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健 周運貴
春早稻+秋制種+冬蘑菇一年三熟制高效栽培模式
葉健 周運貴
導讀:荔浦縣是國家雙雜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年制種面積達250 hm2, 生產雙雜種子近千噸,食用菌是荔浦縣農業(yè)主導產業(yè)之一,蘑 菇冬種面積達 500 hm2,產量 2.5 萬 t。 利用雜交水稻制種后的冬閑田和稻草進行冬季蘑茹生產,復種指數(shù)高、效益好,但在種植蘑菇時應注意菇場選擇,搭建菇棚,配方培養(yǎng)料,常規(guī)堆漚,二次發(fā)酵,播種覆土,出菇前、出菇后和春菇的管理等環(huán)節(jié)。
搭建好的菇棚架
荔浦縣是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歷年制種面積在 250 hm2,產種量近千噸。蘑菇是荔浦縣農業(yè)五大主導產業(yè)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500 hm2。 為充分利用本地有利的光溫條件、提高復種指數(shù)、增加農民收入,經過多年摸索,總結了春早稻+秋制種+冬蘑菇一年三熟制高 效 栽 培 模 式 ,2015 年 推 廣 100 hm2,早 稻 產 量 7 500 kg/hm2,產 值2.25 萬元,晚稻雜交水稻制種產量 3 750 kg/hm2,產 值 5.25 萬 元,冬季 蘑 菇 產 量 48 000 kg/hm2, 產 值 28.8 萬 元 , 總 產 值 36.3 萬 元/hm2,純收入 27.61 萬元/hm2。
早稻 3 月上旬播種,4 月中下旬移植,6 月底收割; 雜交水稻制種 6 月上旬播種,7 月上旬移栽,8 月底抽穗揚花,9 月 20 日前后收割;選擇適宜的制種田搭棚,利用雜交水稻制種的稻草作培養(yǎng)料種植蘑菇,10 月搭棚堆漚料,11 月進料播種,12 月至次年 3 月收菇。
2.1 早稻生產和秋季雜交水稻制種
選擇高產、優(yōu)質當家良種,推廣標準化高產栽培技術。 種子生產要選擇好制種基地、確定適宜組合;定好播差期、確定播種期;親本稀播勻苗、多效唑育壯秧;及時移栽、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平衡營養(yǎng);節(jié)水灌溉、綜防病蟲;巧用激素、科學趕粉;嚴格除雜、確保質量。
2.2 冬季蘑菇生產技術
①品種選擇 品種以雙孢蘑菇 W192 為主,由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培育,該品種適應性強,易管理,栽培原料豐富,技術簡單,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播種后菌絲萌發(fā)早,生長快,出菇均 勻 ,產 量高,每 1 m2產鮮菇 6~8 kg,菇 色 白 嫩 ,肉 質 鮮 美 ,營 養(yǎng) 豐富,適合工廠化栽培和罐頭加工,是我國最大宗的出口創(chuàng)匯食用菌。
