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斗—胸藏宏圖治江河
張光斗(1912- ),江蘇常熟人,水利水電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1934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1936年、1937年分別獲得美國加州大學和哈佛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抗戰(zhàn)爆發(fā)后棄學回國。此后一心撲在國家的水利建設事業(yè)上。
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張光斗在四川負責設計桃花溪、仙女硐、鯨魚口等我國首批小型水電站。40年代中期,修建上清淵硐、古田溪等中型水電站。在修建這些水電站的同時,還對三峽、錢塘江、柘(音 zhe)溪、翁江、岷江等八處水電站站址進行勘測工作,收集了大量資料。首次估計出我國蘊藏水能資源為2億5千萬kW。50年代初,張光斗負責設計了黃河下游人民勝利渠、北京密云水庫等工程。
1973年,張光斗參加了葛洲壩工程設計,他提出:修改樞紐布置,加大二江泄洪閘,以減小大江截流水頭;加大左側電站,利于前期多發(fā)電;兩岸設船閘,利于靜水通航,動水沖沙。這一布置為順利截流、安全運行創(chuàng)造了條件。他還提出了在砂頁巖軟弱地基上修建深齒墻混凝土閘壩,為閘壩及護坦下采用抽排減壓設施,二江泄水閘新型結構,電站廠房留上游槽適應巖層地應力釋放變形,船閘結構等方面的諸多創(chuàng)新性建議。
對于三峽工程,張光斗更是傾注了滿腔熱情。1943年張光斗赴美考察時,將美國大壩工程權威薩凡奇請到中國。薩凡奇到三峽考察后,建議國民政府修建三峽大壩。張光斗認為當時國力不足,3次上書反對修建。1948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命令張光斗將有關資料送到臺灣,張光斗巧使“掉包計”,將假的資料裝了18箱送到臺灣,真的資料裝了18箱留在大陸,這樣包括三峽工程在內的大量資料今后就得以派上用場。解放后,張光斗從建設國家的角度考慮,極力支持修建三峽工程,并且從大壩的效益考慮,力陳己見,將大壩設計高度定在185m。作為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副組長,盡管張光斗年歲已高,但依然事必躬親,每年都要奔赴三峽數(shù)次。
張光斗還參與了漁子溪水電站的設計、丹江口工程貫穿性裂縫的加固設計、隔河巖150m高混凝土拱壩修改設計、荊江分洪閘、官廳水庫、大伙房水庫、三門峽工程、五強溪水電站、東風水電站、二灘水電站、小浪底工程、龍灘水電站等水利工程的設計。張光斗對樞紐布置、結構設計等,提出了許多創(chuàng)新意見,解決了很多關鍵技術問題。
張光斗不僅致力于工程設計和研究工作,還傾心于教育教學。從建國起,他一直在清華大學任教。50年代初,他編寫了國內較早的《水工結構》教材,出版了《水工建筑物》專著。晚年他還出版了《水工建筑物》上下冊和《專門水工建筑物》3部專著。張光斗重視教學,經常走上講臺,以身示范,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仍親自給學生講授《水工概論》和《水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老教授對教學工作的敬業(yè)精神和深入淺出的透徹講解,使聽課的學生無不獲益匪淺。
在70年的水利生涯中,張光斗堅持原則,敢講真話,為了國家建設不辭勞苦,愛國之心日月可鑒;在水利水電技術上他深入鉆研、一絲不茍,近年來他多次獲國內國外科技獎項,被人譽為“當代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