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雄
去往山西省長治市武鄉(xiāng)縣嶺頭村的公路上,鮮有車輛駛過。這個偏僻的太行山區(qū)建檔立卡貧困村,住過八路軍,紅色基因和太行精神滲透在每個角落,194戶、494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6戶、140人,2016年完成整村脫貧。嶺頭村如何實現(xiàn)了這一壯舉?
2017年1月14日,太行山區(qū)晴空萬里、暖陽高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組長汪洋乘車來到了這片紅色的土地,踏進了大山深處的嶺頭村,走進了貧困戶張滿堂、張紹東父子的家。
老區(qū)人民的新生活
遠遠看見汪洋副總理過來,64歲的張滿堂迎出門,緊緊拉住副總理的手,激動地說不出話??吹綇垵M堂殘疾的右手,汪洋關切地問起了情況。
一進屋,坐在床邊、37歲的張紹東趕緊摸起拐杖,想站起來迎接副總理,沒想到汪洋把他按住了,“你不方便,不要站起來?!睆垵M堂的老伴魏應平熱情地端出了村里的特產核桃和棗兒,汪洋隨手拿起一個核桃吃了起來,并連聲說好吃。
張滿堂激動地說:“感謝黨,讓我們家脫了貧,終于可以高高興興地過個年了?!?/p>
汪洋握著他的手說:“抗戰(zhàn)時期,老區(qū)人民養(yǎng)育了共產黨、八路軍,現(xiàn)在共產黨有義務幫助你們脫貧致富。”
“縣里、鄉(xiāng)里、工作隊、第一書記一直在幫助我們,十分感謝……”張滿堂想借這個機會感謝幫助過自己的人。
汪洋風趣地打斷了他,“不用說感謝的話了,這些工作是他們應該做的,相信咱們的日子會越過越好的?!?/p>
“家里燒的炕熱不熱”“置辦了什么年貨”……一句句樸實的問候,讓副總理的關切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做工時,張滿堂不慎被機器切掉了三根手指,造成四級傷殘。2014年,兒子張紹東在外地打工時,從梯子上摔了下來,頭部受重傷,造成一級殘疾。寒來暑往,年老體弱、身體殘疾的父母還得照顧兒子的生活起居。
張紹東告訴記者,為了給自己治病,家里花了30多萬元,“把親戚朋友的錢都借遍了”。妻子高燕燕在省城太原的一家醫(yī)院做保潔員,每月掙一千多元,租房子就要花350元,還要照顧在太原上學的孩子。妻子的薪水根本無法貼補家用,更沒法孝敬父母。
收入捉襟見肘,日常生活也遇到很大的困難。駐村第一書記史小兵回憶,張紹東自從摔傷后,就再也沒有走出屋門到過院里。
張紹東的不幸遭遇引起了當?shù)卣年P注??h殘聯(lián)為他配備了新輪椅,并在院子里修了一條長20米、寬1米的水泥硬化便道,又在傳統(tǒng)農村蹲式廁所的基礎上添加坐便器,四周還安裝了輔助把手,不僅方便了張紹東起居,更為張滿堂老兩口減輕了負擔。現(xiàn)在,老兩口可以很輕松地推著張紹東進出家門。
縣、鄉(xiāng)政府想方設法為這家人在增收上創(chuàng)造條件。張滿堂家院門前,是政府出資建設的標準化雞棚,里面養(yǎng)的是當?shù)匾患移髽I(yè)——大山禽業(yè)提供的50只雞苗。這樣的雞棚全村有16個。為激發(fā)貧困戶的自主脫貧意識,雞苗并不免費提供,每只蛋雞下蛋后需返給企業(yè)1斤雞蛋沖抵雞苗本錢。這個契約很好地調動了貧困戶生態(tài)養(yǎng)雞的積極性。目前,張滿堂家的蛋雞已經產蛋十幾斤,每斤20元的價格還常常被搶購一空。據(jù)測算,50只雞每年能帶來約5000元的純收入,這將成為貧困戶可持續(xù)增收的法寶。
由于張滿堂家正好在大路邊,第一書記史小兵又鼓勵他家借村梨花節(jié)的機會發(fā)展農家樂。2016年4月17日至27日,在舉辦梨花節(jié)的十天時間里,張滿堂一家凈賺了2000多元。
談到如今的生活,張滿堂對記者連聲說:“很好很好,整個村的變化都很大?!?/p>
微商成嶺頭脫貧摘帽新引擎
離開張滿堂、張紹東父子家,汪洋來到武鄉(xiāng)縣電子商務進農村嶺頭村便民服務站。一進門,村站負責人、貧困戶魏寶玉就緊緊拉住汪洋的手,汪洋親切詢問了魏寶玉的致貧原因、家庭情況和電商便民店的經營情況。
魏寶玉告訴汪洋,在黨的脫貧政策幫助下,在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政策的扶持下,他開起了村級服務站,利用京東、蘇寧、樂村淘、扶貧購等電商平臺,幫助村民從網上買東西、繳話費等,抽取2%-5%的利潤點。除了這些收入,他還有一項新收入——用手機開微店賣土特產。他邊說邊用手機打開了自己的微店。汪洋很感興趣,探頭細看,還拿出手機掃描微店二維碼。當聽說魏寶玉通過微店和微信紅包賣了2000多元時,連聲說“非常好,這是一個脫貧的好辦法?!?/p>
在便民服務店的另一側墻上,貼滿了貧困戶微店的二維碼,只要用手機掃碼,就可以進入微店購買產品。在微商展示墻,汪洋饒有興致地查看了貧困戶郭晉平、張青春、張曉英的微店,特別當聽到郭晉平兩個月賣出16000多元,產品銷至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時,他一邊詳細翻看郭晉平郵往北京、上海、江蘇、廣州等地的快遞單,一邊詢問郭晉平是如何把這些藏在山溝溝里的原生態(tài)農產品賣向全國的。
桌面一摞摞的快遞單,是嶺頭村民發(fā)展微商的發(fā)貨單據(jù),是嶺頭村土特產品賣向全國的見證。汪洋副總理一邊拿起村民用碎布縫制的布老虎,一邊同村民交流銷售心得。
這樣一個偏僻山村,是如何與當下時髦的微商聯(lián)系起來的?
