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近年的高考語文試題,文學類文本閱讀呈現出一些新的面貌:文本多樣化,題型豐富化,閱讀個性化,考核綜合化,思維探究化。選材上,重思想、重文化、重經典的特點越來越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選文上看,小說和散文基本上平分秋色
小說方面,以中外著名短篇小說為主。散文方面大部分是現當代名家作品,有偏重敘事寫人的,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選用的何家槐的《母親》(本文有所爭議,有人認為是小說,有人認為是懷人散文。此處采取高考命題者的看法,稱之為散文),2016年高考北京卷選用的陳忠實的《白鹿原奏響一支老腔》;有偏重描寫抒懷的,如2016年高考天津卷選用的彭程的《在母語的屋檐下》、2016年高考上海卷選用的熊久紅的《湖殤》。
二、從具體考查要求上看,理解、分析、概括、探究全面開花,各有涉及
1.理解方面,主要是理解重要詞語、句子的意義,關注重要詞語、句子的深層意蘊,如比喻意義、象征意義等。如2016年高考上海卷第8題:“作者描繪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見景色,用意是什么?”
2.分析方面,小說主要體現為對情節(jié)、環(huán)境描寫作用的分析;散文主要體現為對文段、材料的作用的分析以及對關鍵語句的分析。這類題要求考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問題,如結構安排、思想情感、表現手法、表達效果等。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第22題:“文中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老腔的藝術魅力。請舉兩例并加以分析?!?/p>
3.概括方面,一是概括作品人物性格,如2016年高考山東卷第21題“文中的吳秋明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請作簡要概括”;二是概括內容要點,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第11題“根據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用兩個詞概括母親勞作的特點”。這類題要求考生具有搜索、整合、提煉信息三種能力。
4.探究方面,探究的內容核心是“思想意蘊”,命題著眼點有作品主旨、民族心理、得到的啟示等,常見命題點有文章標題、文眼句、人物思想、情節(jié)(細節(jié))內涵等。如2016年高考全國卷Ⅰ第11題第(4)小題:“‘我不是鋤地,我是過癮這句話,既是理解六安爺的關鍵,也是理解小說主旨的關鍵,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敝档米⒁獾氖?,近兩年來,探究題趨向降低難度,增強可操作性,更多地融入了分析、概括的要求。
2016年高考語文試題中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材料以小說和散文為主,符合大眾化的思維方式與審美方向。所選文章的作者,中外作家均有,男女性別兼顧,以中國當代作家為主,偏重名家作品。山東卷的閱讀文本節(jié)選自裘山山的小說《琴聲何來》。這種取材形式,是值得肯定的。從長篇作品中截取一個段落,可以解決短篇作品的適用局限問題、擴大選材范圍,同時也希望借助這一選材微調,鼓勵考生在文學閱讀方面關注文學作品的語境問題,引導考生閱讀篇幅較大的作品,提高綜合理解復雜文本的能力。
【王學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