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艷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北京 100872)
馬克思實踐本體論的再思考
——基于實踐思維范式的視角
□張梅艷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北京 100872)
關于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是物質本體論還是實踐本體論一直是馬克思哲學學界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本文從實踐思維范式的視角對這種爭論進行了直接回應,認為陷入這種爭論困境的癥結在于學者們用不同的哲學思維范式去審視和解讀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問題,而合理的思路應是跳出傳統(tǒng)本體論思維范式,解構實踐本體論化的傾向,并自覺地用實踐思維范式將馬克思實踐哲學中的本體論問題及其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這時實踐本體不再是一種永恒不變的形式化和符號化的絕對本體,而是包含一種發(fā)展、變化的開放性的生存性的動態(tài)本體,是一種人的生命的活動,是對人的本質即自由發(fā)展的向往與追求。
馬克思;實踐思維范式;本體論思維范式;實踐本體論
對馬克思哲學中本體論問題的爭議一直是馬克思哲學學界關注的要點問題之一。一方面部分學者們在反對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下建立起來的物質本體論,但是又在傳統(tǒng)教科書體系的思維模式下建立起了其所理解的“實踐”本體論;另外一方面,在實踐論基礎上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學者們又呈現(xiàn)出諸多分歧和異議,難以有效溝通理解馬克思哲學中的本體問題。目前物質/自然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存本體論或者直接消解本體論的各種提法和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馬克思的本體論仍舊受到種種誤解、曲解和批判,甚至實踐本體論化導致馬克思實踐本體論的僵化和悖論問題。因此,如何準確有效的理解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仍舊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本文就此問題指出在本體論思維范式下理解馬克思的本體論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思維路徑,對此,我們需要將馬克思的本體論放置在實踐思維范式下去加以解讀和解決,從而透析出實踐本體論的本質,防止實踐本體論化的傾向,并實現(xiàn)實踐本體論的重建。
關于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們難以逾越的問題。直至現(xiàn)在,我國學界關于馬克思的本體論問題依舊是學者們研究和爭論的焦點之一,形成了“物質本體論”和“實踐本體論”之間非常激烈的爭論。
1.1 物質本體論的基本觀點
關于馬克思哲學本體論問題的物質本體論解讀,最早見諸與恩格斯的《反杜林論》:“世界的真正的統(tǒng)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質性”[1]235,“世界真正的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由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xù)的發(fā)展所證明的?!保?]383之后列寧提出了最為明確的表述:“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和反應。”[3]17,如此物質第一位,意識第二位的認知觀念在列寧那里徹底確立下來,并且他還指出,“理論觀念(認識)和實踐的統(tǒng)一 ——要注意這點——這個統(tǒng)一正是在認識論中?!保?]236,換言之,列寧在本體論上堅持物質本體論,并認為只有在認識論中實踐和物質才能得到統(tǒng)一。之后,斯大林進一步鞏固了物質本體論的地位,他指出:“既然自然界、存在、物質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意識、思維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既然物質世界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而意識是這一客觀實在的反映,那么由此應該得出結論:社會的物質生活、社會的存在,也是第一性的,而社會的精神生活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社會的物質生活是不依賴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觀實在,而社會的精神生活是這一客觀實在的反映,是存在的反映”[5]536,斯大林時期,物質本體論成為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為根本的一個前提,物質本體論非常重視物質的客觀性,并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是物質,它堅定地堅持自然、存在、物質具有優(yōu)先地位,世界統(tǒng)一于物質性,物質比實踐更具有始源性。