②菌種生產 制作優(yōu)質的蘑菇栽培種, 以麥粒培養(yǎng)基最好,栽培種培養(yǎng)基配比:小麥 100 kg、石膏 1 kg、生石灰 1 kg,輔料 20%(配方:牛糞 50%,棉籽殼 44%、硝酸磷肥 2%、生石灰 2%、石膏 2%、磷酸二氫鉀 2‰、硫酸亞鐵 1‰等)。 菌種生產技術流程:麥粒浸泡→撈出控水→再浸泡→蒸麥?!栎o料→裝瓶→封口→滅菌→冷卻→接種→培養(yǎng)。栽培菌種接種時間在 10 月。接種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guī)程:先將待接種的母種、原種料瓶及接種用具放入接種箱內,按每1 m310 mL 福 爾 馬 林 +7 g 高 錳 酸 鉀 密 閉 熏 蒸 消 毒30 min,用 75%酒精 擦 手后 ,在無菌 箱 內 無 菌 條 件下將母種迅速移接到栽培種培養(yǎng)基上。接種后的栽培種放在相對濕度 70%、室溫 22~25℃的培養(yǎng)室內培養(yǎng),經 25~30 天后整瓶長滿菌絲可播種。 優(yōu)質菌種標準:瓶內菌絲體潔白有光澤,分布濃密均勻,茸毛狀菌絲多,索狀菌絲少,拔起棉塞有蘑菇香味。 培養(yǎng)好的雙抱菇菌種,要盡早使用。為防老化,可在5~7℃下保存。
③選擇場地,搭建菇棚 荔浦縣菇農 10中旬堆漚料,10 月下旬搭棚,11 月上旬至 12 月上旬播種為好,在這段時間內,可根據(jù)氣候和前期準備靈活掌握播種時間。 選擇交通方便、環(huán)境衛(wèi)生、近水源的制種田搭建菇棚,占地 面 積 110 m2(20.0 m×5.5 m), 棚 內 搭3 排 3 層床架,栽培面積 200 m2。菇棚豎3排立柱,中間1排9根(高2.50 m、間距 2.66 m),兩邊每排 16 根(高 1.70 m、間距 1.33 m)。3 排橫梁用竹木條和 100 根小竹子作間距 40 cm衍條。床架需 71 根長 1.70 m 的木樁,樁 間 距 1.33 m, 層 間 距 0.60 m,最 下層距地面 0.10 m。 棚面蓋寬 10 m、長26 m 薄膜后用繩子捆牢,菇棚四周薄膜用泥土壓實。
④配方備料 培養(yǎng)料是栽培蘑菇的基礎,配方合理,能保證蘑菇生長對各種營養(yǎng)的需要。培養(yǎng)料的碳氮比是 30∶1,1 個 菇 棚 (200 m2) 需 要 干 稻草 4 000 kg、 干 牛 糞1 200 kg、 菜 籽 麩100 kg、尿素 20 kg、過磷酸鈣 80 kg、石膏 100 kg、石灰 100 kg。
⑤科學堆漚,常規(guī)發(fā)酵 正確堆漚,讓培養(yǎng)料充分轉化成蘑菇可利用的各種營養(yǎng)成分,同時殺滅雜菌。具體做法為: 干稻草提前 3天預濕,一層層鋪在地上,每鋪1層淋1次水,堆 至 1.4 m 高 左 右 , 次 日 再 淋 1 次水 。 第 4 天按底 寬 1.6 m、頂寬 1.4 m、高 1.6 m 建 堆 , 長 度 不 限 。 先 鋪 1 層20 cm 厚的稻草在地面,淋透水,撒 1層牛糞和石灰,再鋪 1層稻草后撒牛糞和石灰,每層稻草的厚度 15 cm,每鋪 1 層均需踩實。 以后按 6、5、4、3 天的時間共翻堆4 次,每次將內外、上下的料對調。第 1 次翻堆時,將過磷酸鈣、麩肥和石膏一層層均勻撒入,淋透水,以堆腳有少量水流出為宜,若培養(yǎng)料偏干,用 1%石灰水調節(jié)。 第 2 次翻堆時,將尿素均勻加入,用阿維蟲清(阿維菌素)藥液噴霧堆表面殺菇螨。
搭建好的菇棚
⑥二次發(fā)酵 二次發(fā)酵是近年來推廣的培養(yǎng)料發(fā)酵新技術,能夠提高蘑菇的產量和質量。 具體方法是:提前搭好菇棚,用一張大薄膜將整個菇棚全部覆蓋密閉,利用太陽光照射,使膜內溫度上升到 60℃以上,連續(xù) 3~5 天消毒殺菌。 將第 3 次堆漚后的料運進菇棚,堆放于床架中上層,層高 40 cm,密閉門窗,利用太陽能升溫,棚內溫度達 60℃時保持 3 天,后將溫度降至 50~55℃保持 5 天,當料內長滿白色放線菌菌絲,氨臭味消失時,表明料已成熟。
