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玲麗
在幼師語文教學的崗位上多年,回顧教學實踐,心中有不少感悟,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是我在心中一直在思考實踐的問題。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體會最深的就是重視教育對象。常言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月有圓缺,學有遲速。幼師的學生參差不齊,大部分學生起點低,知識基礎差,學習興趣不足,課堂效率低下。在這種特殊的性質下,如何進行語文教學,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如何分析評價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呢?現(xiàn)將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語文基礎知識仍要擺在首位
雖然語文課教學效果不能單以字詞的掌握來衡量,字詞仍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有了字詞句段,才有組織成篇的文章。根據(jù)學生的情況,他們的基礎較為弱,最基本的字、詞、句法都沒有領悟,如果進一步對文學作品鑒賞的話,很有困難。所以對幼師的語文課而言,每堂課都仍需要把語文基礎知識擺在首位。所以當堂檢測中首先應該檢測的是學生對新課文的生字生詞的掌握情況。當然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可以是預習檢測,放在一節(jié)課開始時間,也可以是對課堂講解的檢測,放在一節(jié)課的末尾。這樣堅持下來,別的不說,學生生字詞掌握量大幅度提高,當然就可以使語文學習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語文知識的趣味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學的好必須提高其興趣,而在幼師這樣重藝輕文的氛圍中尤其要注意。語文知識的趣味性如何增強呢?我的感覺是,在這樣一門人文氣息很濃的課程中,需要帶動學生的情緒投入。如本學期學習“外國小說”,這種體裁本來就是以完整的情節(jié)吸引學生的目光。在教學時要讓之趣味化,也比較容易,如分角色朗讀課文,也可以組織學生分組把其內容改編為課本劇。再有就是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身邊人身邊事來分析討論。這樣就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更好的對書本內容領悟的目的。學習較為枯燥的散文和議論文時,可采用分組討論的教學模式,如二年級學習《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關于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雜文,如果直接講述,學生難以理解,自然興趣就不大,可以采用討論怎樣繼承的問題,結合外來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尤其是國外的明星藝人對學生的影響,讓學生先表意見,提出看法,再一起討論,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濃了。
在當堂檢測中如何體現(xiàn)趣味性呢?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靈活。比如《清兵衛(wèi)與葫蘆》一課討論的是兒童教育問題,學生在這方面作為受教育者有很多話要說,所以在當堂檢測時我改變了原先習題設計而只是讓學生根據(jù)課堂討論寫寫自己的理解,有的學生的見解還是比較深刻的。
三、語文課堂教學范圍的拓展
語文教學不僅僅體現(xiàn)在在課堂上。書本內容對于培養(yǎng)很好的理解、鑒賞能力遠遠不夠。所以語文教師要試著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除了書本內容外,還應多組織課外教學、學習活動,組織學生閱讀報紙雜志,組織學生對教師介紹的相關刊物進行閱讀,這樣都可以提高語文閱讀,鑒賞的能力。而對于幼師學生來講,課余時間不多,教學范圍的課外拓展不是很容易實現(xiàn),這個拓展也只能跟課堂45分鐘要效率了。選擇一些經(jīng)典的、容易引起學生共鳴的內容在每次課(兩節(jié)45分鐘的課)中占用5分鐘左右讓學生積累。名言警句、優(yōu)美的文段、名著簡介等等都可以是選擇的內容,每次課安排一兩個學生課前查找資料,課上與大家分享,既是對這個學生的檢測,又可以引起學生課下閱讀的興趣,一舉兩得。當然,課堂檢測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唯一途徑。語文是一個集知識性、趣味性、能力性于一體的學科,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的作用很關鍵。提高教師教學的效能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huán):
首先,教師自身要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技術。學校在這方面還是比較重視的,組織專門的培訓,在培訓的過程中讓教師認識到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認識到自己的教學潛能還有待開發(fā),并積極投身到實踐中去。其次,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了解學生、理解學生,由于學生特殊,幼師的教師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理解他們在遇到學習困擾時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需要及時做出反應,并給予指導和幫助,通過師生坦誠交流贏得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再次,教師應該不斷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努力提高學術水平,積極贏得正面評價。作為教師具有豐富的學科知識、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和科研水平無疑會提高自己的教學信心,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對待每一節(jié)課,盡量上好每一節(jié)課,體驗更多的教學成就感。最后,教師要進行合理的教學歸因。教師對于課堂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時,要做到全面、客觀、實事求是,既要從教的方面找原因,也不可忽視學的因素;既要注意到成功中積極的客觀因素,也要分析出失敗時不可改變的外在阻礙。
在實踐過程中,我覺得有一方面在教學中尤為重要,那就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撼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每上一堂課前都應調整情緒,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tài)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條件,學生就會從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課堂就不再空乏,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提高。
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果是教師學生共同的心愿,“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當堂檢測作為一種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手段,不可片面化單一化,重要的是根據(jù)課文學習目標和學生課堂表現(xiàn)靈活處理。對于我校學生情況而言,更是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