20世紀80時代早期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深受這種教科書式的物質本體論影響。如學者黃楠森先生認為客觀世界也就是所謂的物質觀點是馬克思哲學的首要的觀點[6]45,他指出:“人是不能離開客觀世界的、而客觀世界是可以離開人的。因為沒有人之前,就有客觀世界,有了人之后,客觀世界仍然是客觀的,人沒有了,世界依然存在?!保?]13學者孫亮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他認為馬克思哲學的本體不能用實踐代替物質的第一性,如不如此,馬克思哲學中的“唯物”就成為一種“符合”,而不是真正的“唯物主義”。因此,馬克思哲學的本體是物質,回歸物質,重塑本體將是一個必然的闡釋路徑[8]94-102。然而,這一結果導致馬克思否定的辯證法其實是物質的辯證法,這一辯證法成為了物質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即物質觀點是通過辯證法得以展現(xiàn),因此馬克思哲學是辯證唯物(物質)主義[9]29-34。也就是說,馬克思通過“否定辯證法”建立起的實踐思維方式其實是物質的辯證法,這一辯證法成為了物質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而歷史也因此是按照這一規(guī)律發(fā)展。
然而筆者認為物質世界的客觀性是馬克思認可的一個前提,但是把物質作為馬克思哲學的本體實際上是對馬克思哲學的誤解,傳統(tǒng)教科書式以“物質”作為馬克思哲學的邏輯起點,將抽象物質世界的統(tǒng)一性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理論基石,不免又陷入了“自然本體論”①古希臘哲學之前如泰勒斯的“水是萬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的“火是萬物的本原”、德謨克利特的“原子”等等。自然哲學中,以自然存在物為對象,從自然物本身追尋萬物的終極根據(jù),因此被稱作自然的本體論。的桎梏,陷入了“世界惡”的輪回。馬克思哲學也因此成為了另一種抽象的 “解釋世界”的哲學理論,這種教科書式的理解模式忽視馬克思文本自身以及邏輯思維的要求,將物質本體論強加給馬克思哲學,無不遺憾的回到了馬克思之前的黑格爾哲學,即復辟到了傳統(tǒng)理論(本體論)思維方式。實際上傳統(tǒng)教科書的思維方式可以看作是馬克思所批評的 “直觀的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即對于現(xiàn)實、對象等只是從客體的方面去理解,按照科學的要求來對待一切,沒有上升到哲學反思的層面,最多只達到了知性而未達到辯證理性。我國20世紀80年代的馬克思哲學教科書深受蘇聯(lián)教科書式的思維方式影響,直到今天許多人還沒有擺脫和跳出這個認知體系的限制。這種教科書式的體系宣揚馬克思哲學中辯證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但另一方面卻用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本體思維方式來思考并論證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革命,導致馬克思哲學的革命精神、批判意識、開放視域被其抽象思維所扼殺。由此可知,教科書式的體系對馬克思哲學中本體論問題的誤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思維方式的落后和錯誤。因此,“我們實行哲學觀念變革的突破口,就是以馬克思的實踐觀點的思維法方式去變革教科書提供的本體論化的思維方式”[1 0]1 5 4。
針對教科書的物質本體觀點,高清海先生最早就指出:“由于教科書把超驗的本體論轉換為經(jīng)驗的本原,把思辨的本體論轉換為直觀的經(jīng)驗論,因而貫徹于教科書當中的本體論并不等同與近代的本體論哲學”[11]157。閻孟偉老師也指出,馬克思哲學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哲學如同舊唯物主義哲學一樣堅持自然本體論或物質本體論,因為單純的自然或物質本體論把我們一切觀念的終極依據(jù)歸結為外在于我們感覺經(jīng)驗或觀念的自然的、物質的實體。這種物質本體論將這個自然的物質實體始終理解為一種與人的觀念活動無關的自在的自然界,即所謂的物理世界。但是,這種自然或物質本體論不可避免與舊唯物主義所堅持的經(jīng)驗論原則發(fā)生斷裂。因為,如果我們認為一切觀念來自感覺經(jīng)驗,那么我們?nèi)绾握撟C這些感覺經(jīng)驗同外在的感覺經(jīng)驗的客觀對象是一致的呢?舊唯物主義論證說,我們的感覺經(jīng)驗是由外在于我們的物質的東西所引起的,只有具有廣延性的物質實體才能刺激我們的感官,使我們產(chǎn)生有關這個物質實體的感覺經(jīng)驗,因此我們的一切來自于感覺經(jīng)驗的觀念都是對這個物質實體的反應。并由此確認我們的觀念能夠正確地反應物質的屬性、本質或規(guī)律。舊唯物主義的這個論證并不無道理,但是絕不是完備意義上的論證。因為舊唯物主義論證世界的本原是自然或物質本體的時候,其實并不直接指向物質世界本身,而是指向了感覺經(jīng)驗本身,但是只要以強調一切觀念來自感覺經(jīng)驗,歸根結底還是說觀念與觀念(感覺經(jīng)驗)為本原或依據(jù),即便感覺經(jīng)驗是由外在的客觀自然或物質所引起,也不等于感覺經(jīng)驗能夠與外在的而客觀物質所一致,這就是舊唯物主義自然或物質本體論的局限所在[12]81-82。實際上,馬克思哲學中的物質范疇是“奠定在實踐觀的基礎之上的”[13]3-8。