⑦播種與覆土 培養(yǎng)料堆漚成熟后,將料面整平、抖松、攤開厚 5~6 cm 于栽培床上,當料溫降至28℃以下時即可播種。 播種時菌種不能用手搓碎,應掰成小塊,以免損傷菌絲,播后把料面輕輕壓平,再蓋上約 3 cm 厚的碎料,每 1 m21 瓶菌種。 播后 5天,棚內以保溫控濕為主,適量通風,以利菌絲萌發(fā),超過 25℃通風降溫。料面布滿菌絲時,加大通風量,促進菌絲生長,防止雜菌孳生。 待菌絲長到料底時可覆土,床土要提前取回曬干,用薄膜覆蓋密封在太陽下消毒殺菌 7天, 拍碎后用 2%石灰水調濕至 含 水 量 20%左右,每 1 m2覆 土 50 kg(厚 4 cm)。覆土后每 1 m2噴多菌靈 1 000 倍液+1%石 灰水,棚內溫度保持在 22℃以下,濕度 90%左右,10 天后床土布滿白色絨毛狀菌絲,進而形成小菇蕾,應加大通風量,少量多次噴水,促使菌絲扭結,長成商品菇。
出菇期
⑧菇前管理 重點是保持棚內適宜溫濕度和新鮮空氣。 棚內溫度達到 15℃時,每 1 m2用 1%石灰水 1 kg 噴 菇床, 溫度大于 20℃時要注 意通 風噴水,噴到泥土發(fā)亮、粘手為宜。 播種后 5 天內,棚內以保濕控溫為主,適量通風,以利菌絲萌發(fā),棚內溫度超過 25℃時,應通風降濕。5 天后菌絲布滿料面并向料內生長時,適當加大通風量,促進菌絲向料內生長,防止雜菌生長。 播種約 10 天,當泥土中出現(xiàn)許多白色絨毛狀菌絲,菇蕾長至黃豆大時,若土粒過干,宜少量多次噴霧化水,至土粒捏得扁為宜。
⑨菇后管理 菇棚要通風保濕,原則是溫高多通氣,溫低少通氣;晴天少通氣,雨天多通氣;菇多多噴水,菇少少噴水;泥濕不噴水,泥硬心噴水;濕度小,菇起魚鱗片發(fā)黃,應少通氣;濕度大,菇面滑手發(fā)黃,要多通氣。 采完一批菇后,菇床要稍干 2天,以養(yǎng)菌絲,延長壽命、提高產量和質量。 采收了3~5 批菇后,氣溫低于 10℃時進入冬菇管理,此時菌絲營養(yǎng)消耗較大,活力下降,出菇減少,菇棚應以保溫為主,少噴水,保持土粒有點硬心,可在培養(yǎng)料中打洞通氣,散發(fā)料中廢氣,以利菌絲積累營養(yǎng),為春菇高產打好基礎。
⑩春菇管理 當春季溫度回升到 12℃以后,出菇由少到多,蘑菇生產進入豐產期,需水量由少到多 ,每 1 m2用 2%石灰水 1 kg 噴 1 次 床面,中 和 有機酸,提高 pH 值,以利菌絲生長,抑制雜菌孳生。 3月,當溫度穩(wěn)定在 15℃以上,床土粒有點硬心時噴水,至泥土捏得扁為宜。 4 月,溫度穩(wěn)定在 20℃以上,要噴重水,噴到泥土發(fā)亮、粘手,并結合大通風,以利最后的出菇,出好菇。當氣溫升到 25℃以上后,不再出菇,生產結束。將菇棚材料拆下浸泡、洗凈、曬干收藏,以備下年用。
[1] 王獻,徐向陽.兩系雜交水 稻 新 兩優(yōu) 6380 優(yōu) 質高產制 種技術[J].雜交水稻,2009(3):26.
[2] 宋梅英.雙孢菇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08(4):67.
葉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荔浦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546600
周運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荔浦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電話:13507832753,E-mail:ZYG616818@sina.com
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