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正英—與水同行譜春秋
錢正英(1923- ),浙江嘉興人,著名水利水電專家。
錢正英1939年入上海大同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1942年參加新四軍。抗戰(zhàn)時曾在淮北解放區(qū)參加淮河修堤工程,后曾任蘇皖邊區(qū)政府水利局工程科科長、蘇北運河南段工程處副處長。1948年錢正英調任山東省解放區(qū)黃河河務局副局長,上任剛1個月,就遇上了黃河凌汛。山東省境內的黃河河段仍在封凍期,但上游的冰此時卻已經融化。于是,河水從上游涌來,所形成的冰壩越抬越高,眼看就要涌上河床危及兩岸了。此時,要讓上游的水流走,只能破開下游堵住河道的冰。錢正英決定在冰上挖窟窿埋炸藥,她的果斷和勇敢化解了危機。第2年立即組織人力加固黃河河堤,成功抵擋了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一次大洪水。
新中國成立后,錢正英曾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兼治淮委員會工程部副部長、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任水利部副部長時,才29歲,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部長。從1952年至1988年的30多年時間里,錢正英曾任華東水利學院(河海大學的前身)院長,水利部、水利電力部副部長、部長,當選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在半個世紀里,她是中國水利建設主要決策人之一,參與了大大小小各類水利工程的建設、主持和研究工作,組織起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這些法律的頒布實施使我國的水利工作逐漸走上了規(guī)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許多水利水電工程,如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劉家峽水電站、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海灤河水系的密云水庫、潘家口水利樞紐等的技術方案決策中,錢正英都起了重要作用。她深入鉆研技術關鍵問題,善于集中專家意見,及時作出判斷和決策,同時敢于采用新技術解決工程中的疑難問題。1959年8月,北京大雨,正在施工的密云水庫土壩還沒有達到防洪高程,她和專家們研究決定,敞開導流洞閘門,并開挖了一條臨時溢洪道,終于使洪水順利通過,保證了大壩的安全。1971年10月,葛洲壩工程在開工后遇到了挫折,被迫停工,需重新修改設計。錢正英作為技術委員會的重要成員,深入調查,抓住主要問題,組織專家攻關,終于解決了航道泥沙淤積、大江截流、軟基處理、大流量耗能等一系列難題,成功修改了方案,使工程得以順利完成。20世紀80年代,錢正英還負責了三峽大壩的論證工作,她組織了全國400余位各領域的專家,進行了歷時3年的深入論證,為三峽工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通過和順利施工奠定了基礎。
錢正英在水利行政領導工作崗位卸任后,從事水利發(fā)展的宏觀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工作,繼續(xù)在中國江河治理和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工作中發(fā)揮作用。她一直關注水利人才的培養(yǎng),常到河海大學指導。1997年,錢正英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香港大學授予她榮譽博士學位。□
201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