1.2 實踐本體論①實踐本體論是指認同馬克思哲學本體是以“實踐”為核心的觀點群,它反對以物質本體論對馬克思哲學本體作出理解,主張以“實踐”去考量馬克思哲學同舊哲學之間的根本差異,強調馬克思哲學本體是與實踐關系的本體。的基本觀點
“實踐”是馬克思哲學的核心概念,是實踐論學者一致堅持的觀點。高清海先生認為:“只有抓住實踐的觀點,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區(qū)別以往哲學派別的理論實質”[14]129肖前教授在其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下冊)中也指出:“實踐的觀點是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整個體系的核心范疇”[15]II。實踐本體論者將實踐作為馬克思哲學的本體,其經(jīng)典依據(jù)是馬克思的一句話即:“社會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解釋、認識和改造現(xiàn)存世界的基礎,然而在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問題的認知中,不同的實踐論學者對馬克思實踐哲學中的本體論問題給予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釋。
第一種觀點遵從傳統(tǒng)理論(本體論)思維范式的理路,將實踐從世界觀或宇宙觀的總體性視角進行界定,將實踐提升到本質論的地位[16]28。黃楠森先生進一步指出:“本體論思維方式的普適性是最普遍的,而實踐論思維方式的普適性是有限的,今天我們決不能以實踐論思維方式取代本體論思維方式,而只能在研究和改造地球上的現(xiàn)象時在本體論思維方式上加上實踐論思維方式,二者絕不是對立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互補的”[17]23-26。學者徐崇溫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表述為 “物質-實踐本體論”[18]11-19,即馬克思的本體論是物質和實踐相結合的本體論結構。
第二種觀點從人的社會性和實踐性的視角界定馬克思的本體論問題,指出馬克思的本體論是“實踐——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本體論”。俞吾金先生認為把馬克思哲學理解為實踐本體論是不夠的,實踐作為感性的活動其實也是一種社會關系的呈現(xiàn):“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9]60,因此不能單純用實踐活動而且還需要從實踐所造成的社會關系出發(fā)去解釋和理解實踐的本體論意義,人與物質、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工業(yè)的發(fā)展都是人的現(xiàn)實的歷史關系,他指出:“馬克思對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探索本身就是對傳統(tǒng)的物質本體論的超越。它啟示我們:重要的不是物,而是蘊藏在物背后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20]3-11,因此,單純地從現(xiàn)象的物質領域來談馬克思哲學本體是“物質本體”或“實踐本體”都是不對的,這種方式可能回到了費爾巴哈的階段,馬克思重視的是“社會生產(chǎn)的關系”,而不單純是單個或者具體的實踐,因此,應該把現(xiàn)象領域(感性活動)與超驗層面(社會關系、存在、歷史規(guī)律)等結合起來需要把感性或現(xiàn)象層面的實踐本體與超感性的社會關系結合起來[21]3-11,把馬克思哲學的本體理解為“實踐——社會生產(chǎn)關系的本體論”。實踐本體論并不否認自然界或物質世界的優(yōu)先性地位,但自然世界只是一個自在的存在,只有將自然界放在實踐與社會關系中,才是真正與人產(chǎn)生聯(lián)系,馬克思自己也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質只有對社會的人來說才是存在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lián)系的紐帶……才是人的現(xiàn)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礎”[22]95,換言之,自在的自然界或物質世界具有非歷史、非人性,并不具備本體的意味,而實踐創(chuàng)造出了的人類世界實現(xiàn)了與自在世界統(tǒng)一的新的世界,因此,物質本體論并不是馬克思哲學所遵循的最終本體,馬克思的本體論應該與實踐相關,可表述為實踐本體論[23]415。
