,指出“當社會生產力達到極度發(fā)達的階段,生產資料轉為公有,私人的家務變成社會的事業(yè),孩子的撫養(yǎng)和教育成為公共的事情,那么如今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專偶制家庭則將失去存在的必要,個體婚姻即以現(xiàn)代性愛為基礎的充分自由的、兩性權利完全平等的婚姻將成為主要的家庭模式”[2]。但是就家庭農場中的家庭而言,這還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家庭概念,在我國傳統(tǒng)小農經濟中,將農業(yè)生產以家庭為其基本單位,這種生產方式能夠契合家庭的財產所有方式,形成了小農經濟時期的社會結構,即生產方式與財產所有相統(tǒng)一,也充分體現(xiàn)了家庭即“戶”作為最基礎的生產單位的合理性。本文認為,一直以來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價值觀念,即是以“家本位”為主導,這一點深刻地體現(xiàn)在以農場主為核心、家庭成員為主要成員的經營模式上。
2.家庭農場的家庭經營界定
家庭農場以家庭為經營單位,對家庭農場的界定必須回歸其最為核心的部分即“家庭經營”的本質。蘇俄著名農業(yè)經濟學家恰亞諾夫認為,“農民農場是一種家庭勞動農場,在這種農場中,家庭經過全年勞動獲得單一的勞動收入,并且通過與所獲得的物質成果的比較來對勞動的耗費做出評價”[3]。1944年,美國農業(yè)部首次將家庭農場界定為“經營者要把全部時間用于農場工作,家庭成員也要幫助他工作,不得從農場外部雇傭數(shù)量過多的人手,能夠為滿足生活需要而生產的農場”。從這里可以看出,美國家庭農場的成員主要強調與農場主有婚姻、親屬關系的人員,這些人員即可作為其成員享有農場的主要所有權,并且不需要提供與其享有的“成員權”對價的相應勞動力。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將家庭農場定義為“主要依靠家庭成員勞動和經營的農場”[4]。
由上述內容可見,世界很多國家和組織都將家庭農場的核心內涵定義為“家庭經營”。傳統(tǒng)中國家戶制基礎上形成的個體小家庭,“不僅是一個基本生活單位,也是一個獨立的生產單位。家戶制傳統(tǒng)形塑出個體家戶同精耕細作的農業(yè)生產方式的完美結合”[5]。當前對我國家庭農場的定義應該回歸其核心內涵:以家庭為主要的生產經營單位,以家庭成員為主的生產經營模式。
2013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家庭農場等適度規(guī)模經營模式轉變??梢钥闯鑫覈募彝マr場實際上是由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而來的產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中的土地權利,在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59條第一款,被確定為“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于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我國物權法將“成員權”這一概念,用來界定農村集體經濟中成員所享有的所有權。同樣的家庭農場作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產物,本文認為可以借鑒“成員權”這一概念來解釋家庭農場成員及其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
1.“成員權”的界定
“成員權”的產生是因為集體所有權的存在,要界定“成員權”的概念,必須說明集體所有權的性質。在我國學界,集體所有權的性質是受到爭議的,主要有三種主流觀點:“第一種共有說,認為集體所有權為集體成員所共有;第二種總有說,認為“將所有權的內容,依團體內部的規(guī)約,加以分割,其管理、處分等支配的權能屬于團體,而使用、收益等利用的權能,則分屬于其成員。第三種法人所有說,即農民集體作為法人享有所有權。”[6]
我國《物權法》采用的是第二種總有說,本文也認為集體所有權采用總有說觀點更為合適??梢姡俺蓡T權”是指集體所有的不動產的所有權為集體所總有。
2.家庭農場的“成員權”界定
家庭農場是以其核心成員作為其基礎的經營組織體。家庭或者家庭成員作為家庭農場的集體投資、經營者享有對家庭農場的所有權,即享有成員權。由于家庭農場是由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而來的經營模式,所以家庭農場中核心成員所享有的“成員權”與農村集體經濟中的成員所享有的“成員權”是具有相似之處的。家庭成員作為家庭農場的集體投資,經營者享有對家庭農場的所有權,即享有“成員權”。但是,在家庭農場核心成員之外的雇工是否可以享有“成員權”?這一問題,便是本文所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3.家庭農場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
