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媛
摘 ? ?要: 目前眾多學習者在本國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中通過課堂教學學習漢語,并且以初級階段為主?!督袢諠h語》是在南美國家普遍使用的教材,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對《今日漢語》進行評析,繼而對該教材的有效使用提出建議。
關鍵詞: 非目的語環(huán)境 ? ?漢語初級階段 ? ?教材 ? ?有效使用 ? ?《今日漢語》
一、非目的語環(huán)境與教材的有效利用
第二語言教學的環(huán)境有兩種:一種是目的語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下,學習者無論課上課下都處于目的語氛圍中,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和日常交際活動兩者結合習得語言;另一種是非目的語環(huán)境,絕大多數(shù)學習者在這種環(huán)境下都會選擇通過系統(tǒng)的語言課程習得語言,此時的環(huán)境主要是指課堂環(huán)境,學習方式主要通過課堂教學。此時,學習者往往只在課上集中接觸目的語,課后又回到母語環(huán)境中,所受的語言刺激遠遠少于目的語環(huán)境,學生學會的只是教師傳授的課本上的詞句,沒有活生生的交際環(huán)境加以靈活應用,缺少成就感的刺激,學習熱情易被消磨,甚至中途放棄。可以說,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下的二語習得,其語言環(huán)境正是教學和學習的最大困難之一,如何彌補非目的語環(huán)境的不足帶來的一系列弊端,促使學生的學習向習得轉化,培養(yǎng)交際能力,則是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中課堂教學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那么教師和教材作為學習者接收語言信息最主要的來源,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中介,是課堂教學的媒介。一本好的教材,是教師的得力助手,有利于學生提高興趣,強化學習效果。但是,社會環(huán)境千變?nèi)f化,學生背景千差萬別,無論再好的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滿足課堂和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首先要正確理解教材內(nèi)容,準確把握重難點,繼而從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出發(fā),在順利傳授教材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帶領學生進行語言操練,并創(chuàng)造接近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實現(xiàn)交際目標。這是一個對教材整合優(yōu)化、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就是對教材的有效利用。
綜觀世界范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盡管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到中國,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學習漢語,但仍有更多的學習者是在本國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中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學習,并且以初級階段為主。因此,研究非目語環(huán)境下初級階段的漢語課堂教學,努力強化教學效果,對于國際范圍內(nèi)漢語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漢語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媒介,其有效使用則是漢語教師需要花費心力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筆者有幸作為國家公派漢語教師赴南美洲厄瓜多爾任教,多數(shù)南美國家官方語言都是西班牙語,《今日漢語》正是針對西班牙語背景的學習者而編寫的教材,在南美洲使用最廣泛。因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就《今日漢語》的有效使用進行了探索總結。
二、《今日漢語》教材評析
1.《今日漢語》教材的特點與優(yōu)點