第三種觀點認為馬克思哲學的本體是 “實踐邏輯在先”的實踐本體論。何中華教授認為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取消了物質與實踐的二分對立,馬克思對自然(物質)采取實踐的態(tài)度,因此,實踐具有邏輯優(yōu)先性,是“超時間的”是邏輯在先的本體,歷史不過是實踐建構的成果[24]35-43。 他指出:“在本體論的意義上,實踐決不能像通常那樣被當作一個普通的經(jīng)驗事實來看待”[25]28-36,但這種實踐也不是抽象的“物自體”而是現(xiàn)實的人的“積極的活動”本身,是關于人或人類本身的一種實踐本體[26]20-29。他指出“實踐本體論或曰實踐唯物論本身固然是生成論的,但這種生成論要想獲得合法性基礎,就不能不以預成論為前提?!保?7]35-43因此,實踐具有邏輯自明性,實踐本體論以實踐為第一原則,這種觀點是獨斷的,但是不是獨斷論的,如果單純的拒斥獨斷,也就意味著拒斥了本體論建構的可能性[28]124-132,筆者認為何中華老師的實踐本體論仍舊看成是一個預設或者預先存在的本質,他將實踐看作優(yōu)先的本體,并用實踐去中介其他要素,這種觀點使實踐有可能抽象化為一種新型本體。
第四種觀點認為實踐是具有生存論傾向的生存論意義上的實踐本體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盧卡奇曾通過對黑格爾的研究和對經(jīng)濟學以及辯證法的考察指出,“從來沒有人像馬克思那樣全面地研究過社會存在本體論”[29]325,并打算“建立一種關于社會存在本體論的嘗試。”[30]35學者楊耕認為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是生存論的本體論,即實踐是人類生存的本體。楊耕指出馬克思將宇宙本體轉向了生存本體,讓實踐成為人的存在方式,同時也成為人的生存本體。如此,實踐本體論本質上是生存論的本體論,人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了自身的存在”[31]80-89,也就是說,實踐本體論的目標不再是追求抽象地認識世界,而是通過實踐的活動,把人的存在當作哲學追求的目標。馬克思的實踐本體論不探求“終極存在”,而是探求“對象、現(xiàn)實、感性”何以成為存在,換言之,本體論即是關于人的生存實踐密切相關。韓慶祥、臧峰宇等學者認為馬克思那里實踐與物質的對立得到了有效統(tǒng)一,感性的實踐活動是受動(物質原則)和能動(實踐原則)相結合而生成的的一種本體,而這種本體論隱含著真正的批判性,對世界的實踐態(tài)度也是“此在”式的,是生成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而非預成性、保守性的。本體是一個基于實踐的一個理想的邏輯設定,這個本體會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終結,并在重新設定,因此,并不存在一個永恒的確定不變的終極[32]21-25,真正的本體是一種開放的、實踐的理想規(guī)定[33]79-83。也就是說,實踐本體論是一種開放性的、建構性的、過程性的,中介性的、感性的、動態(tài)的本體論,本原或終極的追求本身就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34]19-20
最后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要消解實踐本體論。高清海先生通過“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試圖從根本上否定本體論,他認為無論從本體論還是實踐唯物主義本體論的視角來解讀馬克思都將會導致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化,其實馬克思哲學就不能解讀為本體論問題,其實質應該是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如果討論本體論就會不可避免的陷入傳統(tǒng)本體論思維方式,所以這類名稱并不能很好地揭示出馬克思哲學思想變革的本質[35]130。他認為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突出“實踐”的地位,但不認同其為“本體”,也不再追求惟一的絕對本體[36]33-40,更不贊成“實踐本體論”的提法[37]1-5。然而,馬克思哲學是否能夠真正消解或者回避本體論問題呢?高先生這種消解本體論的觀點也遭到了部分學者的批判。如俞吾金老師就認為高清海先生消解本體論的做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他指出:“高清海教授把某些本體論理論存在的問題理解為一切本體論理論存在的問題?!盐镔|本體論可能導致的結果理解為一切本體論可能導致的結果了。”[38]261
總而言之,從物質本體論和實踐本體論的爭論可以看出,馬克思的本體論到現(xiàn)在仍舊是處于一種爭議的狀態(tài),關于實踐本體論直接套用物質本體論的范式的情況屢見不鮮,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實踐本體論化的傾向,即實踐本體也成為物質本體一樣抽象的靜止的唯一的存在,對此,需要轉變思維范式,從實踐思維范式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問題,并給予其恰當?shù)睦斫狻?/p>
