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萍
“詞”和“語”浩如煙海,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南帆先生有本書,書名叫《沉入詞語》,“沉入詞語”就是告訴我們要抓住語言這一最小的意義單位,在閱讀教學中字斟句酌,進行語言訓練。如何讓詞語教學充滿靈動和智慧,成為閱讀課堂中的抓手,起到“畫龍點睛”或“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呢?筆者認為要創(chuàng)設“語用”情境,把詞語教學與閱讀教學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說和寫的訓練中,將“消極詞匯”有效地轉化為“積極詞匯”。
一、詞文相聯(lián),一詞多得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各種不同文體的特征,正確解讀文本,準確捕捉關鍵詞語,組織學生學習。教學中,我們經??梢钥吹浇處熃M織學生一遍遍地讀詞語,讀準字音、辨析字形、了解字義,花費很多時間,讓學生讀得口干舌燥,興趣全無,而對詞語的了解只是一種機械的記憶而已。教師必須根據(jù)不同文章、不同文體的特點,有的放矢地組織學生在學習詞語的過程中,初步掌握文章的脈絡,理清文章的思路,達到“一箭三雕”的目的。如筆者教學《釣魚的啟示》時,在學生初讀感知后,有意識地出示分別描寫父親、大魚、詹姆斯的三組詞語。
第一組:一聲不響?搖欣賞?搖贊許
第二組:露出?搖筋疲力盡?搖沉甸甸?搖扇動?搖嗖地一擺
第三組:壓抑?搖緊張?搖激動?搖抗議?搖小心翼翼?搖悲哀?搖驕傲
通過自由讀、檢查讀、個人展示讀這三組詞語,在學生讀得順溜之后,讓他們根據(jù)課前的預習,選擇這三組詞語中的一些詞語,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說幾句話。這樣的詞語教學層層推進,一方面讓學生更有興趣學好生字生詞,另一方面又進一步了解故事發(fā)展的脈絡。
二、詞不離境,體驗感悟
中國海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朱自強教授曾說過:“語言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沒有不具有形式和內容的語言。語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語言學習是一種系統(tǒng)性學習。”識字、解詞都應該放在語境中,在閱讀中完成。每個字詞的意思要根據(jù)它在文本中出現(xiàn)的位置去揣摩、猜測它的意思,而不能孤立地學習。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凡卡》里有這樣一段話:“那是沒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個村子——白房頂啦,煙囪里冒出來的一縷縷的煙啦,披著濃霜一身銀白的樹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見?!痹谶@段話中共出現(xiàn)了四個“啦”,如果查字典得到的解釋是“語氣助詞,沒有實義”。顯然,這樣的解釋是不符合文本的意義,對學生的學習是沒有用的。要想真正理解“啦”的意思,就必須聯(lián)系具體的語境來體會。這段話表現(xiàn)的是凡卡想象鄉(xiāng)下時的心情。鄉(xiāng)下生活與城里的學徒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形成鮮明的對比。“啦”的使用,表現(xiàn)的是凡卡對鄉(xiāng)下生活的喜愛,說明他在鄉(xiāng)下心情輕松。再如,《晏子使楚》一文,在雙方舌戰(zhàn)的過程中,多次寫到人物的“笑”。楚王的笑是他向晏子進攻的武器,也是他狂妄無知、驕橫無理的性格體現(xiàn);而晏子的笑,是對楚王“冷笑”的回敬,也是他對自己的勝利充滿自信的表現(xiàn),更是他處變不驚、胸有成竹形象的體現(xiàn);而群臣之笑是既諂媚又惡毒的笑,是與楚王一起為即將開始的舌戰(zhàn)渲染緊張激烈的氣氛。一個簡簡單單的“笑”字,竟然表現(xiàn)了如此生動而豐厚的內涵和意蘊。教學中,抓住這個“笑”字,引導學生潛心玩味、專心咀嚼,讓學生體會楚王的狂妄、群臣的惡毒以及晏子的智者風范……而這一切都必須引導學生緊扣文本、細讀文本,才能體悟得到!
三、緊扣細節(jié),細心揣摩
葉圣陶先生談到讀書曾強調“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讀寫實際出發(fā),重視細節(jié),抓住文中關鍵的詞語仔細敲打,引導學生去感知、品味,吸收其中的新鮮養(yǎng)分,把“語用”教學真正落到實處。例如,《老人與海鷗》中有一個“老人喂海鷗”的場景:“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苯虒W時,引導學生讀這段話,找出自己心有所動的細節(jié),細細品味。有學生抓住“很小心、餅干丁”,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呵護是多么的精心。有的學生抓住“立刻、順、依”,感悟到老人與海鷗配合的默契無間,以至于給人以“節(jié)奏感”。有的學生抓住“有聲有色的樂譜”體會到這是從總體上寫出了老人喂食時與海鷗達到的和諧默契的美妙情景。因為從表面上看,“有聲有色”是在說老人的呼喚聲、海鷗的鳴叫聲、海鷗的白色,形成了有聲有色的畫面,實際上是在形容老人與海鷗的和諧情景充滿樂趣。而那聲音和海鷗就像一個個跳躍的音符,譜出了人與動物之間和諧相處的“樂譜”。
四、抓住關鍵,潛心涵泳
課堂上的閱讀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提出的問題要盡量是關鍵所在。對于詞語教學來說,就更要抓準關鍵詞語。關鍵詞語可以是在文本中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維果茨基說:“在一本書中或一首詩中不斷重現(xiàn)的一個詞有時吸收了書或詩中所包含的各種意思,并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著作本身?!比纭栋踩摹芬徽n,“好一個安塞腰鼓”這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了三次,這個“好”字就是關鍵詞,應該引導學生體會安塞腰鼓的“好”在于聲音的氣吞山河、撼人心魄,在于舞姿的質樸剽悍、陽剛豪邁,在于場面的壯觀龐大、氣勢恢宏。這也正是作者的寫作目的。除了重復出現(xiàn),作品的標題如果是一個詞語的話,也往往成為關鍵詞語。例如《窮人》,這一課題原先指的是桑娜和漁夫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社會身份地位低,但是從這個詞與整個作品的密切關系上看,“窮人”一詞獲得了新的意義,桑娜和漁夫出于對鄰居西蒙及家人的關心、同情,在西蒙死后毅然決然地收養(yǎng)了兩個孤兒的故事,這種寧肯自己一家受苦受累也要幫助鄰居的事,反映了窮人純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案F”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然而正是因為“窮”,才更能顯示出窮人富有的精神世界。
每個詞語的選擇,必然浸潤著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們在解讀文本時首先要能敏銳地感知到它們的存在,更要在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斟酌那個最值得斟酌的,定格于此,放大于此,體驗于此,這樣的詞語教學,才能點就文本之穴、思維之穴、應用之穴。于平凡處領略不平凡的風景,悟得文章的真諦之所在,如此方能使語文課堂教學釀成一堂真善美的“智慧瓊漿”。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安海養(yǎng)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