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萍
英國詩人布萊克在其長詩《天真的預言》中寫道:“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即“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傳統(tǒng)的佛學中也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思想。這兩句話的意思都是說每一生命個體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同樣,教師身邊每位學生也都是一個個絢麗多彩,值得尊重的世界。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即主張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世界,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有效的課堂教學首先要考慮的也應是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生,只有當他們的知識、能力和情感發(fā)展需求得到滿足,師生互動才會和諧融洽,教學預設才能行之有效,課堂才會精彩紛呈。但教學實踐過程往往不夠完美,有時還會“節(jié)外生枝”。
一、意外的教學事故
五年前,我接受了一份對外開課任務,代表我校參加吳江區(qū)范圍的展示交流。我的教學設計幾易其稿,足足準備了三個星期。為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正式開課前兩天,組里安排我“借班上課”,把各個教學步驟“演練”一遍。三位英語教師全程聽課,以期課后有針對性地幫助我“磨課”,包括班級原任課老師王老師。
可能是由于初一學生較少經歷這種陌生教師上課、一排教師聽課的陣勢,比較緊張,提出問題、討論問題不夠積極,回答問題也謹小慎微,害怕出錯。也可能我的教學預設與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水平不相符,課堂前半段時間氣氛比較沉悶。在師生互動明顯不能達到我費盡心思期望實現(xiàn)的教學效果時,焦慮情緒逐漸滋長。就在下課前5分鐘,聆聽、指導小組討論,走至聽課教師處,我竟然鬼使神差般地向王老師抱怨了一句:“這個班的學生怎么反應這么差?”當然聲音很輕,說完也馬上意識到太隨意了。隨即轉身調整好狀態(tài),繼續(xù)完成了剩余的教學內容。
隨著下課鈴聲的響起,我這堂課也算掐準時間差強人意地完成了。就在聽課教師已經離開教室,教室里只有學生三三兩兩起身移動凳子的聲音和輕聲交談聲的時候,正在低頭整理物品的我突然聽得一聲“老師?!蔽姨痤^,原來是坐在教室最后面的一位男生,“有什么問題嗎?”“您怎么能說我們上課反應很差呢?是指我們比較笨嗎?很打擊我們自信心的?!苯淌依锪ⅠR鴉雀無聲,四十幾雙眼睛齊刷刷地望著我,我頓時雙頰發(fā)燙,“真是太不應該了,沖動大意導致不良后果了?!碑敃r滿腦子的懊悔,“怎么辦?當然糾正錯誤!”迅速下定決心,提高音量:“打擊了同學們的自信心,很抱歉。老師只是希望同學們在課上能夠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因為只有大家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交流才能順暢,教學才能相長。同時也感謝這位同學,表達了對我的課堂的想法,說明我的課堂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想,下次如果還有機會與同學們探討有關問題,暢所欲言,一定能讓大家收獲足夠的自信,提升更高的能力,獲取更多的知識。再次抱歉?!睂W生臉上的微笑說明我真誠的態(tài)度獲得了他們的理解,隨即我又走到剛才講話的學生身邊,繼續(xù)就此事交流了想法,實現(xiàn)了互相理解。
二、溫暖的教育責任
這樁教學事故已過去許久,在課堂上不當?shù)难孕薪浳摇巴鲅蜓a牢”,似乎也未留下嚴重的“后遺癥”,但它一直提醒著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單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書匠”,實際還承擔著溫暖的同時也沉甸甸的教育責任。
1.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存在,理性尊重
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是被裝載知識的容器,也不是被設置程序的機器,而是具有獨立人格的、有思維、會反應的生命體——人。人的價值與尊嚴不容忽視,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只關注教學進度是否完成,基礎知識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而忽略被教育對象——學生的思想成長。課堂應該是師生和諧的“學習共同體”,應少一點教育者的威嚴,多一點慈母般的溫和,應少一點生硬灌輸,多一點情感溝通,應少一點功利目的,多一點價值追求。深刻檢視此次教學事故的發(fā)生,潛意識內視學生為檢驗教學設計的“試驗品”,功利地意圖展示自己的教學水平,眼中聽課教師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學生,均是導致這次教學事故發(fā)生的深層次原因。我未足夠尊重他們作為“人”的個體,引發(fā)了抗議。
理性地尊重學生,不僅是教育行政部門、班主任的職責,更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在課堂中的一言一行無不深刻地影響著學生?!耙痪湓挌Я藢W生的一生”并不是危言聳聽;“一句話成就了學生的一生”,也并非不可能。
2.賞識學生作為“異”的個體,智慧引導