《今日漢語》是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規(guī)劃的漢語教材,全書分三冊,每冊由課本、練習冊、教師用書配套組成。其中第一冊和第二冊適合初級到中級的學習者,第三冊適合中高級學習者。目前,南美國家的漢語教學開展得比亞洲、歐美的許多國家要晚,發(fā)展要慢,很少有學校開設專門的漢語專業(yè),多數(shù)學習者都是憑著對中國或漢語的興趣和好奇選修或者進修漢語,因此教學對象以初級階段為主,學習時間有限,一般每周不會超過10課時,學習一年到兩年,一般只有綜合課,沒有聽力、閱讀等課程的劃分,也就是說單純依賴一套教材,由一位教師任教,雖然每課按4至6課時設計,但實際教學中,往往需要8至10課時才能完成一課,除去假期,在一到兩年的時間里,就只能完成第一冊和第二冊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第二冊由于難度加大,能否學完,還要視學生程度高低而定。本文的探討以第一冊和第二冊為主,不涉及第三冊。
《今日漢語》是一套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的教材,其最大的特點在于突出交際性,全部課文均以日常交際對話構成,貼近真實生活。其次,該教材重視聽說,聽說領先,在此基礎上全面培養(yǎng)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第一冊前五課均為語音課,不涉及漢字和語法,讓母語為表音文字的學生感到入門易,接受快,零起點開始學習就能開口說漢語,比較有成就感,語音與聽力練習貫徹始終。再者,教材中的詞匯、句型與語言點的選擇都具有實用性,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相應的練習很豐富,分布于課本與練習冊中,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多樣化練習。最后,文化點覆蓋較全面,既有課文對話中蘊含的交際文化,又有每課最后的文化點介紹,如長城、中國菜、屬相和四合院等專門文化知識。此外,配套的教師用書確實是教師的得力助手,對重難點進行總結,提供例句和練習,并有西語翻譯,還有教學方法方面的建議。此外,教師用書對重點詞匯語法都有比課本更深層的講解,若學生層次高,則教師可以借鑒,在授課時進一步深化。
2.《今日漢語》教材的不足
沒有哪套教材盡善盡美,教材本身會有問題,應用于教學時往往會出現(xiàn)與學生需求和時代發(fā)展不符的情況。就《今日漢語》來說,其不足表現(xiàn)在:(1)練習設計側重書寫,與對話體的課文相應的口語交際練習較少,而事實上,學生對書寫練習往往感到乏味,積極性不高。(2)個別詞匯和語言點分布不合理,最典型的如第一冊第十六課和第十七課,生詞量突然增大,同時第十七課語言點由平常的三個增至六個,其中包括“得”、“才”、“就”等較難的點,學生難以消化吸收。(3)個別內(nèi)容與當?shù)厍闆r或學生背景不契合,學生很難理解,更難以應用,很快就忘。比如第一冊第四課以拼音形式出現(xiàn)的“蘋果多少錢一斤”,很多厄瓜多爾學生對于買水果按斤標價的方式接受得很慢,原因是在厄瓜多爾的農(nóng)貿(mào)市場根本看不到秤,這里買賣的單位不是斤和千克,而是用大小不等的袋子或小筐等容器裝好后定好價格進行售賣,像西瓜、西蘭花個頭較大不易盛裝的,就按個賣。學生對這段對話感到很陌生,理解較慢。再如第二冊第十二課在川菜館點菜,事實上很多厄瓜多爾學生對于中國菜的概念僅限于南美常見的CHIFA中餐廳的炒飯,真正做中國菜的飯店只在少數(shù)幾個大城市才有,價格偏貴,數(shù)量不多,多數(shù)學生對中國菜知之甚少,要掌握課文中的詞匯句型難度較大。(4)隨文識字,漢字編排難易程度不同,缺少漢字偏旁和簡易獨體字的過渡性教學。(5)每課課后的文化點,即專門的文化知識介紹雖然有中文和西語方便學生閱讀,但缺少生動形象的圖片和視頻信息,學生往往興趣不濃厚。
三、《今日漢語》教材的有效使用
有效使用教材,就需要在全面了解教材的基礎上,發(fā)揮教材本身優(yōu)勢,彌補其不足。事實上,無論發(fā)揮優(yōu)勢還是彌補不足,都需要教師從學生需求和教學目標出發(fā),對教材再度加工和創(chuàng)造,促使學生從學習轉向習得,培養(yǎng)漢語交際能力。結合以上對《今日漢語》教材的評析和教學實踐,現(xiàn)我提出關于有效使用該教材的建議。
1.教師講解讓位于課堂活動
第二語言教學的課堂絕不能只是教師講解生詞領讀課文完成練習的課堂,學生的語言操練應大于教師的知識闡述,這點已經(jīng)達成共識。教師對教材有效使用,最大精力應該花在對課堂活動的準備上,設計關于語音、漢字、詞匯、句型以致語篇的操練。這方面的參考書比較豐富,有必要選擇一兩本為自己的課堂設計提供靈感。需要指出的是,課堂活動不等同于做游戲,沒必要每個活動都達到如娛樂節(jié)目一樣的開懷大笑的效果,語言習得的課堂活動應是機械性操練與交際性操練的結合,在反復認讀反復認寫的基礎上才能進行交際性練習。
2.教學效果讓位于學生興趣
