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歡
摘要:“所有”是現漢漢語中常用的表示“歸屬”,“全部”等含義的常用詞,在周代以前,兩者仍然是獨立成詞,且較少連文,縱觀“所”“有”進行融合的演變是一個由特指到泛指的轉化的過程,既保留了各自的本義,又融入了新的含義。
關鍵詞:所有;語法化;虛化
一、“所”字的本義
“所”字的本義在學術界中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以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準,即“所,伐木聲也。從斤戶聲?!薄对姟吩唬骸ツ舅薄UJ為“所”字是一個“從斤戶聲”的形聲字,其本意為“伐木聲”。另一種意見認為“所”是會意字,“從斤從戶”,表意為“拿著武器站在房外”。指“酋長的房子”由此延伸為“房子”。
我門認為可以綜合理解,即“斤”是以物指人表示“伐木工人”,“戶”以部分帶整體,指房屋,“所”在古漢語中的本義為“木匠的房子”,由此泛指“小的房子”。
二、“所”字的虛化過程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伐木聲、乃此字本義。用爲處所者、叚借爲処字也。若王所、行在所之類是也。用爲分別之?者、又從処所之義引申之。若予所否者、所不與舅氏同心者之類是也。皆於本義無涉。是眞叚借矣?!?/p>
他從《說文》入手,從“所”的本義伐木聲到假借為“處”字,又從該義繼續(xù)引申。認為“處所”是“所”的假借義,不是本義。根據史料,“所”字始見運用于《尚書·周書》和春秋時代的鐘鼎銘文中,應產生于周初。在周代,“所”字既表示“處所”的本義,又有向代詞虛化的演變。
例:若無所往,則宜來復其所而安靜?!吨芤住?/p>
這種轉變是一種半虛化的轉變。“所”字還有作為不定數詞的運用,表示大概的數目。在此結構中,“所”為助詞,除了可以稱代處所之外,還可以帶動作的對象、目的、由來、憑借、交與等。
三、“有”字的本義
針對此詞本義,存在很大爭議。許慎在《說文解字》對其解釋為:“有,不宜有也。”許慎認為“有”乃形聲字。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說:“有,不宜有也,謂本是不當有而有之稱,引申遂為凡有之稱。凡春秋書‘有也,皆有字之本義也?!笨梢娝J同許慎的說法,認為“有”的本義是無中生有,再泛指“有”。
從字形考證,甲骨文的為表示一只手的“又”字,周代早期金文的“有”上面是“又”,下面的部分表示“肉”,得到肉為即為“有”,這種觀點更加可信。
四、“有”的意義發(fā)展
在甲骨文中,“有”是個“又”字,表示一只手。到了周代早期金文中,“手”下面加了“肉”,在字形上是“手持肉的樣子”。因此在周代,既有“有”“又”通用的現象,我們把描述靜態(tài)存在的“有”稱為第一種用法,第二種用法是表示“從無到有”的動態(tài)過程,為“有了”?!洞呵铩贰渡袝分械谝环N用法居多,到了漢代,這種用法雖仍然存在,聃頻率降低,只在《漢書》中存在少量存句。魏晉時期,“有”不再作“又”,“又”“有”并用,“有”表示存在之意。后雖然第二種仍時有出現,但是描述靜態(tài)的一般動詞“有”仍為主流。
五、“所”“有”的融合及發(fā)展
在周代,“所”和“有”仍然是單獨的詞,主要以單獨的形式存在。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所+有”后面開始出現名詞,即轉化成了“所+有N”結構。如: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呵飸?zhàn)國·《禮記》
在上述例子中,“有”不與“所”聯合做名詞性結構,而是作“動賓結構”的謂語,指“擁有N”,“所”再與“動賓結構”構成名詞性結構,表示“擁有一切N的”。一直到魏晉六朝時期,“所有”除了表示“擁有的東西”之外開始加上“一切”“都是”“皆”“傾”“盡”等詞,組合起來表示“全部”的含義。在此時期,“所有”雖需要和表示“全部”的詞一起使用,但也開始從“擁有的東西”一層含義中分化出來,表示“一切”“ 全部”等含義。一直到宋元明時期仍然沒有明顯變化,“所有”繼續(xù)保持兩種語法含義,即名詞化標記“擁有的東西”和動詞“歸屬于”。到了清代,出現了“所有的”,至此,“所有”三種意義和現代漢語中的意義真正的一致了。
六、“所有”意義語法化的歷史原因
“所”“有”進行融合的背景:“所”表示地點,“有”即“存在”,“一定地方存在某物”泛指為“人或物具有什么”,是由特指到泛指的轉化。
“所有”語法化的過程主要是“所”的詞性和語法功能改變的原因造成的。
“所”本義表示名詞“處所”,在《尚書·周書》中,“居其所”之類結構轉化成了“其所居”,那么“所”就由名詞轉化成了結構助詞。在春秋時期,“所”字由名詞轉化為“助詞”,“所+動”結構可以表示跟與此動詞相關的名詞的具有兩端。這個結構除了可以表示處所之外,還可以表示與動作行為有關的目的,對象等。因此在這種情況下,“A所有B”,此結構表示A和B的所屬關系??梢员硎尽皳碛械膶ο蟆?。除此之外,“所有”發(fā)展出“全部”的含義也和“所+動”結構可以表示與此活動相關的名詞具有不止一端有關?!癆所有B”結構中,“所有”連接兩個名詞 “表示擁有,進而表示“擁有的全部”,再后來的發(fā)展中,“所有”開始偏向B的單方,表示“一切,全部的”。
綜上所述,現代漢語中的“所有”既保留了它的古代用法,也在歷史發(fā)展中有所創(chuàng)新。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用法在語言的使用中有不同的詞匯含義和語法意義。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Z].北京:中華書局,2000.
[4]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
[5]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