中學階段是學生知識水平、能力水平發(fā)展的黃金階段,也是價值觀人生觀樹立的關鍵時期。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水平及教育環(huán)境的不同,發(fā)展的差異性不可避免,學生也就產生了千差萬別的個性。中學生個性可塑性很強,需要老師用賞識的眼光細心呵護。賞識是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超越一般性的表揚與關心,是內心深處對學生某些個性特征的情感體驗與傾斜。只有發(fā)自內心的溫暖的賞識才能對學生產生持久深刻的影響力。培養(yǎng)出類拔萃的“精英”固然能使教師體會成就感,智慧引導大多數(shù)普通的、個性鮮明的學生,發(fā)展個性,完善人格,充實人生,則更能使教師享受綿長的幸福感。
如果我在這名男同學提出意見后置之不理,或礙于“師道尊嚴”的面子,不分場合加以訓斥,迫使其屈服,輕則引發(fā)其抵觸情緒,重則會影響其個性發(fā)展,強化其逆反、偏執(zhí)、對教師的不信任、對這門學科的厭惡等不良傾向,甚至可能擴展至班內其他同學。賞識其對“權威”的質疑,賞識其勇于表達想法的勇氣,賞識其對自身的尊重,智慧地引導其表達意見的方式方法,化解矛盾,解決危機,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智慧的教學策略
斯賓塞在《教育論》中說:“正確地進行教育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而是一個復雜和困難的任務……要點鉆研,要點機智,要點忍耐,要點自制?!背袚说臏嘏呢熑危蛻摪盐覀兊恼n堂變成閃耀著智慧光芒、每個學生張揚個性的舞臺。
1.熱愛學生,以親和的魅力感染學生
熱愛學生,是教師高尚的品德情操,是教師良好素質的體現(xiàn),更是一種教育力量,深深地影響著學生。“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座右銘,他認為“教育的奧秘”就是教師熱愛學生。這種熱愛會自然而然地孕育溫暖支持的眼神,適度得體的肢體語言和親切體貼的交流方式。對學生有愛心,才會有耐心、信心和恒心。親和的教師個人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讓課堂洋溢師生平等探究的和諧氛圍,是教學組織者最基本的智慧。
2.提升素養(yǎng),以廣博的學識充實課堂
“厚積才能薄發(fā)”,學科知識廣博深厚,教學方法豐富多彩,教育理念博大精深。時代在迅速發(fā)展,教育學研究成果亦不斷更新。堅持不懈地積累,學習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廣泛地涉獵專業(yè)書籍,提高學術修養(yǎng),使自己成為自信的、有深厚底蘊的學術型專業(yè)教師。勤于思考,敢于超越,在課堂上旁征博引,古今聯(lián)系,中西貫通,必然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吸引著學生,課堂所呈現(xiàn)的豐富多彩的世界也必令學生久久回味。
3.精心預設,以動態(tài)的生成應變課堂
學生主體的差異性、多變性決定了課堂教學生成的動態(tài)性、豐富性和復雜性,課堂教學不是“模式化地執(zhí)行教案的場所”,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tǒng)一體。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存在,鼓勵學生不同個性的發(fā)展,呼喚教師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預設。避免封閉的、單維的、主觀的線性教學預設,精心進行開放的、多維的、靈活的立體式預設。在對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特征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以豐富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依侍,充分預想課堂互動方式和交流結果,盡可能全面地對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作好充分準備,隨機應變。靈活的立體性預設所具有的嚴謹性、包容性和自由性,有助于學生將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在課堂上自由綻放,課堂也將充滿智慧與激情,充滿生命活動。
4.有效回應,以智慧的藝術靈動課堂
課堂教學充滿變數(shù),盡管教師課前全力準備,精心預設,仍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意料之外的突發(fā)事件,對突發(fā)事件機械回應、低效回應的課堂是合理化死板的課堂。葉瀾教授曾說:“課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當“意外”發(fā)生,出現(xiàn)美麗或不那么美麗的圖景時,教師應如何有效回應,使課堂教學成為有“激情的行程”,是一門充滿智慧的藝術。當教師言行失誤時,可自我解嘲、幽默對接;當學生行為失當時,可巧妙移情,借題發(fā)揮;當學生發(fā)言意外時,可果敢判斷,因勢利導。靈活地運用適時沉默、迂回戰(zhàn)術、移花接木等教學藝術,處變不驚,即興發(fā)揮,隨機調整,無疑能使課堂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腐朽化為神奇,由僵化轉為靈動。
每個學生都是聰慧的,有靈性的,教師需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尊重、愛護學生,全身心投入,引領課堂,實踐教育智慧,平等地與學生心靈對話,一起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最根本的是,不但在成功的喜悅中,也要在失敗的苦澀中領悟教育的真諦——促進“人”的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江松陵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