初級階段,學生學習動機不夠強烈,學習持續(xù)時間無法保證,保護學生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這里的學習氛圍跟國內(nèi)不同,絕大多數(shù)學生不會像中國學生那么刻苦,比如在中國高中生犧牲睡眠時間拼搏奮斗時,這里的高中下午兩點就放學,而對作為選修或進修的漢語,學生很難像中國留學生那樣認真對待,教師不能以對待中國學生或國內(nèi)留學生的標準要求他們,應當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調(diào)整教學方式。即便經(jīng)過一年兩年的學習,學生仍然無法流暢說漢語,無法流利寫漢字,但通過漢語課能夠了解中國,認識漢語,保持并提高對中國和漢語的興趣,達到比多認幾個漢字、多說幾句漢語更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保護學生的興趣,在處理《今日漢語》教材時,首先可以適當取舍,突出重點。比如對于第一冊第十七課,詞匯量和語法點太多,教師可以挑出重點中的重點,進行反復操練,帶領學生掌握。通過十七課的學習,筆者所教的學生都可以針對日常活動的時間進行流利的問答,連補充生詞中的多數(shù)時間詞都能應用,雖然只有個別學生明確“才”和“就”的用法,課文沒有像之前一樣脫離課本進行對話,但學生在有限課時內(nèi)切實提高了語言技能,未因課文太難而降低積極性。對于學生沒有掌握的部分,教師應記在課后總結里,在之后的課程中重現(xiàn)時提醒學生,經(jīng)過多次重現(xiàn)之后,之前陌生困難的內(nèi)容會慢慢地變得簡單,到時再反復操練落實到交際中也不遲。另外,《今日漢語》的書面練習過多,學生興趣不濃厚,這部分練習可以有所取舍。其實,對教材中每一課,教師都可以對知識點有所區(qū)分,適當舍棄,不必要求學生細致全面掌握,只要學生的水平在興趣中提高就是最好的結果。
然后需要對學生降低要求,以鼓勵為主。所謂降低要求,也是較國內(nèi)留學生和中國學生而言,至于具體降到何種程度,要視學生情況而定??偟膩碚f,要摒棄那種今天學過練過,明天學生就必須記住的觀念。在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較慢的南美,很多人難以想象和相信中國人的加班加點,勤勞拼搏,這是不同社會決定的差異,那么在處理教材上學生應掌握的內(nèi)容時,教師應該注意到這種差異帶來的學習習慣的不同。多數(shù)學生難以做到回家完成大量作業(yè),不會花時間背生詞和反復朗讀背誦課文。在每課的復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如果一上來就提問新內(nèi)容,譬如“我們昨天學了什么”、“請某某復述一下課文”等問題,學生一般會一臉茫然,回答不出來。適當?shù)姆椒ㄊ墙處煱阎皩W過的詞語、句子或者圖片直接展示出來,迅速地帶領學生復習,幫助學生喚醒記憶,再進行提問或其他形式的復習,并且對學生的正確回答加以肯定和表揚,這樣學生有成就感,保持興趣,教師不會有挫敗感。總之,在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中,教師常常要扮演帶領學生復習的角色,而非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主動掌握,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將學習轉向習得的過程,在不斷的復習重現(xiàn)下,學生才會較輕松地把知識轉化為技能。
3.練習與作業(yè)多樣化
如何提高學生寫作業(yè)的積極性是每位教師需要重視和研究的問題。課上在教師帶領下可以進行機械性操練,但課下卻少有學生能完成機械性的作業(yè)。把課后練習及練習冊直接拿來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yè)是不可取的,學生會認為無趣,時間長了會感覺漢語學習枯燥乏味。那么如何處理《今日漢語》豐富的練習呢?建議在每課講解新知識時,每講完一個點就選擇課后或練習冊相應的題目來練,此時學生還保有新鮮感,有動力檢驗實踐下剛學的內(nèi)容,學完一課后教師再從未完成的題目中適當選取進行練習鞏固。這樣分散完成,學生不會感覺枯燥,反而輕松地進行語言操練。
那么該留什么樣的家庭作業(yè)呢?首先作業(yè)量不宜多,難度要適應學生水平,然后在形式上需要教師好好設計作業(yè),布置多樣化、靈活又有趣的作業(yè)才能讓學生有興趣完成。比如第一冊第十六課學完日期屬相后,可以讓學生回家為每一個家庭成員制作卡片,印上照片,寫出生日、屬相、年齡、職業(yè)等信息,并標注拼音,方便與家人交流發(fā)音。教師批改卡片內(nèi)容后,可以應用這些卡片設計課堂活動,比如互換卡片進行問答或者抽卡片猜猜是誰。等學到第二冊第一課的運動和第十七課的愛好時還可以對卡片內(nèi)容進行擴充。又如,第二冊第十二課,由于學生對中國菜感到陌生,可以讓學生搜集圖片或視頻,應用所學漢語每人介紹一道本地菜,也可以要求學生回家錄制家人做菜視頻,由學生自己用漢語介紹??傊?,作業(yè)要符合學生興趣,形式多樣。
4.漢字教學提早進行
按照《今日漢語》的編排,到第六課馬上開始隨文識字,學生容易覺得漢字太難,失去興趣。建議在學完第一課或第二課,學生對拼音有所了解后就系統(tǒng)進行漢字部件和獨體字的教學。從象形字入手,結合圖畫,是學生比較喜歡和容易理解的方式,每節(jié)課抽出時間教四五個漢字即可,認識一些象形字之后教師就可以教授基本筆畫和筆順,建議將筆畫及拼音名稱一直放在黑板一側一個月左右,每節(jié)課書寫簡單漢字時都重復筆畫名稱,經(jīng)過兩三個星期學生就會了然于心。而后過渡到指事字,再到會意字,此時開始灌輸漢字部件的概念,之后再選擇一些簡單常用的形聲字,讓學生明白漢字的理據(jù)性。學生只需知道筆畫及漢字即可,沒必要講出“象形”、“形聲”等名稱。了解這些后,漢字對學生來說就是有規(guī)律的了,不會再有類似圖騰一樣的抽象神秘感,對于之后的隨文識字,學生接受起來就容易多。
5.重視圖片視頻資料的補充
