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
摘要:《圣經》對于西方的文學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如果不了解《圣經》,那么也就不會對西方的文明和文化進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本文主要對《圣經》當中各種典故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明確《圣經》典故的來龍去脈和文化內涵,這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
關鍵詞:《圣經》;典故;文化內涵
典故大多利用簡潔的文字,語義給人深邃的感覺,可以令人得到深長的回味,它在世界文學殿堂當中取得很大的成就?!妒ソ洝吩谖鞣降挠绊懯遣豢晒烙嫷?,其中的典故語言妙語連珠,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不去研究典故的歷史文化背景,那么也就不會了解《圣經》中典故的含義,這會影響對《圣經》的理解,甚至在與人進行英語交談中產生誤解和歧義。了解典故的含義,對于其中的文化內涵定義也會得到正確的了解。
一、以人物設喻
《圣經》當中具有非常豐富的人物設定,每個人物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形象和性格以及經歷,通過人們的傳誦引用,形成典型的人物代表,并且被賦予特定的形象和含義。這些人物通常都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豐富的含義,甚至有一些已經成為英語的正式詞匯,用于形容生活當中的某一類人或者某種行為。如果對于圣經文化不夠理解,那么其淵源就不會得到理解,其中隱含的意義也會很難把握。
例如亞當(Adam),這是耶和華以自己的形象為基礎,利用塵土塑造的人,在他的鼻孔之處吹入生命之氣,這位第一個男人被取名為亞當。而Adam也可以被代表“塵土”的意思,意思就是人是由塵土創(chuàng)造,最終需要歸于塵土。除此以外還有很多與之相關的詞語和經典。例如Adams ribs,當耶和華創(chuàng)造了亞當之后,怕他孤獨,便利用他的肋骨變成一個女人,取名為夏娃,代表了眾生之母的意思,Adams ribs在生活中也具有女人的意思。在《舊約·創(chuàng)世紀》當中,上帝派遣亞當和夏娃去伊甸園看守善惡果,并且堅決不允許偷吃。夏娃沒有經受住蛇的誘惑,夏娃知道這是智慧果,吃了可以具有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夏娃不光自己偷吃,還送給亞當一個,亞當也不顧禁令開始偷吃,但是由于過于緊張和害怕,一塊果肉堵在了他的喉頭前端,這就是為什么男人有比較明顯和突出的喉結,因此在英語當中Adam' s apple也被稱為喉結。
二、以動物設喻
在歷史的不斷演變過程中,人和動物是相互依存的。在人類語言當中具有大量有關于動物名稱的詞匯,大量的短語都是以動物為喻體,并且以動物的外貌和顏色以及習性等各個方面,使其擁有了特定的情感和喻義。在《圣經》當中很多短語和句子是以動物為喻體,得到人們的廣泛引用,長此以往,就成為了典故成語。
例如:You are the chap to strain at a gnat and swallow a camel.“stain at gnat swallow a camel” 翻譯的意思就是你們這盲眼進行領路的,蠓蟲你們就讓他們進來,駱駝就被你們吞下來。這句話也可以被直接翻譯為“濾出蠓蟲,吞下駱駝”。這里蠓蟲指的就是小事和細節(jié),而駱駝代表的就是大事和根本。后來這個句子被比喻為“小事拘謹,大事糊涂”,后來因為這句話太長,就將后邊省略,可以縮寫為strain at a gnat。可以直接翻譯成:你就是這么個人,見小不見大。
“羊”這個字在《圣經》當中具有綿羊(sheep)、山羊(goat)、羔羊(lamb)等等,因為不同的種類,代表的形象也是不同的。在《新約·馬太福音》當中綿羊和山羊的形象就是不同的,綿羊用來比喻好人,而山羊多用來比喻壞人,兩個詞語之間具有鮮明的對比。這個對比主要來自《圣經》當中,里面說山羊經常偷偷的混到綿羊群當中,對綿羊進行引誘,牧羊人需要將其進行區(qū)分,避免出現(xiàn)混淆的事件。例如在現(xiàn)代英語當中的“separate the sheep from goats”可以翻譯為“區(qū)分好人和壞人”,還具有明辨是非的意思。在《舊約·以賽亞書》當中,羔羊可以被比喻成耶穌基督的意思。例如“He was led lamb to the slaughter?!边@里羔羊的意思就是耶穌基督,與此同時,羔羊可以被象征溫順和柔弱,現(xiàn)在很多人利用as mild as a lamb,表示溫順的人們。
