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茁
摘 ? ?要: 本文對李白《蜀道難》原文進行賞析,對比分析其兩個英文譯本(孫大雨和許淵沖的譯文本),通過對二人不同的翻譯理論和翻譯策略的比較,發(fā)現(xiàn)異同,并探討唐詩英譯的一般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 《蜀道難》 ? ?韻律 ? ?品達凱歌 ? ?音美
1.引言
唐詩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耀眼明珠。它不但形式多樣,風(fēng)格迥異,而且數(shù)量多,內(nèi)容豐富,此時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據(jù)全唐詩不完備統(tǒng)計,整個唐朝時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產(chǎn)生了有名記載詩人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近五萬多首詩作,這與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遺留詩歌總數(shù)比較還超出兩到三倍。魯迅對唐詩給予高度評價:“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動手了。”可以說,《唐詩三百首》集唐詩之精華,收眾家之所長,對于想要了解、學(xué)習(xí)詩歌的讀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文本。很多中外學(xué)者都曾翻譯過唐詩,比如說Ezra Pound,Inner Herdan,孫大雨,許淵沖等。他們這些嘗試卓有成效,取得累累碩果的同時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為人類文明的繁榮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本文先對李白的《蜀道難》原文進行簡要賞析,然后對比分析其兩個英文譯本,即孫大雨和許淵沖的譯文,通過對二人不同的翻譯理論和翻譯策略的比較,發(fā)現(xiàn)異同所在,最后探討唐詩英譯的一般翻譯方法。
2.原文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
該詩是七言歌行,以七言為主,同時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jǐn)?shù)從三言、四言、五言,直到十一言,構(gòu)成錯落有致的形式美。韻律方面,突破了格律詩嚴(yán)格的韻律限制。后面描寫蜀中險要環(huán)境,一連三換韻腳,陡然的韻律變化破壞了音韻和諧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語言的奔放流暢,更加凸顯了地勢之險。
這首詩一個顯著的藝術(shù)手法就是夸張。形容太白山之高峻,到他筆下竟成了“連峰去天不盈尺”。為了強調(diào)秦蜀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yuǎn),他道是“四萬八千歲”,為了突出青泥嶺山路之盤曲,他說成“百步九折”……這些過于夸張的描寫雖與事實不匹配,但有效地凸顯了蜀道之雄偉高聳,以及其不可跨越之凜然氣勢。
詩人將強烈的情感貫穿全文,一開篇,就發(fā)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強烈感嘆,直抒胸臆,表達他對蜀道高峻艱險所感到的驚愕、慨嘆。在詩的中間和結(jié)尾,他又兩次重復(fù)了這一詠嘆,將自己的強烈感情注入全詩,給人以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fù)的感覺,詩人胸中起伏多變的情感傾瀉而出,讀來令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奮,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友人的關(guān)切之情、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心溢于言表。
3.譯文比較分析
本文選取孫大雨和許淵沖的譯文,從二人不同的翻譯理論和翻譯策略兩個方面,對兩篇譯文進行分析比對。
3.1翻譯理論
3.1.1孫大雨
孫大雨是中國著名“新月派”詩人和文學(xué)翻譯家。他提出,構(gòu)成一首詩的成分大體上可以歸結(jié)為四種:情致、意境、風(fēng)格和音組。孫大雨認(rèn)為,詩中的情致必須強烈,這樣讀者在欣賞的同時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韻味。同時,他提倡“意境具體而平實,恰好被簡易的風(fēng)格表現(xiàn)出來”“詩人的好些杰作都以意境質(zhì)樸為貴”。他對于詩歌的翻譯始終堅持以完美形式力圖完美地再現(xiàn)原詩內(nèi)容和意境,把神韻和形式結(jié)合起來,只有兼顧形神的翻譯才能達到翻譯的理想境界,這也是孫大雨詩歌翻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4年孫大雨在《詩歌底格律》一文中系統(tǒng)闡釋了自己的音組理論,他認(rèn)為,“新詩要講究格律,正是為了更好的演繹內(nèi)容,更好地表達情致和意境”。因此,詩歌中有規(guī)律的節(jié)奏都需要格律。但是,這一理論主要應(yīng)用在他的長詩、莎士比亞戲劇及英詩漢譯上,在《蜀道難》的譯文中并未有明顯的運用及體現(xiàn)。
