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耶 周文祥
1湖北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武漢 430061 2武漢市第一醫(yī)院腎內(nèi)科,武漢 430022
過敏性紫癜性腎炎(HSPN)是過敏性紫癜累及腎臟,引起腎臟損害的一種常見的繼發(fā)性腎小球疾病。文獻[1]報道本病的腎臟受累率為20%~80%。本病腎臟受累的臨床及病理表現(xiàn)、治療反應和預后都具有多樣性,應引起高度重視。目前,單純的西醫(yī)治療效果不甚滿意,筆者以涼血五根湯加味結合西醫(yī)治療HSPN患者30例,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5年9月—2017年1月收治的經(jīng)臨床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為HSPN的患者5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29.11±15.37)歲,病程6 d~4年,平均病程(8.43±18.11)個月;其中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5例,血尿合并蛋白尿6例,腎炎綜合征9例,腎病綜合征10例。對照組28例,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28.52±14.76)歲,病程7 d~5年,平均病程(9.04±19.25)個月;其中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4例,血尿合并蛋白尿6例,腎炎綜合征8例,腎病綜合征10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參照《過敏性腎炎的診斷與治療(草案)》[2]中相關細則,排除原發(fā)性IgA腎病、急性腎小球腎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病毒性肝炎等疾?。蛔竽I靜脈壓迫綜合征引起的血尿、蛋白尿。
中醫(yī)辨證分型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急慢性腎炎的分型,分為3型:風熱夾瘀型、陰虛內(nèi)熱型、脾腎氣虛型。
1.3.1 對照組 入院后去除致病因素,停止接觸可疑致敏食物及藥物等,適當予以抗過敏藥,氯雷他定5.0 mg,每日1次。常規(guī)予以ACEI、ARB、抗凝及其他對癥處理,伴有感染者予以抗感染治療,對于臨床表現(xiàn)輕微,鏡下血尿、尿蛋白定量<2.0 g/24 h者僅予以對癥支持治療,表現(xiàn)為腎病綜合征或尿蛋白定量>2.0 g/24 h或肉眼血尿明顯者予以強的松0.5~1.0 mg/(kg·d),口服,6~8周后開始減量,每周遞減原量的10%。激素療效不明顯者,可加用CTX或雷公藤制劑治療。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藥辨證施治,予以涼血五根湯加味,方藥組成為白茅根30 g,茜草根10 g,紫草根10 g,瓜蔞根15 g,板藍根10 g,槐花15 g,地榆10 g,丹皮10 g,小薊10 g,仙鶴草15 g。風熱夾瘀型,加銀花10 g,連翹12 g,以疏散風熱、涼血化瘀;陰虛內(nèi)熱型,加女貞子12 g,旱蓮草12 g,生地12 g,以滋陰清熱、活血涼血;脾腎氣虛型,加黨參12 g,黃芪30 g,當歸10 g,白芍12 g,以補益脾腎兼固攝。上藥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早晚溫服。2組均治療2個月后比較臨床療效。
比較2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的變化[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尿微量清蛋白(mAlb)、尿紅細胞(U-RBC)、血漿清蛋白(Alb)、血尿素氮(BUN)];水腫、血壓、皮膚紫癜的改善情況。觀察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如繼發(fā)感染、精神癥狀(失眠、多夢、煩躁)、痤瘡、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等。
參照文獻[4]擬定療效判定標準,完全緩解: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尿常規(guī)檢查陰性;基本緩解: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尿蛋白定量及U-RBC計數(shù)較起病時減少50%以上;有效:癥狀與體征明顯好轉,尿蛋白定量及U-RBC計數(shù)較起病時減少25%以上;無效或惡化:尿蛋白定量及U-RBC計數(shù)無明顯變化??傆行?[(完全緩解+基本緩解+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7.9%,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2組實驗室各項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實驗室各項指標均顯著下降(P<0.05),且觀察組各項指標較對照組改善更顯著(P<0.05)。見表2。