如果將實踐視為實體并認為是本體,那么是否涉嫌本體思維方式的復辟?如果把實踐視作主體性的解釋原則,那么是否會涉嫌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體性認識論思維方式?從而重蹈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覆轍呢?
在筆者看來當前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認同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是以實踐為核心的觀點)研究的困境在于有意無意地回避了關于哲學基本問題的正面回應,很多學者都認同馬克思哲學革命的關鍵是提出了實踐,將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二元對立消融在了實踐之中,實踐成為了其中介,但是關于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誰是本體,以及兩者如何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問題,卻缺少明確的回應。部分學者將實踐單純的理解為馬克思哲學的本體,將實踐設定為解釋世界和認識世界的最初始源,用實踐概念解釋馬克思哲學中的本體問題,落入了傳統(tǒng)本體論哲學思維范式的窠臼,造成馬克思哲學實踐本體論化的傾向,盧卡奇就指出,如果把實踐提高到了純粹本體的地位,“如果不以真正的實踐為基礎,不以作為其原始形式和模型的勞動為基礎,過度夸張實踐概念可以走向其反面:重新陷入唯心主義的直觀中”[39]12。因此,需要對這種實踐本體論化的傾向進行解構并重新建設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本體論。
筆者也不贊同對馬克思哲學中本體論問題的消解,但是把馬克思哲學視為追溯整個世界的本質為目標,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去理解和把握一切事物的本質,是對馬克思哲學最大的誤解。如果從傳統(tǒng)本體論思維范式去解讀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問題,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實踐的本體論化,這種實踐本體論化所產(chǎn)生的重大后果是:這種“(本體論)的實踐哲學仍舊是一種‘解釋世界’的哲學,而不是‘改變世界’的哲學,因為它只從實踐出發(fā)給了世界一個新的說法,或者說,只是用實踐作為世界本質去替換了先前的世界本質,從而在哲學史上對‘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添加了一個答案。至于作為實踐問題核心的‘怎么’的問題,改進的實踐哲學要么不加重視,要么滿足于從‘世界是實踐的’推知 ‘實踐應該如此這般’,最終落入了觀念論的窠臼?!保?0]21實際上,遵照馬克思實踐思維范式的運行邏輯,馬克思哲學中的本體“不再追問‘為何’(即因果式的、本質主義的),而是追問‘如何’(即原初基礎的自我展現(xiàn))”[41]20-29,而所謂的“如何”則意味著本體馬克思那里的原初本體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物質抑或精神本體,而是一種運動、發(fā)展和變化的動態(tài)本體,這個本體范疇就是馬克思的實踐范疇,而實踐自身又限制于當時的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條件,本身就是一個變化發(fā)展的范疇,因此,實踐本體不再是抽象的靜止的本體。也就是說,馬克思哲學從解釋世界的哲學轉變?yōu)楦淖兪澜绲恼軐W,其本體論范疇抑不再是只關注解釋和認識世界的抽象的本原物質或精神,而應該是兼顧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動態(tài)變化的實踐本體,這個實踐作為現(xiàn)實的人的活動,本身就具備了人的價值選擇,是一種動態(tài)的價值本體。
需要明確的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是批判并超越傳統(tǒng)本體論思維范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哲學否定了人類整個思想中的本體論問題[42]47-50。實際上,馬克思哲學對本體論問題的回應不再遵循傳統(tǒng)本體論思維范式解釋世界的模式而已。也就是說,本體論是馬克思哲學研究的對象之一,而不是其哲學理論和思想構建的最高原則和方法。上述部分學者如高清海先生把本體論視為傳統(tǒng)形而上學,并因此認為馬克思對本體論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馬克思通過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拒斥形而上學,并實現(xiàn)了對本體論的終結[43]130,筆者對這種觀點持反對態(tài)度。