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萍
(太原市人民醫(yī)院西藥房,山西 太原 030001)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飛速提升、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以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重,腫瘤已經(jīng)成為威脅我國居民身體健康的一種常見病,且該疾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僅次于心腦血管疾病。而在面對腫瘤進行治療時,抗腫瘤藥物的使用也就成了最為主要的治療措施,不僅能夠有效控制或穩(wěn)定腫瘤的生長,而且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在將抗腫瘤藥物和放療或手術進行聯(lián)合應用的情況下,甚至能達到治愈腫瘤的效果。然而,卻也應該抗腫瘤藥物的生物利用率極低、選擇性差、毒性大等特點導致抗腫瘤要的應用量不斷增大的同時也增大了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1]。為此,為了有效控制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本文就從我院選取473例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報告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期間出現(xiàn)的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報告473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有281例患者為男性,192例患者為女性,患者年齡介于6到8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16±14.25)歲,其中,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占大多數(shù)。
在473例出現(xiàn)抗腫瘤藥導致的不良反應病例中,有97例患者為肺癌,所占比例約為20.51%;有68例患者為胃癌,所占比例約為14.38%,38例腸癌所占比例為:(8.03%),37例乳腺癌所占比例為:(7.82%),19例膀胱癌所占比例為:(4.02%),9例例腦瘤所占比例為:(1.90%),6例骨腫瘤所占比例為:(1.48%),5例鼻咽喉癌所占比例為:(1.06%),4皮膚癌所占比例為:(0.85%),54生殖器官癌所占比例為:(11.42%),46食管癌所占比例為:(9.73%),41肝癌所占比例為:(8.67%),其他6例所占比例為:(1.27%)。
在本文中,其調查所涉及的藥品主要有八類,其中,順鉑、氟尿嘧啶以及多西他賽是導致不良反應最為主要的抗癌藥物,且所有抗癌藥物均具有一定毒性,以及選擇性較差,且對腫瘤細胞以及正常細胞具有殺死和抑制生長的作用,其中激素類21例所占比例為4.44%,抑制核酸生物合成類藥物126例,所占比例4.44%,破壞DNA結構以及功能類藥物105例,所占比例為22.20%,干擾RNA合成類藥物73例,所占比例為15.43%,對蛋白質合成以及功能產生影響類藥物60例,所占比例為12.68%,其他抗腫瘤藥38例,所占比例為8.03%,中成藥32例,所占比例為6.77%,輔助治療藥18例,3.81%。
在抗腫瘤藥導致的不良反應中,男性病例數(shù)要明顯多于女性,且與腫瘤發(fā)病的性別分布規(guī)律具有一致性。具體而言,肺癌、肝癌等癌癥的產生往往是導致男性平均壽命短于女性的重要原因,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也有明顯的升高。究其原因,一是受患者年齡的影響,即40歲以上屬于腫瘤高發(fā)人群;二,中老年人因身體機能的退化,肝藥活性酶的改變,最終導致其藥物敏感性的增加,最終也就導致了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的產生[2]。其中,最為主要的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的藥物為順鉑、氟尿嘧啶以及多西他賽。此外,受腫瘤治療困難性的影響,往往需要多種藥物進行聯(lián)合治療,所以這也就導致藥物之間容易出現(xiàn)相互作用的情況,進而也就增大了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通常情況下,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一般在服藥后的一天內開始出現(xiàn),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惡心、嘔吐、急性神經(jīng)毒性等,而在面對這類不良反應時,因為癥狀較為明顯,所以往往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然而,在面對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為心力衰竭以及肺間質纖維化時,往往需要數(shù)月或數(shù)年時間才會有明顯的臨床表現(xiàn),所以這也就要求醫(y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長期關注。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進行抗腫瘤藥物的應用時,應該對監(jiān)護工作進行加強,防止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的產生,并且在患者出現(xiàn)抗腫瘤藥導致不良反應時采取必要的措施來降低危害,進一步提升抗腫瘤藥物的安全性。
[1]潘 文,李 豫,等.某腫瘤??漆t(yī)院抗腫瘤藥致不良反應報告309例分析[J].中國藥房,2017,28(26):3646-3649.
[2]徐 旭,黃新恩.我院單抗類抗腫瘤藥致不良反應148例分析[J].中國藥房,2016,27(32):4512-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