此外,在詩歌翻譯過程中,尤其在中國詩歌英譯過程中,應(yīng)注意:(1)適當(dāng)?shù)谋尘敖榻B、腳注及評論更有利于外國讀者了解中國古詩;(2)翻譯的詩歌應(yīng)當(dāng)做到民族化、大眾化,這樣才能為外國讀者所接受;(3)重視保持原詩的形式美,選詞古典文雅。
3.1.2許淵沖
我國著名翻譯大家許淵沖通過大量的文學(xué)翻譯實踐,以及中外文學(xué)乃至譯論的比較,提出一套系統(tǒng)完整的翻譯理論:本體論、認(rèn)識論、方法論和目的論,各論下又由若干分論組成。在許淵沖的《蜀道難》譯文中,主要體現(xiàn)了本體論中的三美論、本體論中矛盾論下的低層次/高層次論、方法論中的再創(chuàng)論(其具體體現(xiàn),將在下一節(jié)翻譯策略中詳細(xì)闡述)。
三美論: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譯詩要像原詩一樣能感動讀者;音美指要像原詩一樣音韻和諧;形美則指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
低層次/高層次論:低層次包括直譯、形似等,高層次包括意譯、神似等。當(dāng)二者發(fā)生矛盾時,應(yīng)采用再創(chuàng)作的方法,舍形似而取神似。
再創(chuàng)論:再創(chuàng)指語言上的再創(chuàng),而非內(nèi)容上的再創(chuàng)。文學(xué)翻譯家只有有獨到的表現(xiàn)力,才能使中國文學(xué)走向世界,使世界文學(xué)進入中國。
總的來看,孫大雨上述翻譯理論與許淵沖的三個理論在某種程度上相吻合,只不過孫大雨更側(cè)重譯文的神形兼?zhèn)?,許淵沖則考慮二者的矛盾及處理方法。可以說,二人的譯論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許淵沖的翻譯理論更加系統(tǒng)化、理論化。
3.2翻譯策略
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孫大雨和許淵沖提出的翻譯理論在此譯文中的體現(xiàn)是大同小異的,那么在此理論指導(dǎo)下的翻譯策略又是如何在譯文中體現(xiàn)的呢?本文從選詞和韻律兩方面,對二人《蜀道難》譯文的翻譯策略、方法進行分析比較。
3.2.1選詞
孫大雨在翻譯一些具有中國文化意象的詞匯時,力圖保留其中的文化元素,以完美地再現(xiàn)原詩內(nèi)容和意境。他采用多種翻譯策略,對李白的《蜀道難》進行翻譯。比如說,“噫吁嚱”“蜀”“峨眉”這三個詞,就采取音譯的方法分別譯成“Yi-Xu-xi”“Shu”“E-mei”。而“青天”“枯松”“天梯石?!薄案邩?biāo)”“回川”這些意象詞,則采取字面翻譯也就是直譯的方法譯為“blue/azure sky”“withered pines”“heavenward steps and rock-hewn flights of stairs”“the highest clift”“whirling stream”。他采用意譯的策略將“鳥道”“巖巒”“凋朱顏”“錦城”這些唐詩中的文化元素分別譯成“a birds flight”“peaks and pinnacles”“hasten to become old”“the city of officials robed in gold-threaded brocade”。對于“秦塞”這個詞,他采用音譯加意譯的方法譯為“Qin terrain”。此外,譯者還通過加注的手段處理一些有典故的人和物?!靶Q叢及魚鳧”“太白,青泥,劍閣”和“壯士,黃鵠”,譯者就分別采用音譯加注、意譯加注和直譯加注手法翻譯。他的這篇譯文附有詳盡的注釋,這些注釋里包含著他的研究成果和創(chuàng)見,同時為讀者尤其是外國讀者了解中國文化鋪平了道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孫大雨作為翻譯家嚴(yán)肅與認(rèn)真的態(tài)度。
許淵沖對這類意象詞以意譯為主,淡化為輔,比如,“太白”“峨眉”“黃鵠”“青泥”“錦城”,他分別譯成Great White Mountain, Mountain Eyebrows, Golden Crane, Green Mud Ridge, Town of Silk,而將“蠶叢及魚鳧”淡化為two pioneers,同時音譯補充,把“蜀”譯為Shu。此外,在翻譯的過程中,許注意煉字煉詞,爭取做到意美音美兼?zhèn)?。比如說,across vs.at a loss,faces vs.paces,west vs.crest,許主要采取五種方法斟酌字句,首先是典雅詞語的使用,譬如afar,這與孫的選詞策略相似——connecteth,alas,hither;其次是呼吁的使用,孫與許二人表達詩人情感時都采取了呼語,比如alas等;再次是填詞救韻和使用尾語,前者指原文中無此字義,但是出于音韻和諧的考慮,填補若干詞匯,例如faces,nearby,deep,under等,后者指添加必要的尾語表達詩人情感,以此產(chǎn)生意境美,比如I know;最后是詞語反復(fù),例如“Id turn and westward look with long,long sigh.”中l(wèi)ong的重復(fù),一唱二嘆,音韻和諧悅耳,意味深長,如實刻畫了詩人李白對友人的深深關(guān)切、對國家前途命運憂心忡忡之情。
3.2.2韻律
孫大雨在翻譯此樂府詩時增加了一個副標(biāo)題——品達凱歌(A Pindaric Ode),該詩體得名于古希臘抒情詩人品達,他寫過各種題材的詩,尤以合唱頌歌著稱。他的詩以整個希臘民族為歌頌的主體,被譽為“國民詩人”。品達的凱歌有著固定的格律,主要有幾種傳統(tǒng)方式:阿波羅四音節(jié)體、揚抑抑兼揚抑揚揚格和混含揚抑抑格和揚抑格。我們通過下面的選文分析孫大雨如何繼承品達凱歌格律特點,比如說開篇:
Yi-/Xu-/xi!
