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艷燕
對幼兒園來說,園里的家長們來自各行各業(yè),可謂人才濟濟,是一份豐厚而寶貴的教育資源。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對家長資源的有效利用卻是困難重重。有的家長想?yún)⑴c卻不知道可以做什么,顯得無所適從;有的家長嫌麻煩,認為教育就是老師應該做的事;還有的家長認為這些事情是小兒科,應付一下就完了……面對形形色色、素質不一的家長,在親子教學活動中我們該如何運用《指南》理念,與家長進行有效互動,使他們重視并積極參與親子教育活動呢?
親子教學活動包羅萬象,涉及各個領域,需要多種教育資源。我們按照背景、特長、工作便利等方面進行分類,建立家長資源庫。當幼兒園開展活動的時候,我們就在家長資源庫中進行檢索,請相關的家長協(xié)助我們開展活動,這不但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便利,也使我們的活動質量得到了提升。
孩子是教師與家長之間共同的寶貝,是孩子讓我們走在一起。我們要關愛每個孩子,了解孩子的個性及發(fā)展,以表揚、肯定的方式及時向家長反映孩子的表現(xiàn),用心傾聽家長對孩子情況的講述。只有給孩子更多的了解和關愛,家長才會理解、信任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教育才能達成一致,才會在無形當中配合、支持我們的親子教學工作。
在親子活動中,教師面對的是兩個教育對象,如果只針對一個對象制定活動目標,必然導致對另一個對象的忽略。因此,在設計親子活動時,不應該只考慮針對孩子的目標,還應考慮針對家長的學習目標,使家長不僅成為活動中的參與者,還成為學習者。針對家長的目標應明確兩個內容:第一,本次活動需要讓家長知道什么,比如本活動的教育價值是什么,側重哪方面的育兒常識等;第二,本次活動需讓家長學會什么,比如某種簡易玩具的制作、與兒童互動的某種技巧等。
一直以來,家長們都認為老師是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操作者,他們只是旁觀者。如何體現(xiàn)家園協(xié)商,讓家長變被動為主動,更好地促進這種“三方互動”關系?我將每一次活動最后環(huán)節(jié)的組織權交給了家長,由家長來組織親子游戲,分享自己的游戲經(jīng)驗。
在開設親子活動前召開家長會,向家長發(fā)放關于親子活動的通知,解釋活動中需要注意的要點,進行親子活動宣傳,讓家長們了解親子教育的重要性。在每次活動中,我們也會及時去提醒家長明確自己的角色,指導家長正確引導孩子的活動。
家長同幼兒一樣,要培養(yǎng)其行為的積極性,教師要隨時發(fā)現(xiàn)家長的積極表現(xiàn),每當家長積極地參加到活動中時,教師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現(xiàn)象: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離開了活動區(qū)域,家長先是叫幾次,見沒有效果,干脆就隨他去。他們不認為是自己的行為不當,而是把責任推到了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這樣的家長就是責任感意識較薄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在縱容孩子,這并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的工作沒有到位,沒有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來。
活動后,通過與家長聊天了解家長對活動的建議與意見、對這次活動的評價以及孩子的表現(xiàn)和發(fā)展狀況等。通過向家長提出一些問題來了解家長及孩子們的需要。例如,本階段您的孩子喜歡什么活動?您覺得自己的指導有哪些進步?孩子有哪些進步?通過活動后的交流,讓家長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了解家長與孩子的需求,在以后的活動中再進行新的調整。
親子教學活動是教師、家長與幼兒面對面交流的一種最佳方式。教師引導家長將《指南》與親子教育結合起來,在親子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與家長、幼兒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通過不同的形式不斷探索親子教學活動中與家長的有效互動的關系。家長可以根據(jù)《指南》指標對孩子的發(fā)展有個基本的評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京河路幼兒園)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