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路通
教師教學中若僅僅依靠語文教材來為學生積攢寫作素材,必定是杯水車薪,不足以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質(zhì)量,更要注重課外閱讀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一、課外閱讀能夠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閱讀中,課外閱讀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學習興趣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這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口語交際和理解方面的能力提升上,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實際課外閱讀的教學中,教師尤其應該加強對課外閱讀的重視,明確其重大意義,肯定起對作文能力提升的作用。實際教學活動中,課外閱讀比大綱規(guī)定范圍之內(nèi)的內(nèi)容更具吸引力,這與大綱內(nèi)容的宣教式有著直接的關系,并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其進行拆分解讀,這使學生失去了對閱讀的積極性。相比而言,課外閱讀有關的內(nèi)容則更加精彩和耐人尋味,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更加喜歡語文。同時,其分析和辯解能力得到提升,在實際作文寫作中,學生能夠充分吸收和引用這些內(nèi)容,一方面提升了作文的厚度水平,另一方面還使作文更加可讀。從而充實了小學作文,使其作文免于“形式化”的通病。
二、課外閱讀能夠提升學生作文的社會意識
識字和理論、作文并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內(nèi)容,社會實際、生活等才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同樣的,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只有將生活作為語文教學的基礎,小學生在作文寫作的過程中才能具有豐富的素材資源。如果語文教學脫離了生活實際,小學生寫作的作文將會成為單純的文字重復堆疊。學生在作文寫作的過程中,其社會意識的提升主要靠課外閱讀來實現(xiàn),并且,學生的社會意識也會通過課外閱讀而得以提升和培養(yǎng),使學習、作文、社會、教學四個方面聯(lián)系起來,賦予作文以思想。有著“小社會”之稱的學校在本質(zhì)上與真實的社會區(qū)別非常之大。獨生子女在當前學生中占據(jù)主體,他們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社會。學生了解社會的唯一途徑就是課外閱讀。學生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更多了解國家、世界時事,使學生視野得到擴展,使其社會責任感得到提升,讓學生能夠更多的接觸社會上的諸多事物。學生在此類課外閱讀的幫助下,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與氛圍產(chǎn)生充分的熟悉,學生只有了解生活,理解生活,才能提升作文的社會意識,才能讓作文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社會視野。
三、課外閱讀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
學生所儲備的知識量對學習語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課外閱讀則是 解決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的有效方法,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不僅可以學習更多的漢字,還能鍛煉寫作和語言水平,使知識量得到提升。學生通過課外書的閱讀能夠認識更多的生字,運用更多的語言,寫作的素材也可以得到積累。與此同時,學生對情節(jié)、場景和心態(tài)等進行描寫時,也可以充分借鑒課外書的經(jīng)驗,這將極大的豐富學生日常寫作的素材,使學生的大腦得到豐富。在閱讀課外書籍過程中,學生能夠?qū)W習書中描寫情節(jié)、刻畫人物的寫作技巧,充實自身的寫作技能。教師可以在這方面作為一個協(xié)助者,讓學生將看到的描寫人物或環(huán)境的語言記錄下來,積累成寫作素材。
四、課外閱讀有助于提升人文素養(yǎng)
人文素養(yǎng)最典型的標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學體現(xiàn)出的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著重想象性和多樣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歸結(jié)為對人本身的關懷。小學生就像一幅簡筆畫,在他們的世界里開始有一些條條框框,但是色彩并不明朗。很多一線的語文教師在學生的日記中,都或多或少看到小學生稚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閱讀不是目的,寫作亦不是目的,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才是目的。課外閱讀從其本質(zhì)而言,是一種“活動性”或“經(jīng)驗型”的學習行為,其行為實施的基本特征就是實踐活動中心,在教學實踐中,它的表現(xiàn)就是寫作。從廣義上講,課外閱讀目標指向的是問題解決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這只能在實踐中逐漸形成。在開放的多種多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思考、交流、展示、總結(jié)等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在體驗與實踐中形成并發(fā)展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課外閱讀的內(nèi)容不是事先預設好的系統(tǒng)完整的知識體系,而是針對校學生自己的實際,結(jié)合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師主導、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閱讀內(nèi)容,通過閱讀實踐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這里所說的閱讀內(nèi)容是一個廣闊的、豐富的、開放的概念,它是根據(jù)學生個人的興趣、閱歷、需求而確定的。這也為學生的閱讀、教師的指導提供了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