在本文中,筆者認為馬克思通過實踐的觀點而建立起來的實踐思維范式終結的不是本體論哲學或關于本體論的問題,而是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西方哲學的本體論思維方式。本體論思維方式是黑格爾之前整個傳統(tǒng)西方哲學一直試圖突破但仍舊沒有突破的思維方式。所以,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與其實踐本體論并不矛盾,只是它們從不同的視角對世界的認識,前者關注的是關于改變世界和人的解放理論,后者是關于認識世界的本體論問題,兩者正好體現(xiàn)了馬克思那里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辯證統(tǒng)一,而關于消解本體論問題的爭論,與混淆這兩個視角有很大的關系[44]32-38。
任何哲學都會關涉本體論問題,換言之,本體論是哲學所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在不斷嬗變發(fā)展的西方本體論哲學史中,馬克思是如何實現(xiàn)本體論重建的呢?
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重建工作是在實踐思維范式下對其本體論問題的重新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實踐本體論存在的悖論。那么實踐思維范式下該如何解決本體論問題呢?眾所周知,傳統(tǒng)本體論思維范式往往是一種先驗的邏輯建構,即企圖用“本原”“始因”“絕對”“終極”等概念,將對象世界把握在一套抽象的概念體系之中,堅持從“原則出發(fā)”的理論思路。換一個角度來理解,即古代本體論哲學具有直觀性,它假定現(xiàn)象世界背后存在著一個超驗的本原世界,并把現(xiàn)象世界中的一切最終歸結或還原到這個本原世界。而近代哲學是在思維和存在抽象對立的意義上,按照心物二元對立的方式來探討本體論問題的,它把存在歸結為某種“精神”或“自然”,抽象地說明世界的統(tǒng)一性。
而已經(jīng)確立了實踐思維方式的馬克思深深地知道,“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45]56。這里我們應該重視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批判,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的時候指出,費爾巴哈認識到了感性客體,但是由于他沒有把人的感性活動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而他只能通過直觀把感性世界理解為客觀的自在世界,但是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并不是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chǎn)物,是歷史的產(chǎn)物,是世世代代的人的活動的產(chǎn)物。這就是說,馬克思哲學中真正的感性客體不是自在的先于人的物理世界,而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深深打上人的烙印的“人化自然”,是以人的感性活動為基礎的感性世界。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種非現(xiàn)實的、非感性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虛構出來的存在物,是抽象的東西。”[46]169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看來,那種孤立的與人及其實踐活動無關的自在的自然界對人來說實際上一種抽象的、虛構出來的東西,因此,世界的客觀物質性并不是指與人無關的自在世界,而是人及其活動相關的感性世界[47]82-83。實際上,按照馬克思的觀點,通過實踐,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處在一個聯(lián)系的關系狀態(tài)之中,通過實踐,人不僅改造了自然,同時也改造了社會,并把自己融入到了自然和社會之中,通過實踐,自然與社會相互影響,成為了“二位一體”現(xiàn)實生活世界。由此可知,實踐內(nèi)在地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構成了現(xiàn)存世界的本體[48]16-17。換言之,把實踐當作本體并不意味著世界的本體是抽象的實踐概念,而是意味著通過實踐活動,世界不再是與人無關的世界,精神或意識也不再是與人無關的先天范疇,實踐作為一種生成性的活動,意味著整個世界、社會、人自身、人的意識都隨著實踐中不斷的變化、發(fā)展和深化,因此無論是自然、社會、歷史還是具體的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現(xiàn)出其本質,脫離實踐的客觀物質抑或抽象精神都不具備合理性,如此,實踐的本體地位才被凸現(xiàn)出來,這對抽象的物質本體主義傳統(tǒng)和抽象的精神本體主義都具有革命性的意義[49]20。