本文通過對“集體所有土地中的成員權”與“家庭農場中的成員權”的思考,認為我們應該將家庭農場的雇傭關系中“雇工權”具體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一般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即通過雇傭的法律關系而產生的雇工權;第二類是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即可以享有擬制的家庭農場“成員權”,但不作為實質意義上的家庭農場成員的雇傭關系而產生的“雇工權”。本文所討論的這兩類關系所產生的“雇工權”,是指家庭農場的雇員的被雇傭權(雇員權利)。本文將對這兩種關系所產生的“雇工權”與“成員權”進行對比分析,加深對家庭農場中“雇工權”的理解。
家庭農場的一般雇傭關系就是我們一般情況下所指的雇傭的法律關系,雇傭法律關系是指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私有制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雇主與雇員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受雇人利用雇傭人提供的條件,在雇傭人的指導、監(jiān)督下,以自身的技能為雇傭人提供勞動,并由雇傭人支付勞動報酬的法律關系。雇傭人稱為雇主,受雇人稱為雇員(雇工)。我們國家的大部分家庭農場的臨時勞動力與長期勞動力都是以這種形式出現(xiàn)的。所以對于家庭農場的雇工而言,其與雇主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雇傭關系基礎之上的,并不同于現(xiàn)階段家庭農場中的成員。所以,家庭農場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與“成員權”是有所區(qū)別的。
家庭農場一般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與本文上述的農村集體經濟中的“成員權”是有著本質區(qū)別的。主要區(qū)別有以下三點:
1.權利主體不同
農村集體經濟中的成員共同享有農村集體經濟中的成員權利即成員權,即農村集體經濟體中的成員對集體所有的動產與不動產享有成員權利。從這里可以看出,“成員權”的權利主體為農村集體經濟體中的所有成員。家庭農場一般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是指在這種一般雇傭關系中的雇員所享有的實體性權利與財產性權利。這便意味著,“雇工權”的權利主體為家庭農場中的雇員。
家庭農場中一般雇傭關系的主體廣泛,家庭農場對一般勞動力的要求相對來說是很低的,一般情況下家庭農場的勞務提供者,大多為簡單機械的農業(yè)方面的體力勞動,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一般有正常的民事行為能力和相應勞動能力的人均可成為其勞動力。
2.主體之間的關系不同
在農村集體經濟體中享有“成員權”的所有成員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段餀喾ā返?9條第1款規(guī)定: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于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即“農民集體所有權的權利主體是由農民集體成員組成的成員集體,即農民集體所有權是農民集體成員集體對集體財產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7]。
家庭農場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雖然也是完全基于主體意思自治的情況下,通過協(xié)商與雇主訂立雇傭合同,體現(xiàn)其主體地位的平等性。但是,家庭農場的雇工權中的雇員在一定程度上要接受雇主的監(jiān)督、管理和支配,這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家庭農場一般雇傭關系中雇工權的相對平等性,這是不同于成員權中完全的平等關系。
3.權利內容不同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權即農村集體合作社的社員權,是一種由分散經營的農戶通過土地入社的方式自愿加入合作社而取得的社員權利,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產的所有權(及其派生權利)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8]。家庭農場一般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從表象而言是雇員權利的集合,深層次而言這種雇傭權是一種實體性權利和財產性權利的復合。