治療中,觀察組出現(xiàn)不良反應5例,占16.67%,對照組出現(xiàn)不良反應12例,占42.86%,給予對癥治療后,均有所緩解。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的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HSPN是過敏性紫癜常見的并發(fā)癥,是一種系統(tǒng)性小血管炎性疾病,其病理特點是以腎小球系膜增生,上皮細胞新月體及系膜區(qū)IgA沉積為主。本病常以典型的紫癜皮損為首發(fā)癥狀,腎臟受累多發(fā)生在皮損出現(xiàn)的1個月內(nèi)[5]。有文獻[6]報道腎臟受累程度是影響HSPN預后的重要因素。目前,西醫(yī)治療本病多給予抗過敏、抗凝、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糖皮質(zhì)激素或免疫抑制劑,使全身彌漫性小血管炎癥減輕,調(diào)節(jié)細胞免疫功能,阻斷本病發(fā)病機制的多個環(huán)節(jié)。雖臨床療效較好,但不良反應明顯。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辨證施治,可明顯提高HSPN的治療效果,減輕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不良反應。
紫癜性腎炎屬于中醫(yī)“血尿”、“尿濁”、“肌衄”、“水腫”等范疇,多因素體血熱內(nèi)蘊,感受風、熱、濕、毒之邪,擾動血絡,壅盛聚毒,迫血妄行,以致血溢脈絡,外溢肌膚則皮膚紫癜,熱毒灼傷腎絡,腎失封藏則表現(xiàn)為血尿、蛋白尿。因此,熱毒之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血瘀是主要的病理因素,為本病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血脈瘀滯,阻礙三焦水道的正常運行,致使精微不能循行常道而外泄,以致形成蛋白尿;血阻腎絡,血不循經(jīng)而致血尿,故以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止血為HSPN主要治則。本研究應用涼血五根湯加味治療本證取得較好效果。涼血五根湯為著名的老中醫(yī)趙炳南先生的經(jīng)驗方,方中白茅根、板藍根、瓜萎根、槐花、地榆清熱解毒而涼血;紫草根、茜草根、丹皮涼血活血;小薊涼血止血,治療尿血;仙鶴草補虛扶正,諸藥合用,直達病機,共奏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止血之功。其中白茅根可清熱利尿,清下焦?jié)駸?,改善HSPN患者的水腫、減少蛋白尿;地榆酸苦微寒,性沉寒入下焦,對于血熱證,既能清降,又能固澀,但是清而不泄,澀而不滯,為涼血止血之要藥;紫草根涼血活血,涼血而不滯,活血而不散,補中益氣,對于紫癜類病虛證實證均能使用?,F(xiàn)代研究[7-8]表明早期應用涼血化瘀中藥可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紊亂,阻斷變態(tài)反應,改善直接或間接造成的組織成分破壞,從而恢復免疫功能平衡,同時還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調(diào)節(jié)腎單位血液動力學狀態(tài),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和減輕炎性損害,防止腎臟纖維組織增生,促進增生部軟化和吸收。運用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止血法能加速局部組織缺血、出血、水腫及炎癥浸潤等病理性改變的恢復[9],改善腎臟遠期預后,極大提高治療效果。筆者通過臨床觀察,在西醫(yī)治療的同時應用涼血五根湯加味辨證施治,顯著提高HSPN臨床療效,減輕激素的不良反應,但在遠期療效和預防復發(fā)等方面仍需進一步觀察和探討。
[1] 王海燕.腎臟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379.
[2] 王新良,戎贊華.過敏性腎炎的診斷與治療(草案)[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7):1381-1384.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4] 葉任高,陳裕盛,方敬愛.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及療效標準專題討論紀要[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3,4(6):355-357.
[5] 厲洪江,張迎輝,劉翠華,等.血漿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與過敏性紫癜患兒早期腎損傷的相關性[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8,25(2):173-175.
[6] 何金華,李志輝,段翠蓉,等.紫癜性腎炎患兒蛋白尿、免疫病理和體液免疫的關系[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5):362-363.
[7] 凌錫森,王行寬,陳大舜.中西醫(yī)結合內(nèi)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1:576.
[8] 鄭祖德,葉寧.清熱活血對過敏紫城腎炎免疫功能影響[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7,13(4):211-212.
[9] 張冬梅,焦丹紅.涼血五根湯結合西醫(yī)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50例[J].陜西中醫(yī),2010,31(7):82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