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功友
栗蘑大棚優(yōu)質高效栽培技術
張功友
栗蘑,又名灰樹花、蓮花菌、千佛菌、舞茸、林雞等。栗蘑形似珊瑚,肉質脆嫩、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備受消費者青萊,產品供不應求。筆者在燕山深處的承德市興隆縣利用自然優(yōu)勢,開發(fā)栗蘑大棚生產技術,經過幾年的研究,栗蘑大棚生產技術取得成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其栽培技術要點是:
1、栽培季節(jié)。根據生產實踐,在興隆縣將生產裝袋時間確定為2月下旬-3月中旬為宜,3月上旬至5月上旬為發(fā)菌階段,5月下旬至9月底為出菇管理階段。
2、培養(yǎng)料及配方。栗蘑栽培以栗樹為主的殼斗科樹材最為理想。利用這些樹材的枝椏作為栗蘑的主要原料。也可用其他闊葉樹木屑、棉籽殼作為主要栽培原料。興隆縣常用的配方是:木屑78%、麥麩20%、石膏1%、糖1%,可添加1-2‰磷酸二氫鉀。
1、拌料。按生產計劃和配方稱取主輔料和添加劑。用攪拌機拌料,分場次,先干拌2-3次,再將糖和促生素水溶液隨水分次加入,來回拌4-5次,再用鍬翻堆,每鋤一锨,用锨拍打一會,然后再翻堆。拌好的料堆悶1小時左右,使料充分吸水無干心,再測定其含水量,控制基質含水量在60%左右,過大或過小對發(fā)菌成功均有影響。拌勻后用手緊握培養(yǎng)料,指縫間見水不滴下為宜。
2、裝袋。采用15~17×55、17×33、22×35等規(guī)格高密度低壓聚乙烯塑料封口袋,機械或手工裝料后扎口,采用香菇袋裝料時用外套袋。
1、碼垛。短袋用專用筐碼垛,長袋碼十字垛,垛寬2米,高2米,中間預留通氣孔,外罩塑料布、防雨布,3-4道繩捆牢,周邊用沙袋壓實。
2、滅菌。點火后大火升溫,4-6小時達到100℃后保持13小時以上,?;鸷鬆F堆2小時以上揭鍋,將菌袋放置經消毒的場所冷卻。
1、菌種。使用無雜菌、細菌、病毒感染的優(yōu)質菌種。
2、接種。接種場所在接種前經紫外線燈照射消毒后,用氯制劑煙劑熏蒸消毒。將菌袋、菌種、酒精燈、接種工具等放入接種容器后,用氣霧消毒劑熏蒸0.5小時。菌袋冷卻至35℃以下時,便可接種,接種量一般為10%。
1、發(fā)菌場所。發(fā)菌室(棚)場所按無菌化處理,要求暗光,空氣新鮮,濕度小于60%,溫度可控環(huán)境。
2、發(fā)菌管理。單碼垛或井字垛擺放6-10層發(fā)菌培養(yǎng),發(fā)菌室應暗光。氣溫高時加蓋遮陰,增大通風,保持干燥。溫度低時增加光照,菌袋上罩黑塑料布增溫。長期陰天時,打大垛罩塑料布升溫或鋸末桶燃火升溫。棚內每10天撒石灰粉消毒1次。陰雨天關閉通風孔,防止外界濕氣進入。定期檢查。接種10天后倒垛檢查菌袋生長情況,挑出污染菌袋做回鍋處理。
采用塑料大棚出菇,棚址要求選在開闊、通風、水源方便的地段。棚頂用遮陽網等物遮蓋,保持棚內全陰,用于通風的洞口和門口掛上防蟲網。
1、覆土材料準備。覆土材料選用沙壤土、山皮土或黃粘土除外的耕地深層土。
2、建畦。按不同棚室設施確定畦的大小和走向,并根據菌袋大小確定畦的深度,中間過道以便于操作為宜。
1、排袋。做好的畦底部撒石灰粉,將完全成熟、菌絲濃白的菌袋脫袋后緊密橫放畦內,每5-6排袋留3-5厘米空間,預防連片污染。
2、覆土。隨排袋隨覆土,覆土厚度2-3厘米,用木板拍打刮平。
3、灌水。覆土后及時澆灌大水,以菌袋不漂起、澆透為度。
4、二次覆土。澆水后1-2天,待表土水完全滲下時用土填平溝縫,第二次澆透水,土層松散時整平畦面,厚度2厘米。
5、畦面撒沙石粒。在覆好土的畦面上撒一層沙石粒,沙石粒直徑1-3厘米,防止?jié)菜畷r沙土濺到菇體上。
1、菌塊上原基沒有出土之前,保持拱棚內空氣相對濕度70%左右。發(fā)現菇蕾后,增加噴水量,保持棚內相對濕度85-90%。
2、出菇初期,從原基生產到子實體分枝開始放葉之前8天左右,這是關鍵階段。噴水以霧狀為宜,減少通風量,控制棚內溫度20-23℃,空氣相對濕度90%。
3、菇體開始放葉到成熟時,增加通風時間,延長棚內散射光照射時間,一般在早晨7-8時,下午16-17時這段時間內,要保持拱棚內有散射光,這樣才有利于菇體形成灰色或者淺灰色,提高產品質量。
出現原基后,一般經12-15天培養(yǎng),子實體菌蓋已大部分展開,并要形成菌管,表明子實體已經成熟,子實體長到七、八成熟時采摘。采收時需將手伸向菇叢基部,左右折動后,再將菇叢托摘下來,及時清除菇體基部的泥土和雜質,采后經自然風干30分鐘左右裝箱,可鮮銷,也可烘干及加工成鹽水菇出售。采收后,清理料面,停水養(yǎng)菌數天,再適當補水追肥,進行下一潮菇的管理。一般可采菇2-3潮。
(作者單位:承德市農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