通過對家庭農場一般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與“成員權”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看出這種一般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并不能與“成員權”進行良好對接。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家庭農場作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產物,本文希望將“成員權”這一概念與家庭農場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進行融合,通過對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雇工權”的闡釋以及與“成員權”的比較,實現(xiàn)“雇工權”與“成員權”的對接。
隨著家庭農場的發(fā)展,上面所提及的一般的雇傭關系也許并不完全適合家庭農場的勞動力制度,因為當家庭農場發(fā)展到一定規(guī)模時,便需要一部分的長期工。這種長期工以何種形式成為大中型家庭農場的勞動力,這就成為了特殊雇傭關系中需要考慮的問題了。我國現(xiàn)階段已經產生了很多大中型的家庭農場,在這些大中型家庭農場需要小部分的長期并且有一定農業(yè)技術的勞動力。例如現(xiàn)在我國的建三江地區(qū)高水平畜牧、獸醫(yī)技術人才很少,很多技術人員還只限于打針防疫的水平,對于大病、雜病的防治和品種的選育繁殖等工作還不能很好的勝任。因此,急需引進一批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型雇員,同時選派一些技術雇員出去培訓、深造,以提高他們的業(yè)務水平,只有如此,才能消除養(yǎng)羊農場主的后顧之憂[9]。這就說明了在家庭農場的特殊雇傭關系中對特殊勞動力是有所需求的,由此也便會產生與之對應的雇工權。
這種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傭權,是一種特殊的雇員權利在家庭農場中的體現(xiàn)。這其中的特殊雇工權利是可以與農村集體經濟中的“成員權”進行融合與對接的。具體而言,家庭農場特殊關系中的雇員具有長期、穩(wěn)定以及持續(xù)的特征,這就為其可以成為家庭農場直接受益的一員提供了直接基礎。從“成員權”來看,“成員權”便是讓集體經濟中的所有成員共同對集體所有的財產享有的權利。那么,結合成員權,本文認為這種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也應該讓雇員與家庭農場的雇主之間形成所謂的利益共同體(即為雇員之間與雇主所共同享有的財產性權利)。
不過,鑒于家庭農場是一種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經營主體,所以家庭農場特殊雇員關系中的雇工所享有的雇工權,如果要使這種雇工權享有與家庭農場“成員權”類似的權利,就一定要讓雇工成為家庭農場中能夠參與利益分配的主體之一。這便意味著要將家庭農場的成員概念進行擴張解釋,應當既包括像家庭農場家庭成員的核心成員,亦包括一種擬制成員,即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如何使家庭農場的特殊雇工直接成為家庭農場的一份子,本文認為應該使這一部分專業(yè)的勞動力能夠享有家庭農場的成員權,成為類似于家庭農場成員的個體。但如果要使這一部分勞動力實現(xiàn)與“成員權”的融合,就要將這種特殊雇傭關系中的勞動力作為資本進入家庭農場。
上述問題中提及的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將其勞動力作為資本進入家庭農場,享有家庭農場成員所享有的擬制成員權。這種特殊的雇傭方式并不是不可能實現(xiàn),關鍵在于我們如何認定這種在家庭農場中的勞動力資本。
近代中國的晉商最早提出“人身頂股”的理念,后來隨著晉商的發(fā)展壯大,這一理念便變成了一種特殊的雇傭制度——人身頂股制。人身頂股制是山西晉商在勞資雇傭中的首創(chuàng),是為了調整人事勞資,調動雇傭人員勞動積極性而創(chuàng)建的。人身頂股制是指山西票號中的掌柜與伙計以其勞務作為出資,與票號中的真正意義上的出資人即股東一起參與票號的利潤分配的一種制度。
1.人身頂股制的特點
其一,勞動力是不享有股份權的,僅享有利潤分配權,票號中銀股(資本股)通常是不會變化的,但身股數(shù)卻會發(fā)生不同的變化。票號的勞動者通過自身努力為票號做出貢獻,使得自己的身股數(shù)可以得到不斷地增加,但這種身股數(shù)只能參與票號中的利潤分紅,不具有同資本股股東的投票權,即不享有股份權。這一特點是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所應該學習的,將雇工的勞動力作為身股,參與進家庭農場的利潤分紅之中,從而實現(xiàn)特殊關系中的雇工權最為重要獲得分紅的權利。
其二,頂身股者并沒有直接獲得分紅,而是其獲得多少的頂身股便要存在與其身股數(shù)相對應的金額。這一筆金額類似于保證金的作用。倘若票號的經營無法維持,而資不抵債,形成虧損,那么則意味著頂身股者亦會形成與其身股數(shù)相對應的虧損。因此,這筆金額對持有頂身股的雇員起到的是一種保證金的作用。這一點本文認為并不能適用于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勞動力資本化,畢竟家庭農場不同于票號的經營模式。
