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樹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似聽非聽、似答非答、似練非練的情況普遍存在。教師有板有眼地教,學生一本正經(jīng)地記,課堂氣氛沉悶、壓抑,教學效果差,教師累,學生也累。為此,許多人感嘆:語文難教,語文難學。要從根本上改變語文課堂教學的這種沉悶狀況,還語文課以生命的活力。我認為,老師應在“活”字上做文章,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一、情感因素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流動的過程,因而,教師的情感對激活語文課堂教學至關重要。我認識一位個子高、塊頭大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他總是板起一張臉孔,嚴格劃清師生界限,嚴肅課堂紀律。久之,他發(fā)現(xiàn)學生似乎特別怕上他的課,特別怕老師提問,對語文敬而遠之,每次考試的成績也是全年級最差的?!皣缼煶龈咄健痹谒砩喜⒉混`驗,其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情感因素的首要問題就是教師應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朋友,友善地走上講臺,微笑著面對學生。同時,教師不要把課外的不良情緒帶到課堂上來,這容易僵化課堂氣氛。
我們曾聽過一位教師講授《天上的街市》,那位教師就是用真情去感染學生,她那飽含深情的、抑揚頓挫的朗讀把學生帶到了一個美麗的意境中,學生們仿佛看見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天上走。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文章所構筑的意境中,需要教師的真情。語文課本中這樣的文章也很多,如《小桔燈》《背影》《琵琶行》等。
教師付出了真情,就易激活課堂氣氛,學生就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有所得。
二、語言因素
語文首先是語言,然后才是文學。把我們身邊的語言現(xiàn)象信手拈來適時引入課堂教學,既能激活課堂氣氛,又能提高學生辨析使用語言的能力。
大街上,到處是不規(guī)范用字現(xiàn)象:濫用繁體字、異體字、簡化字,將“零售”寫成“另售”,在世界有名的“亨得利”眼鏡上加一橫變成“享得利”眼鏡,故意使用繁體字存心讓人認不出來,等等。學生聽起來饒有興趣,也很快掌握了“正確使用漢字”的基礎知識。又如,小品《紅高粱模特隊》之所以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就在于它嫻熟地運用了說、唱、逗的語言藝術,包袱一個一個地抖,笑料一個一個地出,人們在歡笑之余也就記住了“貓走不走直線完全取決于耗子”,“你穿的是地,你披的是天”等語言。當然,教師應指出“會錯格”在其中起的作用。
2008年是劉少奇同志的一百一十歲誕辰,有段時間各大媒體都出現(xiàn)有“紀念劉少奇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的字樣?!罢Q辰”一詞是名詞,在這里使用究竟正確與否。在復習“辨析與修改病句”時,我就與學生一起探討這句話是否有毛病。經(jīng)過幾番辯論,意見逐漸統(tǒng)一,這里是定語后置,正常語序為“紀念劉少奇一百一十周年誕辰”。這里的“誕辰”一詞使用正確。
尋烏縣城南十公里有號稱“尋烏八景”之一的“文筆秀峰”。作為土生土長的語文老師,據(jù)此聯(lián)系起距離南康市約10公里有一座小有名氣的山,喚為“文峰”,又叫“獨秀峰”,因其“豐下而銳上”,像一支神筆巍然半天,因而得名。山上清泉涓涓,四時不絕;山下龍湫潭有巨石橫臥,上鐫“龍湫”二字。據(jù)稱乃蘇軾所為。蘇軾路過南康訪田辟(字師孟,與蘇軾交好)不遇,見其處幽絕風景,欠然賦詩,“獨秀江南知有意,要三二別四方壺”,并留下了“龍湫”二字的文學典故。把這些引入課堂既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愛家鄉(xiāng)教育),又能激活課堂氣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本地的歷史淵源要有所了解。
三、學生因素
低年級語文課堂上的講故事,成語接龍,背唐詩宋詞是一種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好方法。我校一位8年級的語文教師利用課前5分鐘進行“成語接龍”已兩年了,談起這個話題,她深有感觸:“課前訓練對積累知識,鍛煉能力很有好處?!?/p>
在高年級學生中則宜采用演講、辯論等形式,演講要盡量讓所有的學生參與,要精心組織,精選話題,就學生關心的問題展開討論,演講的時間以5分鐘為宜。上學期,我曾以上“重點中學是否是唯一的出路”,“新時代還要不要雷鋒”為話題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演講訓練,大多數(shù)學生準備充分,觀點明確,有理有據(jù)。經(jīng)過這次演講,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表演能力,課堂氣氛激活了,教學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現(xiàn)在的中學生知識面較廣,思想逐漸成熟,對事物有自己的分析與判斷,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搞“一言堂”,要允許在課堂上進行適當?shù)霓q論,要允許學生質疑,提出不同的看法,說出不同的理解。我講過這樣一個題目“我們去參觀生產(chǎn)基地,走在半路上,忽然下起雨來,路滑得很,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跌了個四腳朝天?!睂τ谒ち艘货樱敝髡Z導致語意不明,學生很快認同了。然而對用四腳朝天一詞,其感情色彩當否,學生就意見不一致了。此時,教師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并指出自己偏向哪一種意見。適當?shù)恼n堂辯論是激活課堂氣氛的有效辦法。
作者單位:江西省尋烏縣第三中學(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