三、以植物設喻
《圣經》當中還有很多有關植物的設喻典故,這些典故的形象非常鮮明,還具有豐富的語義,比較婉轉和含蓄,因此得到廣泛的應用。在一定背景下,植物具有特定的含義,因此需要對植物的顏色和形狀以及特性進行熟悉,這樣相關短語的修辭手法和喻義內涵才會得到了解,如果對詞語的背景沒有一點了解,那么解釋的時候也會覺得無從下手。例如:Their new constitution was fig leave to conceal.如果對《圣經》不夠了解,就會很難理解這句話當中的fig leaf,fig leaf是源于《圣經·創(chuàng)世紀》第三章當中,當夏娃和亞當吃了禁果之后,他們開始有了羞恥感,懂得羞恥,他們無法再繼續(xù)赤身裸體,于是開始在附近采集一些寬大的無花果樹葉覆蓋身體進行遮羞。當前,很多博物館當中都有利用無花果樹葉遮擋男性裸體雕像的陰部。以此fig leaf雖然是無花果葉的意思,但是可以用來比喻遮羞布。因此可以翻譯成:他們的新憲法就是一塊遮羞布,使他們對于人民的背叛得到掩蓋。
四、以地名設喻
在《圣經》當中的典故很多都是源于地名,一些地名就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涵,因為特定的背景使其具備特定的含義,在人們的記憶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在英語應用當中留下烙印。地名短語不能在字面語義上進行逐字翻譯,需要對《圣經》進行了解,才可以對其正確含義進行理解。
例如:In the missile museum, 25 miles south of Tucson, visitors take an hour' s tour of Armageddon, complete with sound effects.要想明確Armageddon的意思,就需要對其背景進行了解,否則就會阻礙對整句話的理解。Armageddon來自《圣經·啟示錄》的第16章,哈米吉多頓是一個地名,在世界末日之前,崇尚和美的軍隊和邪惡的軍隊在此進行決戰(zhàn),當時在那個情況之下,天崩地裂,血流成河。后來人們利用Armageddon表示大決戰(zhàn)的意思,通常都指的是毀滅性的戰(zhàn)爭。對其產生背景進行了解,可以將上個句子進行翻譯:導彈博物館位于圖森市以南十五英里處,游客可以體會到世界末日大決戰(zhàn)的情境,具有音響效果的搭配。
五、以事件設喻
《圣經》當中具有很多的歷史傳說,將很多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進行記錄,在英語詞匯當中可以反映出這些事件,人們會利用人們都知曉的事件對相似的事件進行比喻。其內容就是具體的歷史事件,達到警世喻理的效果,廣泛應用某些詞語,使人們更加熟悉這些典故,但是要想理解這類典故的含義,需要熟悉《圣經》的內容。
六、結束語
本文主要對《圣經》典故的文化內涵進行論述,在五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論述,可以對相關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王建麗. 中西文化差異環(huán)境下關于《圣經》典故翻譯的再思考[J]. 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2:85-87.
[2]王崧珍. “翻譯文化效應”視域下英語典故的《圣經》情愫與翻譯[J].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2:200-202.
[3]朱東華.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圣經》典故文化滲透與英語學習[J].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178-180.
[4]高建紅,蔣秀青. 大學英語教材中《圣經》文化的滲透與英語教學[J]. 海外英語,2010,09: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