2.家庭農場與晉商票號經營模式之異同
之所以將家庭農場與票號的經營模式相比較,是因為人身頂股制度和當代將勞動力作為家庭農場的資本來計算的方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均是以勞務作為出資成本,依靠勞動力來頂替股份(但不享有股權),從而得到分紅。但是家庭農場與晉商票號經營模式是有不同的,區(qū)別主要在于上述特點中的第二點,從第二點我們可以看出,人身頂股制中的勞動力是同票號共同承擔風險,共負盈虧的,這是區(qū)別于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雇工勞動力資本化的一點。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不同于票號的經營模式——票號是全部由總號和所屬分號組成的金融聯(lián)合體,家家如此,概莫例外,從每一家的情況來看,它們都是資本不多、規(guī)模不大、機構精干的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但是家庭農場是以戶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位,以適度規(guī)模為其經營形式,以家庭生產利潤最大化為其生產目標的經營主體形式。它的經營主體以及經營方式都不同于中小型金融機構的票號。因此,家庭農場在勞動力資本化時可以借鑒票號的人身頂股制,但又不能完全照搬。由此,我們應該看看人身頂股制度是如何在當今經濟中發(fā)揮作用的,從而使這一制度能夠更好地適用于家庭農場之中。
3.現(xiàn)代的“人身頂股制”與家庭農場雇傭制度之異同
“人身頂股在當代企業(yè)的利益分配,實際上是結合了員工與企業(yè)股東這兩種主體身份”[9]。在企業(yè)經營過程中,企業(yè)的股東實際上不了解企業(yè)經營的現(xiàn)狀,對保護自身的股權利益亦是缺乏相應保障的。其實股東的利益實現(xiàn)是依靠企業(yè)中掌握信息資源的員工而實現(xiàn)的。但是,對于企業(yè)的員工而言,在企業(yè)中的報酬僅僅為其勞動力,對這些有價值的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都是一種限制。因此,現(xiàn)代企業(yè)提倡職工持股制度,便是人身頂股制在現(xiàn)代中國企業(yè)中的實踐。
從總體上來說,特殊的家庭農場雇傭制度與現(xiàn)代的職工持股制度本質上均是以勞務作為出資成本,依靠勞動力來頂替股份,從而得到分紅。最重要的在于這種勞動力入股形式,在現(xiàn)代的職工持股制與本文所希望運用進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勞動力資本化,二者均不要求勞動力要同企業(yè)(或家庭農場)共負盈虧。但是現(xiàn)代企業(yè)的職工持股與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雇工勞動力資本化是有所區(qū)別的,現(xiàn)代企業(yè)職工持股僅僅是以職工的工作業(yè)績作為衡量其持股數(shù)的標準,這種形式的持股變動的可能性較大,并且不宜長時間持有;但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勞動力資本化則是以雇工的工作業(yè)績外加其工作年限,以及農場實際的經營效益共同決定的,更具持久性的一種持股類型。這便充分地調動了勞動力的積極性,也能夠達到家庭農場需要留住長期專業(yè)勞動力這一目的。
本文之所以說勞動力能夠成為資本,是因為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勞動力能夠帶來剩余價值,那么將勞動力變?yōu)榧彝マr場資本,其實是為了使家庭農場能夠留住一小部分的長期勞動力。這種方式除了在晉商的人身頂股制中有所體現(xiàn),而且還在我國的商合伙中有所體現(xiàn)?!吨腥A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yè)法》中明文規(guī)定合伙人以勞務出資的,其評估辦法由全體合伙人協(xié)商確定,并在合伙協(xié)議中載明,即商合伙中的合伙人不僅可以以貨幣、物品、土地進行出資,亦可以勞務進行出資。商合伙中的勞務出資可以作為家庭農場勞動力資本的一種借鑒,但是其實二者亦是有所區(qū)別的:
1.商合伙與家庭農場性質之區(qū)別
商合伙是由兩個或以上的合伙人依法通過訂立合伙協(xié)議,共同對合伙企業(yè)進行出資,并且共同對合伙企業(yè)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經營實體。由此可以看出,商合伙的主體性質是由其合伙人作為主體的商事組織。而家庭農場則是以其家庭或家庭成員作為其基本組織單位,并以家庭農場的農業(yè)收入作為其收入來源的農業(yè)經營主體,它的性質并不是商業(yè)性質,它只是將農產品商業(yè)化的一種農業(yè)經營行為的主體。家庭農場的主體資格確認應該是以家庭農場中的家庭成員作為其根據(jù),成為一個獨立于其他經營主體的獨立主體,這便意味著家庭農場應當享有一定的人格權利,即能獨立的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
