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太倉市城廂鎮(zhèn)第四小學 王 芳
學生出錯,課堂同樣出彩
——由“分數(shù)的認識”教學案例引發(fā)的思考
江蘇太倉市城廂鎮(zhèn)第四小學 王 芳
課堂上學生出錯是真實思維的反映,教師采用不同的態(tài)度對待,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等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教師要以寬容的情懷去對待,可以在順應錯誤中找出錯的原因;在糾正錯誤時通透本質;利用錯誤還能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
課堂教學 糾錯 錯誤資源
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在智力發(fā)展與學習方法上存在著差異,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種種錯誤。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采用不同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等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下面以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分數(shù)的認識”中的兩個案例進行比較剖析,談談如何有效利用錯誤資源進行課堂教學。
[案例一]
在初步認識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后,為了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教師為每個學生準備了相同的長方形紙,讓他們利用長方形紙折一折并涂出它的幾分之一。
操作后,學生分別交流各自折出這張長方形紙的幾分之一。教師先選擇了表示的長方形紙貼于黑板上,讓學生比較哪個分數(shù)大。
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請學生說出比較的結果。
(教師沒有問這位學生是怎樣比的,又請另一位學生回答)
師:還有其他的比較方法嗎?
在學生自由發(fā)言后,教師指出其中的規(guī)律:分的份數(shù)越多,每份就越小,這個分數(shù)也越小。(教師也沒有指出是“相同的長方形”這一前提)
……
[案例二]
大部分學生表現(xiàn)得十分從容,很快完成折疊、涂色的要求之后自信地將紙片高高舉起,展示自己的作品,大部分的同學都通過攔腰對折或對角線對折完成了任務。教師選擇了不同折法表示的正方形紙的,準備歸納比較學生成果時,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偷偷將正方形紙藏到了桌肚里。
學生在看了黑板上的正確答案后,膽怯地回答:“老師,我折錯了,只要對折一次就夠了,但是我折了兩次?!?/p>
老師微笑著請這位學生坐下,并且說:“這位同學已經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錯誤,大家對他這樣折有什么想法嗎?”
有幾位學生迅速地舉手,第一位學生說:“他沒有聽清楚老師的要求,所以才會出現(xiàn)錯誤?!?/p>
第二位學生說:“他應該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而不是4份?!?/p>
“這位同學說得很好,正方形紙被平均分成了4份,那么大家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他改正錯誤呢?”老師用鼓勵的眼神看著在座的學生。
學生對比正確和錯誤的折法,思索著改進的方法。
不一會兒,一個學生高興地說:“老師,我知道怎么改了。他剛才只涂了四份中的一份,如果再涂一份,加起來一共就涂了這張紙的一半,也能表示這個正方形的了。”
出錯的學生在同學們的幫助下,很自信地舉手:“老師,我會改了?!?/p>
教師帶頭鼓掌:“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你們不僅能寬容同學在學習上的錯誤,更能主動幫助同學一起分析原因。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我們是如何得出這個正方形紙的的呢?”
學生的思維在不經意中被激活,觸及分數(shù)本質的問題自然提出。對比不同的折法,明白了抽象的,只要把正方形紙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出錯時,教師沒有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而是給予寬容與信心;當學生出現(xiàn)錯誤而感到尷尬時,教師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寬容,并理性地傾聽真實的“理由”;當學生積極幫助同伴分析錯誤原因時,教師用眼神鼓勵著,這樣做既增強了出錯學生的自信心,也為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營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圍;當學生自信滿滿地改正自己的差錯時,教師帶頭為所有的學生鼓掌,適時適宜的點撥把這一錯誤資源作為學生學習的一個探究點;這樣做是對出錯學生的一種呵護,也是對所有學生的一種激勵。
比較上述兩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出錯是他們真實思維的反映,教師要以寬容的情懷去對待。那么如何正確處理學生的出錯呢?
課上當學生出錯時,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去順應他們的認知,分析其出錯的原因,使學生在大腦中將正確與錯誤的思想或方法形成認識沖突,再組織他們進行分析、判斷,在經歷探究和辨析的過程中主動獲取內心認同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能被真正消化吸收。案例一中的教師沒有耐心分析學生錯誤的原因,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學生的錯誤觀點或認知,使有類似錯誤的學生受自己思維定式的影響,對這部分的知識一知半解。幾分之一的分數(shù)大小的比較是在剛認識分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類似案例一中不明白為什么要“用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來折出不同的幾分之一,再比較這些分數(shù)的大小”的學生其實不少,所以出錯的可能性會大一些。這時,如果教師能啟發(fā)學生思考:在比物體的大小、長度、輕重時,必須滿足什么條件才能進行比較,學生們“在統(tǒng)一單位的情況下”才能比較數(shù)量的大小的已有認知經驗就會被激活,學生也就明白了比較分數(shù)大小的基礎。
課堂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的錯誤可能會隱藏著新資源的不斷生成。案例二中的教師就及時地利用了課堂中的錯誤資源,展示這位學生的錯誤,鼓勵他自己糾正錯誤,使他真正理解了的意義。表面上這個環(huán)節(jié)好像浪費了學生不少的上課時間,但仔細分析學生得出的“和也表示這張紙的一半”,其中隱藏著與相等的分數(shù)的規(guī)律——只要表示的部分是整個圖形的一半,對概念本質的理解是教師無法灌輸?shù)?,只有在學生的自主探究中才能領會。
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表現(xiàn)常會出其不意,這是教師備課時很難預料的,所以我們并不能事先預設好“出彩”的數(shù)學課堂。在這種情況下,當學生出現(xiàn)新的錯誤時,教師憑借良好的教學經驗,適時利用學生的“錯誤”,將錯誤資源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新的增長點,甚至新的探究方法、方向。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也是他們自主建構中思維真實的反映。教師如能合理利用好這些錯誤,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在理解知識本質的基礎上自主完善認知結構。案例一中學生發(fā)現(xiàn)“比大”背后的原因,折射出他是真正地理解了分數(shù)的含義。一張小長方形紙的,一張大長方形紙的,單位“1”不同,在比較的過程中,由于標準不同,所以是無法比較的。如果在課堂上,教師能利用這個學生的“錯誤”,在直觀展示小長方形的和大長方形的,引導學生去對比與辨析,明確了比較分數(shù)的大小也要統(tǒng)一單位,完善了已有的“數(shù)的大小比較”認知結構;在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對“一個物體的幾分之一”的含義的理解,對后續(xù)進一步學習“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和“分數(shù)意義”的有著積極的鋪墊作用。
錯誤是與學習相伴的必然產物,教師要以生為本,尊重、理解、寬容出錯的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錯誤背后隱藏的價值,引導學生從錯誤中認知本質,在糾錯中建構模型。合理利用學生的錯誤資源,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探索中,思維和情感等得到發(fā)展,這樣的課堂才是靈動和出彩的,教學才是最美的。
[1]鄭紅良.巧妙利用學生錯誤有效教學跟進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設計,2016(07).
[2]林修英.巧用錯誤資源激活數(shù)學課堂[J].小學教學設計,2016(08).
[3]袁園.讓“錯誤資源”成為互動課堂中亮麗的風景線[J].小學教學參考,2016(08).
[4]華應龍.從“融錯”到“化錯”[J].小學教學設計,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