進一步而言,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人的實踐活動“是整個現(xiàn)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50]77,實踐蘊含著現(xiàn)存世界的全部秘密,而實踐思維范式就是為了解開這些秘密的方法。正是立足于這一思維范式,從實踐出發(fā)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xiàn)存的世界,馬克思哲學才能從根本上超越傳統(tǒng)思維本體論和物質(自然)本體論的桎梏,才能基于現(xiàn)實的人的感性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立實踐本體論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把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辯證統(tǒng)一起來。換言之,“人的實踐活動構成了其歷史發(fā)展趨向得以實現(xiàn)的內(nèi)在環(huán)節(jié)。既通過行動、實踐而使本然的存在成為現(xiàn)實的世界,也通過行動、實踐而成就人自身,二者從不同的層面改變了存在。以行動、實踐與存在的以上關系為指向,實踐哲學展現(xiàn)了本體論的向度?!保?1]39-51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是在實踐思維范式下構建和理解實踐本體論。馬克思實踐思維范式對本體論的重建是通過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實現(xiàn)的,在這種批判過程中,實踐思維方式通過否定的辯證法的邏輯結構,通過實踐揚棄了作為抽象存在的意識,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的社會存在與現(xiàn)實的具體的個人,發(fā)現(xiàn)在傳統(tǒng)思維范式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等異化存在的邏輯秘密,才能使得以“絕對精神”“思維”為本體追求的本體論思維范式的秘密昭然若揭,才能終結實踐本體論化導致的悖論,才能實現(xiàn)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辯證統(tǒng)一。所以,立足于實踐思維范式,實踐不僅是人的生存的本體,而且是現(xiàn)存世界的本體,是改變現(xiàn)存世界、消除人的異化的現(xiàn)實途徑,是“確立有個性的人”這一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終極狀態(tài)的現(xiàn)實途徑。”[52]8
一言之,與舊哲學按照本體論思維解釋世界的路子不同,實踐思維范式在本體追求方面不再是以靜止的、片面的以物質、精神、意識或者思維為永恒不變的本體,而是以面向生活世界的生活實踐為本體,這個意義上的本體不再是一種永恒不變的形式化和符號化的對象,而是一種人的生命的活動,是對人的本質即自由的向往。正如俞吾金教授所言,馬克思是從歷史唯物主義或生存論的立場出發(fā)來論述實踐概念及其自由概念的。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實踐首先是一個具有本體論意義的概念,這意味著它是“遵循自由概念的實踐”而非“遵循自然概念的實踐[53]94-95。
目前也有學者認為在馬克思哲學中談論本體論問題好像并沒有拋棄本體論思維范式,然而本文的考察表明,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思維范式并不像人們長期理解的那樣是對西方傳統(tǒng)理論哲學解釋世界的本體論思維范式完全的否定,與之相反,馬克思是在西方傳統(tǒng)哲學解釋世界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概念合乎邏輯創(chuàng)新出實踐思維范式,這種思維范式將同時賦予哲學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使命,最終將“實然”(解釋世界)、“應然”(規(guī)范世界)與“行動(做)(改造世界)”三者結合或統(tǒng)一起來的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哲學。換句話說,實踐思維范式的本體論追求,它所設定的終極性的東西,就是如何在無愧于人的本性的物質變換的實踐,是自由自主的勞動,是個體的本質與類本質的統(tǒng)一。實踐思維范式下的本體論意義既是從現(xiàn)實的人的現(xiàn)實實踐出發(fā)來理解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的一切,也是以如何達到合乎人的本性的實踐為一切努力的目的,即人的解放為目的。即不單是“成物”,改造外部世界,創(chuàng)造財富,而且是“成人”,是成物和成人的統(tǒng)一。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本體論這一術語的使用,而在于哲學思維范式本身,在于哲學思維范式思考問題的切入點,在于揭示出馬克思哲學思維范式如何超越了本體論思維范式。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斯大林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黃楠森.黃楠森自選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7][16]黃楠森.哲學的科學之路[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8]孫亮.實踐本體論的困境:對何中華先生回應的反駁[J].學術界,2010(3):94-102.