How danger/ously high/and steep, the/way to Shu
Is more di/fficult than/ascending/ the blue sky!
Can-cong and Yu-fu, /it is mys/teriously/unknown how
They began/to found their/remotely/ancient state.
Since then for/forty-eighty/millenia
It had been/separa/ted from the/Qin terrain.
孫原詩英譯后詩內(nèi)每句由四個音步組成,每個音步內(nèi)含有三個音節(jié),每組音步讀音為重-輕-輕,所以該詩的韻律結(jié)構(gòu)為四音步揚抑抑格。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孫譯詩的韻律結(jié)構(gòu)與品達的凱歌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又不拘泥于框架,在繼承、吸取古希臘經(jīng)典的基礎(chǔ)上大膽創(chuàng)新,提出自己的“音組”理論并勇于實踐,這一點是值得敬佩的。
許淵沖在音韻層面的譯詩技法,主要有三:首先是巧用頭韻,比如說,Oho!Behold!How steep!How high!The crest crumbled,five serpent-killing heroes slain. When will you come back from this journey to the west?句中斜體部分均是使用頭韻的詞匯。這樣的翻譯不但節(jié)奏感、音樂感強、簡潔生動地刻畫出祖國的大好河山,而且使詩人情感得以很好的宣泄。同時激起讀者的好奇心,誦讀之后余味無窮,難以忘懷。其次是善用尾韻。尾韻的使用在許譯中隨處可見:
The road to Shu is harder than to climb the sky,
On hearing this, your cheeks would lose their rosy dye.
Between the sky and peaks there is not a foots space,
And ancient pines hang,head down, from the cliffs surface.
And cataracts and torrents dash on boulders under,
Roaring like thousands of echoes of thunder.
作為格律體詩的代表人物,許淵沖追求譯詩的音美、意美和形美。為了實現(xiàn)音美,除了頭韻的使用外,尾韻也是必不可少的。通過使用尾韻,增強節(jié)奏感和感染力,蜀道的高聳險峻,雄奇巍峨的風(fēng)光栩栩如生浮現(xiàn)在讀者眼前。而且增加尾韻使譯文朗朗上口,易于讀者接受。
最后是破格結(jié)構(gòu)。詩歌在詞匯與句式的銜接與安排上不像散文小說那樣講究語法和表述的連貫性、邏輯性,而是在跳躍、語序調(diào)整等方面展示詩歌的內(nèi)在邏輯,這就使得詩歌語言內(nèi)容靈活多變、不拘一格。許正是利用詩歌這一特點翻譯此詩。比如:
So dangerously these places are,
Alas!Why should you come here from afar?
Man-eating tigers at day-break
And at dusk blood-sucking long snake.
為了押韻,許將上文中斜體部分語序調(diào)整,雖然打破語法規(guī)則,但是并不影響表達和讀者的理解,而且調(diào)整后的語序音韻和諧,帶來一種韻律美。
從韻律上來看,孫大雨以“音組”來翻譯《蜀道難》,體現(xiàn)出他對格律形式的自覺追求。通過音組對應(yīng)英詩中的音步,不但讓外國讀者更好地接受中國文化,而且使得譯文整齊富有節(jié)奏感。許淵沖更加側(cè)重追求音美,強調(diào)譯文的音韻和諧和悅耳,以此增強節(jié)奏感與感染力。區(qū)別在于孫譯形式較為自由,并未像許譯那樣注重頭韻和尾韻的應(yīng)用。
4.結(jié)語
本文從翻譯理論和翻譯策略兩個方面對孫大雨和許淵沖《蜀道難》的兩個譯本進行比較。兩篇譯文最大的差異莫過于韻律的處理,孫大雨不但吸收了古希臘品達凱歌的精華和傳統(tǒng)詩歌的神韻,而且發(fā)揚了白話新詩的作風(fēng),運用音組的理論重新翻譯了唐詩。許淵沖翻譯時踐行“三美”,保留唐詩的音韻,采用頭韻和尾韻,增強詩歌節(jié)奏感和藝術(shù)感染力。兩篇譯文可謂各有千秋,不難看出二人極高的中英文造詣,更不難看出兩位翻譯大家在實踐過程中付出的極大努力。
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在唐詩英譯的過程中的策略方法不止一種,對于選詞可采取直譯、音譯、意譯的方法,適當(dāng)輔以注解是可以的,但是過于繁瑣會使讀者疑惑甚至失去閱讀興趣。對于韻律的選擇應(yīng)視情況而定,如果一味追求韻律和諧,有時反而會破壞詩歌內(nèi)容和意境的完整??傊?,我們在唐詩英譯的過程中應(yīng)慎重考慮這兩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婁林.城邦與詩人——品達第八首皮托凱歌解讀:[博士學(xué)位論文].廣東:中山大學(xué),2010.
[2]孫大雨.古詩文英譯集.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1):160-165,529-530.
[3]王宏印.文學(xué)翻譯批評概論.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9(1):71-81.
[4]許淵沖.唐詩三百首(譯注).中國出版集團,2007(1):15-18.
[5]張智中.許淵沖與翻譯藝術(shù).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