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昆山市新鎮(zhèn)中心小學校 錢雪娟
淺談“生活化”在小學語文中的運用
江蘇昆山市新鎮(zhèn)中心小學校 錢雪娟
我國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影響深遠的思想理論。本文立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思想,聯(lián)系語文教學,從“巧設(shè)生活情景”“捕捉生活素材”“調(diào)動生活情感”三方面進行論述。
陶行知 生活教育 語文教學
以“生活即教育”為核心的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它強調(diào)要把生活和教育結(jié)合起來,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親近、簡單,讓學生把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語文知識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切實體會身邊有語文,用課堂上學到的語文知識能準確、快捷地解決生活的問題。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好的教育也離不開生活,語文教學也應該積極地從生活中汲取素材來進行教學。
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都明白,想讓學生有效地獲得知識、習得方法,那么就要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的四十分鐘上。而學生受年齡、性格等多方面的影響,注意力不能維持很久,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緊跟教師的教學就值得我們思考了。通過不斷地觀察與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利用生活情境,對提高課堂的效率是很重要的,有趣的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熱情。
例如,教學《云雀的心愿》這篇課文時,在課前我就要求學生觀察現(xiàn)在學校附近的小河的情況,然后通過資料調(diào)查、人物采訪等方式了解過去小河的情況。在課堂伊始,我讓學生交流調(diào)查結(jié)果,學生們對比以前和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指出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樣的課堂交流,對于高年段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而言,其實心中已然有了一點觸動,是因為環(huán)境遭到了破壞。接著,我就導入課文:“今天我們追隨小云雀的足跡,去看看它到過了哪些地方,又有哪些變化?!边@樣的課堂談話,為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作了一個情感的鋪墊。
語文教學不是孤立的、空洞的,而是基于生活的理解,生活是文章的源泉,語文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教材的學習,領(lǐng)略情感的表達,體會真、善、美。
語文的學習并不是一味地去讀、去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直白地講解教材很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我們需要利用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來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多形式。
怎樣能最大限度地開發(fā)教材的趣味性,就需要教師積極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性,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教學中快樂學習。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語文課文的體驗也是如此。如對蘇教版四年級小學語文下冊課文《蘋果里的五角星》的教學。課前,我已經(jīng)要求學生自己帶一個蘋果,在教學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的第三、四兩個自然段,理解“循規(guī)蹈矩”的切法——從頂部切到底部;“另一種方法”——攔腰切。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試一試,同桌兩人,一個按照常規(guī)的切法切,另一個按照新方法切。通過這樣的動手操作,不僅讓學生了解什么叫攔腰切,更是讓學生親自動手,有了直接的體驗。
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懂得了一些常識性的知識,理解了一切需要解釋的詞語,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
俗話說得好:“百聞不如一見。”說得再多,不如親眼看一看。在語文課堂上運用實物演示,就能很好地解決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課文《廣玉蘭》,要想學生走進這篇課文的文字,那么,首先就得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廣玉蘭。因此,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就把廣玉蘭帶進了教室,實物一出示,學生馬上就說:“老師,我見過廣玉蘭,我們小區(qū)里就有好多啊,原來這就是廣玉蘭??!”小小的實物展示,把課堂氛圍調(diào)動了起來,學生更有興趣去學了。尤其在教學《廣玉蘭》第二自然段廣玉蘭花的顏色和質(zhì)地時,讓學生結(jié)合著實物看一看,摸一摸,學生的印象就更為深刻了。
除了這類狀物類的文章,我們可以把通過圖片、實物等讓學生調(diào)動起生活素材,對于像《盧溝橋事變》《大江保衛(wèi)戰(zhàn)》《虎門銷煙》這樣的課文,要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其中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影片,這樣更具有畫面感和震撼力。
烏申斯基曾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學生學習課文不僅是要學習文字,更是要去體會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文字環(huán)境,我們可以利用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字,理解文字背后的內(nèi)容。
扮演角色通常有以下做法:(1)人物替代,進入角色。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朗讀的對象,“如果你是×××,你會怎樣來說這段話?”(2)同學配合,分角色朗讀。這也是我們在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朗讀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被朗讀者的情感所帶動,更好地進入文本。(3)放手學生,直接表演。在小學高年段的課文中,編者有意識地安排了一些戲劇,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公儀休拒收禮物》,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先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然后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放手學生,讓學生去演。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學生在演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細節(jié)的刻畫,這都是學生自己的理解,學生在表演中體會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質(zhì)。(4)創(chuàng)意解讀,改編課本劇。這樣的方法很適合對小說題材的課文進行改變,如蘇教版第十冊第九課《半截蠟燭》,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把課本文字轉(zhuǎn)變?yōu)樯鷦拥漠嬅骘@現(xiàn)在學生面前,同樣不失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
音樂是一種具有無窮魅力的藝術(shù)。在語文課文中,不同的課文,根據(jù)需要加入不同類型的音樂,對學生的心理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二泉映月》時,在解讀完第五自然段后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曲,隨著音樂的起伏跌宕,更能讓學生理解課文文字所表述的情感變化,更好地走進阿炳的內(nèi)心。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課文《讓我們蕩起雙槳》、蘇教版六年級下冊《長江之歌》,這兩篇課文就是讓歌詞成為詩歌,讓學生學習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動人的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表達,語文課讓是學生去通過不同題材的文章,體會到不同的情感,如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草原》,在感受這篇文章所描繪的草原美景時,我緊扣住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這些描寫草原美景的詞語,讓學生聯(lián)系以前社會實踐時去過的大山坡大草地,感受草原的美。
再如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中《愛如茉莉》一文,學生感受到真愛就像茉莉一樣平淡無奇,真愛就是生活中的種種小事,我讓他們用自己的事例去理解什么是“真愛”,學生們用心回想,不禁感慨:原來,愛就是這樣,不是豪言壯語,而是點點滴滴的小事。
語文教學從來不是單純的認識文字、讀懂文章,更是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生活無處不語文,把語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語文教學生活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倡導的那樣,把生活融入教育,把學生的生活體驗滲入語文課堂,讓“生活之水”流進小學語文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