2.商合伙合伙人與家庭農場勞動力承擔風險之區(qū)別
商合伙中兩人或兩人以上的合伙人共同出資(以勞務出資的同樣是一種出資形式,經過評估以實際股份進行計算),這時合伙人間亦要共同承擔風險,商合伙人對他們合伙經營所負的債務是共同承擔的無限連帶責任。但是家庭農場中的以勞務作為資本的勞動者便不需要承擔風險,因為家庭農場的以勞動力作為資本的勞動者并不是其合伙人,家庭農場的收益最終是計算為家庭的共同收入,農場主給予勞動力的只是分紅而已,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將其農場收益與勞動力共有。之所以需要勞動力入股,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其勞動積極性,從而獲取更多的收益。
3.商合伙與家庭農場最終利潤分配之區(qū)別
商合伙在成立之前是由合伙人共同簽訂了合伙協(xié)議的,那么商合伙的利潤分配,無論虧盈均是按照合伙協(xié)議之約定進行分配。如若在合伙協(xié)議中并未對利潤分配進行約定的,則應當由合伙人共同協(xié)商進行分配;若是通過合伙人共同協(xié)商依舊無法分配或協(xié)商不成的,就應當按照合伙人實際繳納的出資額之比例進行利潤分配;若出資額尚未記錄或無法明確時,應當在合伙人之間進行利潤的平均分配。也就是說,勞務出資如果能確定其出資所占份額,分配利潤時就按其所占份額進行分配,若無法確定其所占份額,就與其他的合伙人平均分配份額。然而,家庭農場這種作為資本的勞動力每年所獲得的收益,應該是從一開始就簽訂協(xié)議,除去農場主需要給予勞動力的基本勞動力收入以外,需按每年的家庭農場收益的百分之幾再給予其分紅。這個概念與商合伙的利潤分配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因為家庭農場的勞動力是不承擔風險的,所以家庭農場的農場主都應不論虧盈,給付在其農場付出勞動的勞動人員最基本的勞動報酬,如果家庭農場年終時是盈利的狀況,則應按照協(xié)議抽取百分比的收益給予勞動力,作為分紅。
家庭農場之所以可以讓雇工作為資本進入,是因為他需要調動其勞動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它需要留住勞動力。那么筆者認為,不可能說任何勞動力都可以成為進入家庭農場的資本;可以成為資本進入家庭農場的勞動力需要具備的最重要特征是,他從事的農業(yè)活動必須是家庭農場中的家庭成員所不能進行的農業(yè)活動。其他我們還需要從很多方面對其進行限制。
1.技術與專業(yè)知識的限制
這點是筆者認為的最重要的一點。因為一個雇工想要將其勞動力變?yōu)橘Y本,那么,這種資本一定是能為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帶來收益,并且具有其他大多數(shù)雇工的勞動力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這一點其實可以借鑒德國的家庭農場對于其勞動力的限制性要求。根據(jù)德國法規(guī)規(guī)定,任何形式的農民,農業(yè)勞動力都必須經過教育,持證上崗。德國的農業(yè)教育是以下這兩種方式構成的:一是通過專業(yè)的大學教育培養(yǎng)的具有專業(yè)性質的農業(yè)型人才;二是通過一些職業(yè)性的培訓課程使從事農業(yè)生產的人員獲得從業(yè)資格,具備相應的從事農業(yè)勞動生產的技能與資格[10]。我們國家并不需要要求所有從事農業(yè)的人員都達到專業(yè)的農業(yè)技術水平,我們在制定規(guī)章制度的時候必須符合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我們國家現(xiàn)在還無法達到像德國家庭農場那樣高素質專業(yè)勞動力的從業(yè)人員的比例。但是,當一個家庭農場的勞動力想要成為資本時,這個要求必須是硬性的,這種勞動力必須具備專業(yè)的高素質的從事農業(yè)勞動的能力。
2.雇傭時間長短的限制
家庭農場成為資本的勞動力不應該是從雇工進入家庭農場時就可以使其勞動力成為資本的,這不利于家庭農場的利益。首先,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對雇工所具有的專業(yè)知識并不了解,甚至也不清楚他的專業(yè)知識與高素質勞動力能否為他的農場帶來收益以及能帶來多大的收益;其次,農場主也不確定雇工是否是長期、穩(wěn)定、持續(xù)的勞動力,如果這一雇工并不是可以一直留置于農場的勞動力資源,那么農場主的利益就會受到虧損。所以家庭農場的勞動力資本,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與考核的,如果經過一段時間檢驗后,農場主認為他既能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以及高素質勞動能力為農場主帶來一定的收益,又能是穩(wěn)定長期的勞動力資源。那么,可以通過雙方簽訂協(xié)議,使這種勞動力成為家庭農場的資本。