2016年11月,在縣電商辦、鄉(xiāng)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史小兵組織部分貧困戶和村民參加了微商培訓班。目前,嶺頭村已經有42人注冊了微店,其中包括13個貧困戶。僅僅兩個月時間,全村店鋪銷售總額達38759.52元,其中貧困戶銷售額22166.7元,人均增收1385.4元。
史小兵介紹,村里很多微商都是由在外打工的孩子接單,家里老人負責包裝發(fā)貨,有些上了歲數(shù)的老人還能自接自發(fā)。嶺頭村微商扶貧已經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原本培訓的42戶微商已經帶動80多人參與。
除了原本的小米、黑豆、玉米面、紅小豆等農產品,村里還鼓勵村民擴展土特產種類,增加手工業(yè)收入。
“貧困戶張伊雪的奶奶會做抗戰(zhàn)時候的千層底老布鞋,我們就動員老人多做,這種純手工的千層底,做一雙得10多天,售價150元,現(xiàn)在老人家已經賣了1500多元。”史小兵說,村里還在普通的布鞋面上設計繡上五角星、步槍等抗戰(zhàn)元素,以此提升文化內涵和產品的附加值。
此外,用玉米皮編制的杯墊、籃子、布藝老虎、傳統(tǒng)枕頭,用村里的大黃梨加工的黃梨銀耳羹,農民自家做的特色小吃炒琪(一種添加了少量黃土的特色小吃)都成了微店平臺上的熱銷品。
向奮戰(zhàn)在脫貧一線的第一書記致敬
在村綜合服務中心,史小兵向汪洋介紹了嶺頭村的各項扶貧工作和今后的發(fā)展規(guī)劃,“抗戰(zhàn)時期,武鄉(xiāng)八路軍一個班曾在嶺頭村駐扎過半年。以此為契機,嶺頭村充分挖掘村里的紅色、綠色、古色資源,開展旅游扶貧工作?!?/p>
在縣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建設了5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年收益在7萬元左右,不僅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可以讓10戶深度貧困戶每年獲得保障性收入。
依托村內1500余棵老黃梨樹,嶺頭村打造了首屆梨花節(jié)。通過“嶺頭新視野”這一微信窗口的宣傳,十天時間,入村游客達到3000多人,游客的到來也為村里帶來了資源。史小兵的一位企業(yè)家朋友游玩之后,表達了捐資扶貧的想法,史小兵立即將張滿堂、張紹東父子介紹過來,企業(yè)家當即決定捐贈一套價值27000多元的光伏發(fā)電設備。去年8月并網發(fā)電后,父子倆獲得了520元的發(fā)電收益,預計年可增收3200元。梨花節(jié)期間,6戶開設農家樂的農戶平均增收2000-3000元。
在史小兵的住地,汪洋和他談起了心,“你是什么時候任職第一書記的?”
“2015年8月?!?/p>
“一周在村里待多久,能住下來嗎?”
“單位支持我的工作,我是全脫崗的?!?/p>
“你覺得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改變貧困戶的觀念最難?!?/p>
“你是怎么克服的?”
“和村支兩委動員村民舉辦首屆梨花節(jié),一下子把村民的思想搞活了?!?/p>
“擔任第一書記以來有什么收獲?”
“心與農民貼得更近了。”
“為貧困戶脫貧盡最大努力,你自己也得到了鍛煉。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干部在槍林彈雨中鍛煉;在當下,脫貧攻堅是鍛煉干部的好地方。第一書記就像當年八路軍一樣,為革命老區(qū)群眾謀幸福。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奮戰(zhàn)在脫貧一線的第一書記表示慰問和感謝!”
“汪洋副總理到嶺頭村視察,是對我村扶貧工作的肯定和鼓舞,我們將再接再厲?!笔沸”判臐M滿,下一步,嶺頭村要將“武鄉(xiāng)微商扶貧第一村”打造成“山西微商扶貧第一村”,讓貧困戶不僅能脫貧,還要脫貧不返貧、發(fā)展有后勁。
汪洋副總理的平易近人和睿智風趣,給老區(qū)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定40分鐘的考察活動,不知不覺過去了1個多小時,在場的鄉(xiāng)親們如沐春風,群眾的心,與黨中央靠得如此之近。11點32分,汪洋副總理與在場群眾揮手告別。
“汪洋副總理來咱們村了,這可是百年一遇的喜事啊,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咱們村一定會越來越好!”嶺頭村的鄉(xiāng)親們依然興奮著,幸福的笑容在鄉(xiāng)親們臉上久久不肯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