[9]黃楠森.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若干問題[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1(2):29-34.
[10][11][14][35][43]高清海哲學文存:第1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2][47]閻孟偉.在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視野中[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13]王南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念[J].哲學研究,2006(9):3-8.
[15]肖前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上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17]黃楠森.《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三個問題[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4):23-26.
[18]徐崇溫.用馬克思的思想統(tǒng)一對實踐唯物主義的認識[J].哲學研究,1989(12):11-19.
[19][45][5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21]俞吾金.馬克思對物質本體論的揚棄[J].哲學研究,2008(3):3-11.
[22][4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3]俞吾金.問題域的轉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4][27]何中華.作為本體范疇的實踐與時間性的復活:再答我的一位商榷者[J].東岳論叢,2013,34(8):35-43.
[25]何中華.馬克思實踐本體論:一個再辯護[J].學習與探索,2007(2):28-36.
[26][41]何中華.論馬克思的本體論重建及其意義[J].天津社會科學,2011(6):20-29.
[28]何中華.實踐本體論為什么是對的:一個再回應[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5(4):124-132.
[29]盧卡奇.社會存在本體論導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30]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1]楊耕.關于馬克思實踐本體論的再思考[J].學術月刊,2004(1):80-89.
[32]韓慶祥.實踐生成本體論:馬克思本體論思想解析[J].江海學刊,2002(6):21-25.
[33]臧峰宇.本體論的歷史形態(tài)與當代視界[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12(1):79-83.
[34][40][49]徐長福.走向實踐智慧:探尋實踐哲學的新進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36]高清海.馬克思對“本體論思維方式”的歷史性變革[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2004(00):33-40.
[37]高清海.馬克思對“本體思維方式”的歷史性變革[J].現(xiàn)代哲學,2002(02):1-5.
[38][53]俞吾金.實踐與自由[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39]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2]閆順利.本體論視域下的馬克思哲學實踐思維方式[J].前沿,2010(14):47-50.
[44]安啟念.辯證唯物主義還是實踐唯物主義—再讀馬克思[J].學術月刊,2011(3):32-38.
[48][52]馬俊峰.馬克思主義價值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51]楊國榮.實踐哲學:視域與進路[J].學術月刊,2013(5):39-51.
責任編輯 劉宏蘭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4.004
A811
A
1004-0544(2017)04-0023-07
張梅艷(1990-),女,甘肅蘭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