綜上所述,家庭農場特殊關系中雇工的勞動力資本具有其存在于我國現(xiàn)階段以及以后很長一段時間的必要性。但是,這種特殊的家庭農場雇工形式應該如何實現(xiàn)其權利,應當確定其主體形態(tài)以及身份,并且明確實現(xiàn)其權利后的家庭農場治理以及經營權結構的安排。
在上文中首先闡釋了家庭農場一般雇傭關系中“雇工權”與“成員權”的區(qū)別,以及特殊雇傭關系中“雇工權”與“成員權”的融合;其次闡釋了人身頂股制度以及商合伙中的勞務出資對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雇工權的借鑒意義,以下將重點論述家庭農場雇傭關系(僅指特殊雇傭關系)中雇工權的實現(xiàn)。
1.確定家庭農場雇傭關系中雇工的主體形態(tài)
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與農村集體經濟中的成員在主體形態(tài)上應當存在著相似性的。無論是家庭農場抑或是農村集體經濟都是以戶(家庭)作為其基本組成單位,從而進行權利的分配。但事實上從傳統(tǒng)理論的民法而言,戶(或家庭)并不是主體形態(tài)之一,而自然人與法人才是真正傳統(tǒng)意義上民法的主體形態(tài)。在前文中提及過我國的傳統(tǒng)小農經濟,其農業(yè)生產方式是以家庭為其基本單位,這種生產方式能夠契合家庭的財產所有方式,形成了小農經濟時期的社會結構,即生產方式與財產所有制相統(tǒng)一,也充分體現(xiàn)了家庭即“戶”作為最基本的生產單位的合理性。
但“戶”并不是一個嚴格的法律術語,也并非是明確的主體形態(tài),戶本身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立戶與分戶的標準和界限如何確定,“在實踐操作中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法律上更是難以規(guī)制”[11]。而且本身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員只能是作為家庭農場的一種擬制成員,也并非在傳統(tǒng)民法意義上的“家庭”或“戶”的范圍之內。所以應該將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的主體形態(tài)定義為“自然人”。這樣的定義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有利于對作為獨立個體的每一個雇工的個體權益更好更全面地進行保護,從而充分體現(xiàn)家庭農場內部經營的公平性;第二,有利于對每一個作為個體的雇工進行分紅以及限制,不會出現(xiàn)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形;第三,有利于保障家庭農場內部治理結構以及經營權結構的穩(wěn)定性,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保護家庭農場整體的利益。
2.確定家庭農場雇傭關系中雇工的身份
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的雇工以“資本”的形式介入進家庭農場之后,其實意味著減少了原本實質意義上的家庭農場成員的利益份額,這必然會產生對特殊雇傭關系中雇工身份資格的認定問題。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的雇工身份認定問題和農村集體經濟中的新舊成員之間的身份認定問題,是相似甚至方向一致的。在農村集體經濟中有關成員身份認定上,一些學者提出了兩個重要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能否將成員資格認定問題作為集體組織的一個內部事務,完全交由集體自治決斷;二是如果通過國家立法的方式對集體認定成員身份的標準進行一定的干預,又應以何種限度為宜?!盵12]借鑒對成員的身份認定的這兩個問題,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雇工的身份認定問題亦有兩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能否將雇工的資格認定問題作為家庭農場內部擬制成員的資格進行認定;二是能否通過國家立法的方式對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身份的標準進行干預。首先,這種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如果作為家庭農場的擬制成員,他們的資格取得的基礎,實際上是以其專業(yè)勞動力作為資本從而取得擬制成員的資格。其次,將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作為家庭農場的擬制成員,必須從制度層面對這種身份取得的標準進行干預。給予這種特殊身份一定的限制,具體即要從技術與專業(yè)知識以及雇傭時間長短兩個方面進行限制與干預。這樣既能確保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擁有擬制成員的身份,又能確保家庭農場中實質意義上的家庭成員的利益不受損害。
