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濤
驗方:四參定悸湯
出處:當代上海名老中醫(yī)張鏡人四參飲和古方安神定志丸加減而成。
組成:太子參、生百合、回心草、生龍齒各30克,丹參、苦參、茯苓神、遠志各15克,南(北)沙參、郁金、炒棗仁、節(jié)菖蒲、綠萼梅各12克,生甘草6克,蓮子心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溫服。
功效:益氣養(yǎng)陰,清熱活血,安神定悸。
主治: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早搏、陣發(fā)性心房纖顫、竇性心動過速等辨證屬于氣陰兩虛、淤熱互結、心神不寧者。
方解:快速性心律失常屬于中醫(yī)學“心悸”、“怔忡”等范疇。 張鏡人老先生所創(chuàng)制的“四參飲”原為治療病毒性心肌炎而設,但病毒性心肌炎與快速性心律失常病機相同,均為虛、淤與熱。病毒性心肌炎多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因該類患者主要以心悸為臨床表現(xiàn),因此合安神定志丸以養(yǎng)心安神,定悸復脈。
安神定志丸是清代程國彭所著《醫(yī)學心悟》中的名方,“有驚恐不安臥者,其人夢中驚跳怵惕是也,安神定志丸主之”。藥物組成為:茯苓、茯神、人參、菖蒲、遠志、龍齒、朱砂等,具有鎮(zhèn)驚安神、益氣寧心的功能。
方中,太子參補氣,丹參苦寒清泄,入心肝兩經除煩安神,古有“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之說;苦參“專治心經之火,與黃連功用相近”,現(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其有抗快速性心律失常作用;沙參滋潤上焦,其力雖薄,但不戀余邪(如熱邪較盛,用南沙參;如陰虛偏甚,則用北沙參);郁金為血中氣藥,擅入心活血通滯,取其辛開苦降,芳香宣達,對淤熱所致胸悶、心悸有較好的效果;蓮子心長于清心除煩,炒棗仁寧心安神,調肝安魂,俱為治療虛煩驚悸不眠之良藥;遠志、節(jié)菖蒲養(yǎng)心安神,化痰散郁;生龍齒寧心定悸;快速性心律失常日久多合并肝郁,故用綠萼梅疏肝解郁;回心草為云南產草藥,載于《中藥大辭典》,性味淡,微甘苦,功用“安神鎮(zhèn)靜,治心臟病心慌、心悸、神經衰弱”,本方用之以加強安神定悸之效;甘草養(yǎng)心和中。諸藥相合,益心氣,滋心陰,安心神,緩心脈,攻補兼施,升降通調,相輔相成,其效益彰。
臨床加減:如淤熱較重,證見舌質暗紅,有紅點者加丹皮15克,赤芍、黃連各12克;失眠者加合歡花15克,夜交藤30克;大便稀薄者加芡實、炒山藥各30克,煨訶子15克;腹脹納呆者加甘松、焦谷芽、焦三仙各15克;煩躁者加梔子12克;胸痹心痛者加瓜蔞15克,元胡、赤芍各12克;痰熱內盛加黃連、陳皮各12克,半夏10克。
【典型病案舉隅】
例1.竇性心動過速案
馬某,女,38歲。4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心悸、胸悶,超聲心動圖及心功能檢查正常,柯薩奇病毒抗體陰性,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服用心得安時癥狀稍有減輕,一停藥則癥狀如故,甚至加重。舌質暗紅、苔薄白、脈沉細數(shù)。心率:116次/分,律齊,心臟雜音(-)。
辨為氣陰虧虛、熱淤阻脈、心神失養(yǎng),治以益氣養(yǎng)陰、涼血活血、寧心安神,藥用太子參、生百合、生龍齒各30克,苦參、訶子、丹參、丹皮、遠志、茯苓神各15克,南沙參、赤芍、黃連各12克,甘草6克。服7劑心悸癥狀基本消失,又服10余劑鞏固療效,1月后隨訪病情穩(wěn)定。
例2.頻發(fā)房性期前收縮案
周某,男,65歲?;颊咝募⊙撞∈?0年,20年來心悸反復發(fā)作,心神不寧,精神狀態(tài)較差,遍診于中西醫(yī),療效欠佳,病情時輕時重,服用心律平已近1年,病情仍未控制,心理負擔較重?,F(xiàn)陣發(fā)性心悸、胸悶、氣短,伴頭暈,納差,乏力,夜寐不安。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苔中部少苔,脈沉弦細。血壓:126/80mmHg,心率:120次/分,心律不齊,早搏每分鐘少則5~6次,多則16~17次,心臟雜音(-)。心電圖提示:頻發(fā)房早,呈二聯(lián)律。
證屬氣陰兩虛、心神失養(yǎng),治以益氣養(yǎng)陰、寧心安神。方藥:太子參、生百合、生龍齒各30克,苦參、炒棗仁、黃連、郁金各12克,麥冬、茯苓、白術、茯神、合歡皮、夜交藤各15克,甘草6克。服上藥7劑,心悸、胸悶等較前明顯減輕,睡眠亦有改善。此后復診均以上方為基礎隨癥加減,又服40余劑,心悸、胸悶、氣短,失眠等癥狀基本消失,復查心電圖在正常范圍。偶爾還有少許早搏出現(xiàn),但不明顯且很快消失,仍不定期服用中藥。
例3.頻發(fā)室性期前收縮案
鄭某某,女,30歲,因長期服用減肥藥后出現(xiàn)心悸癥狀,既往曾在當?shù)蒯t(yī)院服用心律平等西藥治療,癥狀稍有減輕,一停藥則癥狀如故?,F(xiàn)在表現(xiàn)為心悸,勞累后癥狀加重,平素眠差,夜夢多,大便干,小便尚可。舌質暗紅,舌尖紅甚,苔白,脈沉細結代。查體發(fā)現(xiàn),心臟聽診未聞及雜音;心率:76次/分,每分鐘可聞及早搏>5次;心電圖示:竇性﹢異位心律; HR:78次/分,頻發(fā)室性早搏。
中醫(yī)診斷為:心悸,辨證為氣陰虧虛,淤熱互結證,治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清熱,安神定悸。方以太子參、生百合、芡實、生龍齒各30克,丹參24克,苦參、甘松、茯苓神各15克,北沙參10克,郁金、炒棗仁、遠志、節(jié)菖蒲、回心草各12克,蓮子心3克,甘草6克。服7劑后患者心悸癥狀好轉,早搏較前減少,睡眠、大便都有明顯改善,此后復診隨癥加減再服40余劑,未再訴心悸,早搏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