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走進新課程改革的十幾年來,各種模式的高效課堂應運而生。從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模式、東廬中學的教學合一“講學稿”,到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和山東平邑一中的“學案導學”。雖然名稱各異,教學程序也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強調回歸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都強調在單位時間內學生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最后,再以成果展示、檢測反饋的形式評價學習效果。
如此進行的語文“高效課堂”改革,一定是高效嗎?
我一向認為,語文教育是個文化過程,因為語文教育不僅是語言訓練的過程,不只是訓練運用語文技能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傳遞的過程。所以,語文高效課堂絕不是將文本內容知識化、條理化以加強學生記憶能力的課堂,也絕不是將文本內容一律轉換成試題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應試能力的課堂,也不是學生完全替代老師成為主角,以訓練自我學習能力的課堂。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是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這樣的認識是我們建立合理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條件。
首先,“合理”的高效語文課堂必須明確:語文教育是一項十分精細的精神活動,同時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和技能一刻也離不開精神活動,語文教育的全部活動都是在精神的支配下進行的,也都是精神活動的結果。精神活動與思維和情感密切相關,與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密切相關。由于語文教育和人的精神世界緊密關聯(lián),所以,語文課堂必定是師生間精神的交流和碰撞,高效語文課堂必定是帶有濃重的個人色彩的課堂?,F(xiàn)實中,高效課堂推行的學案教育,要求統(tǒng)一所有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思想,甚至是教學手段。學案設置要求統(tǒng)一所有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范圍,甚至是思考方式……這樣的形式更像是提線木偶劇的演出形式。然而,語文教育不是表演藝術,課堂不是舞臺!所以,課堂上學巴金的《小狗包弟》時,我們應謹言慎行,允許教師看到人性泯滅的悲劇,也允許學生看到動物比人更真誠真實的本性;課堂上讀班固的《蘇武傳》時,我們應該允許學生感受蘇武忍辱負重、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也允許學生認為蘇武有只為名節(jié)、不顧家人的觀點存在。師生都是獨立存在的自我,師生都是獨立自主的文化主體。合理的高效語文課堂不能強制統(tǒng)一所有認識,合理的高效語文課堂不應只有千篇一律的一種形式,學案設置不能只是統(tǒng)一要求,學案設計不能只是落實目標。合理的高效語文課堂允許師生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教師不是不能講,而是要以更具個人色彩的形式來安排課堂教學;學生不是不能說,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表達自己的理解;學校不是某種特定商品的“加工廠”,教書育人的目的是最終我們都憑借個人的色彩而成為自我。
其次,“合理”的高效語文課堂必須在課程設計中始終堅持文化意蘊的滲透。新課程改革后的語文教育已然有了體現(xiàn)語文文化特征的重大改變,強調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三個維度的語文素養(yǎng)(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確立課程結構是四學段五領域(必修和選修);強調課程內容改變“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多地學習與生活、科技相聯(lián)系的“活”的知識;強調課程評價由甄別選拔到改進教學、促進發(fā)展;改變教學方式由師傳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實踐對話教學……更直觀的改變就是課本內容中增加了體現(xiàn)語文文化素養(yǎng)的內容,例如漢字、成語、對聯(lián)、書法、修辭等專題; 也增加了體現(xiàn)民族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內容,例如《先秦諸子散文》《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等選修課;也增加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現(xiàn)代文化內容,比如,“影視文學”等專題……變化顯而易見,唯一不足是多元文化內容的缺失,課程中多元的文化,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分辨力,避免學生對流行文化的盲目追從。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碰撞刺激對人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創(chuàng)造是人主體性的最高表現(xiàn),而不是重復性的理解和感悟,不僅僅是語文,任何學科都應以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力為己任,人的最終實現(xiàn)就體現(xiàn)為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所以,尊重并保護學生的求知興趣,鼓勵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合理的高效語文課堂的最終任務。
在課堂教學之外,還應該采用多種課程形式來反映課程內容,以促使語文教學的天地更為寬廣,以促使語文課堂更合理、更高效。因為“語文素養(yǎng)”本來就是一個抽象不可感的概念,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滋養(yǎng)和“如沐春風”的精神陶冶才能破土而出,茁壯成長。主題班會,興趣小組,社團組織,選修課程等都可以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文化浸潤,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產生影響,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所以,語文教育并不是只靠課堂教學來完成的。我們曾經嘗試開設的“閱讀課”就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之外的課程形式嘗試。雖然兩個星期才能去圖書室上一次興趣課,但是學生卻出人意料地熱衷于此,高漲的興趣、穩(wěn)定的出勤率、肅靜安謐的氛圍……讓老師們倍感驚訝!我們的課本是多么的單調乏味,我們的課堂是多么的禁錮束縛,我們的作文是多么的不近人情、不接地氣?學生覺得“閱讀課” 不被干涉,不被計劃,有那么多的自由自在,發(fā)現(xiàn)原來沉浸在文化的氛圍中,自由呼吸才是最幸福的事。未來的“閱讀課”如何才能與高效的語文課堂合理聯(lián)系?怎樣做到課內與課外互相補充,互相感染,互相改變?也許我們可以:(1)將8000冊書籍按內容分類,比如,小說詩歌類、傳記類、文學評論類等,以方便學生對應找到自己喜歡的類別。(2)將學生按小組區(qū)分,以方便學生課下討論探究,完成閱讀后相關問題的思考并形成成熟的鑒賞認識,最終促成個人的文化成長。(3)安排和書籍內容有關的論題,供各小組選擇,一學期完成一個論題的研究探討,形成文字或報告,利用一兩節(jié)課完成課堂展示,論題應和文化有關,比如,“中國小說中的愛情悲劇有何共性”“希臘神話與中國神話有何不同”“中國小說中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體現(xiàn)”等等,設題一定要具體,且有關文化認識和文化價值,這樣,才能確保語文課堂高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