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如果認定其擁有擬制成員資格,應當與現(xiàn)有的家庭農場的家庭治理結構與經營權結構相對應:
1.合理安排家庭農場的家庭治理結構
家庭農場的家庭治理結構現(xiàn)狀是“以家庭成員為其核心”的封閉式的治理結構,但是正如上文所述,當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將其勞動力作為資本介入家庭農場之后,家庭農場治理結構便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以家庭為其生產單位的經營組織體,而應該界定為“一種介于家庭與公司組織之間的擬制企業(yè)組織,兼具勞動合作的特點”。家庭農場的家庭治理結構中的主體不僅包括家庭農場農場主及其核心成員,也包括特殊雇傭關系中成為擬制成員的雇工形成一種半開放式的治理結構。在家庭治理結構中,無論是控制機制與決策機制方面,還是實質意義上的成員,均要發(fā)揮其應該發(fā)揮的作用,也就是說,特殊雇傭關系中擁有擬制成員權的雇工并不參與家庭農場內部事務的決策。但是在家庭治理結構中的監(jiān)督機制方面,擬制成員享有同實質成員同樣的參與權,即擬制成員雖無權決定家庭農場內部事務,但有權詳細了解家庭農場的內部事務并對其進行監(jiān)督。
2.合理安排家庭農場的經營權結構
現(xiàn)階段的家庭農場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過程中的產物,其經營權結構具有二元性:從土地支配角度來分析是用益物權,從家庭內部關系看是家庭核心成員權。當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將其勞動力作為資本進入家庭農場之后,其實是作為一種擬制成員介入家庭農場,那么從家庭農場的內部關系來看,就不再是單純的“核心成員權”,而應該界定為一種特殊的成員權,既包括核心成員亦包括擬制成員的一種特殊成員權。因此,在探討家庭農場特殊雇傭關系中的雇工權實現(xiàn)的過程中,同時需要對家庭農場的家庭內部治理結構與經營權結構作制度性的調整,才能使雇工權得以順利實現(xiàn)以及從整體上更好地融合進家庭農場這一經營體制之中。
[1][美]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古代社會[M].楊東莼,馬雍,馬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樹茁,王歡.家庭變遷、家庭政策演進與中國家庭政策構建[J].人口與經濟,2016,(6).
[3]張莉莉.家庭經營的走向:單干還是合作——兼評恰亞諾夫《農民經濟組織》[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4]張云華.家庭農場是農業(yè)經營方式的主流方向——發(fā)展家庭農場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農村工作通訊,2016,(20).
[5]施遠濤.中國家戶制與印度村社制起源的比較研究——基于歷史制度主義“制度生成”分析范式[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7,(1).
[6]王利明,周友軍.論我國農村土地權利制度的完善[J].中國法學,2012,(1).
[7]張志強,高丹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權和農村社區(qū)組織及其成員權混同的法經濟學分析[J].農村經濟問題 2008,(10).
[8]管洪彥.農民集體成員權:中國特色的民事權利制度創(chuàng)新[J].法學論壇,2016,(2).
[9]郭亞萍,羅勇.對家庭農場中新型雇傭制度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9,(19).
[9]于洪霞.山西票號人身頂股制激勵機制分析[J]特區(qū)經濟,2009,(10).
[10]徐會蘋.德國家庭農場發(fā)展對中國發(fā)展家庭農場的啟示[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11]孔東菊.家庭農場若干法律問題研究[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12]戴威,陳小君.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實現(xiàn)——基于法律的角度[J].人民論壇,2012,(2).
(責任編輯 張秋實)
蔡科云(1978—),男,湖南華容人,法學博士,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法律社會學;王若蒙(1995—),女,河南鄭州人,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法律社會學。
D92
A
1671-7155(2017)05-0057-07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7.05.010
201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