圖片視頻資料是使教材中生冷的詞匯句子生動起來的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不過并不意味著每節(jié)課都要準備精美課件,多媒體雖然先進高端,但是傳統(tǒng)教學方式有特有的優(yōu)勢,并且制作精美課件過于費時,有些得不償失,合理的方式應是將兩者適當結合。
針對《今日漢語》教材,在講解生詞時,最好多數(shù)詞匯能通過圖片或實物展示,既對非目的語環(huán)境的語言信息缺少的不足有一定彌補,又能貼近生活,提高學生興趣,還能通過一些展現(xiàn)中國社會生活的圖片幫助學生將漢語與文化相結合,之后更能應用這些圖片設計課堂活動,如問答對話練習和相關討論。比如第一冊第十八課的“條件”一詞,學生感覺有些抽象,筆者準備了中國不同條件的學校、醫(yī)院、辦公室等學生學過的場所,讓學生來說這些地方條件怎么樣,繼而討論學生所在國家或地區(qū)的相應場所的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條件”一詞結合場景反復出現(xiàn),學生不再陌生,也練習了“……怎么樣”這個句型。在視頻資料方面,最好是短小精悍的,不占用課堂時間,又形象生動,不過該類視頻不容易找到。很多視頻時間很長,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備課觀看時截取適合課程的部分,可以在筆記本上記下時間點,課上直接找到進行播放,也可以用“愛剪輯”等軟件截視頻。每節(jié)課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是否準備視頻,總的來說,第一冊前半部分,由于學生詞匯量有限,適合觀看的視頻并不多,第一冊后半部分和第二冊就可以考慮根據(jù)課程需要選擇視頻資源。但是每課最后的文化點介紹,多數(shù)需要視頻資源補充,這是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地理、風俗、社會生活的好機會,應當好好把握,視頻資源正是讓書面介紹活起來的好方法。所選擇的視頻可以是紀錄片,還可以是影視劇,靈活多樣。講到中國菜時可以截取《舌尖上的中國》的某些片斷,講到故宮時可以找故宮紀錄片,當時筆者還配合紀錄片選取了《后宮甄嬛傳》第一集的片斷,使學生不僅了解了故宮的歷史和構造,而且對宮中皇族的生活興趣濃厚。除此之外,還可以配合課文選擇電影片斷和歌曲,并借用這些資源設計課堂活動,課后把完整資源給學生,由其自主選擇是否課后觀看。
四、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下有效使用教材的其他建議
首先,要做到有效使用教材,必先選好教材?!督袢諠h語》教材,對于多數(shù)南美國家的學生來說,難易適當,容易入門,比較適合,但若是對于那些想要精通漢語,或者想從事與漢語相關工作的學生來說,就過于容易,可以考慮其他難度更大的教材,如《新實用漢語課本》。對于其他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下的漢語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需求選擇教材,當然選好后對教材的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因材施教,多種教材配合使用??梢砸槐緸橹?,同時吸取其他教材的精華。另外,教學時難免會遇到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除了在提問、練習、課堂活動等環(huán)節(jié)教師靈活進行差異化教學外,還可以借助教材。課上以難度適中的適合班級水平的教材為主,課下引導程度較高的或者對漢語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關注難度較高的教材,教師適當給予幫助。
最后,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提高學習興趣,使課上教材與課下教材相結合。目前網(wǎng)絡上有許多免費漢語學習材料及網(wǎng)站,如《長城漢語》,還有新浪、淘寶之類的展現(xiàn)現(xiàn)今中國社會和生活的網(wǎng)頁,更有大量的優(yōu)秀漢語影視音樂作品,在這里推薦viki(www.viki.com),很多大陸劇都有多種語言字幕,適合初學者。在南美,紙質(zhì)書籍并不豐富,價格也很高,網(wǎng)絡免費資源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正是對課堂教學的后續(xù)補充,且為那些對漢語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渠道和更大的提升空間,當然前提是教師先做有心人,為學生尋找和甄別。
參考文獻:
[1]陳昌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崔希亮.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與認知[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田艷.國際漢語課堂教學研究——課堂組織與設計[M].中央民族出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