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英
【摘 要】京劇是我國傳統戲曲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積淀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極高的藝術內涵,被稱為國粹。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提高高校藝術文化,有助于大學生對中國傳統國粹文化的了解,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素質。
【關鍵詞】京劇藝術;大學生;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35-01
一、京劇身段藝術的文化內涵
京劇藝術是我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重要內容,不僅是中國的國粹,也是世界藝術的瑰寶。京劇藝術作品是當時社會發(fā)展情景的反應,其戲劇精神也是我國歷史政治觀、歷史觀、審美觀的具體表現,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京劇的舞臺表演是通過演員個性化、動作化的語言、肢體、表情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效果。
(一)京劇藝術的發(fā)展歷史。京劇的發(fā)展歷史可分為四個階段:孕育期、形成期、成熟期、鼎盛期。孕育期主要在乾隆時期,徽、秦、漢的唱法文化合流,是京劇孕育的基礎;形成期是在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之間,在徽、秦、漢的唱法文化合流的基礎上,融入了昆曲、京腔,形成京?。怀墒炱谑窃?883年至1918年,成熟期誕生了許多著名京劇演唱家和進行多場宮廷京劇演唱活動;鼎盛期是在二十世紀初期到三十年代,這期間許多著名京劇演唱藝術家和多種演唱風格,可為是京劇人才濟濟的時代。
(二)京劇藝術的美學特征。1.綜合性:京劇的表演形式具有肢體動作與歌唱融合的綜合性,其既能載歌又能載舞的,每一句的京劇演唱臺詞都具有豐富的語言藝術,將歌唱、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美學價值都融為一體。2.程式性:京劇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如演唱的技巧、服裝的特點、妝容的特點都表現了京劇的美學程式性,但其并不是陳規(guī)陋習、框框條條的程式性,演唱風格多變等。3.虛擬性:需要通過演員的個性化表演才能了解到劇情故事的發(fā)生地點、人物、故事情節(jié)等,表現空間很大,具有虛擬性。
二、互聯網+在大學發(fā)展京劇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當下各國經濟、文化、思想開始相互發(fā)展和互聯網+的融合,我國大學生受到國外文化的沖擊影響較大,對其思想觀念、道德觀念、文化觀念、價值觀以及價值追求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在互聯網+的形勢下各大高校重視并發(fā)展京劇文化藝術,對傳承中國文化傳統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京劇藝術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愛國素質與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質。
(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大學生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中,容易對未來感到迷茫,心理素質較低,生活壓力大,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大學生開展京劇藝術活動有利于提高身心素質。學生在學習京劇藝術的過程中,將精神投入到京劇表演當中,舒緩生活壓力,使得心理平衡,凈化靈魂,理解中國藝術的精神,并且在京劇練習活動中,學會與人相處,通過京劇傳達的正能量,對未來充滿希望。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能提高大學生自身競爭力,當代大學生應注重培養(yǎng)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學生京劇互聯網+活動中,由于得到藝術的熏陶,可以感受藝術的美、欣賞藝術,發(fā)揮想象力,從而提高其審美眼光和培養(yǎng)良好藝術修養(yǎng)。
三、京劇身段藝術在大學生互聯網+中的發(fā)展現狀
京劇身段藝術作為“國粹”,近年來,發(fā)展狀況卻令人擔憂。京劇身段藝術不僅失去了曾經的輝煌,甚至有衰退的趨勢。綜合大學生對京劇身段的看法調查結果分析,超過大半的大學生對京劇身段藝術文化不了解,也很少主動關注,這就需要互聯網+對京劇藝術在大學生中的發(fā)展進行幫助??偨Y,得出以下幾個發(fā)展結論:
(一)大學對京劇身段藝術的不重視。目前各大高校當中,較少學校開展京劇身段藝術活動,不重視京劇身段文化美育。即使大學生對京劇身段文化持肯定、認可的態(tài)度,由于學校對京劇身段美育的不重視,大部分學生對京劇身段的了解途徑十分狹窄。
(二)學校缺乏京劇身段教師資源。一般大學中,由于學校對京劇身段藝術的不重視,因此京劇身段教師資源相對缺乏。京劇身段教師的教學任務量很大,無法從根本上保證京劇身段藝術的教學質量,教師資源的不足表明了京劇身段在大學美育教育中的地位較低,學校不能正確認識到京劇身段藝術的美學教育價值。如果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就可以減輕師資難得這個問題。
互聯網+京劇身段藝術越來越得到國家社會的重視,發(fā)展互聯網+京劇身段藝術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yǎng),有助于培養(yǎng)全面綜合性的大學生人才。
參考文獻:
[1]馬雅麗.傳統文化、京劇文化與大學生教育[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2]黃香琴.傳統京劇藝術與大學生美育[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
作者簡介:
鐘 英,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講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京劇表演戲劇戲曲學。
基金項目:2016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互聯網+戲曲身段功法高校教學創(chuàng)新應用研究》,項目編號:JG16DB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