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道祥
國立奧倫堡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院長、本次會議的發(fā)起人之一瓦·倫達克教授1955-1966年就讀于烏克蘭帕夫雷什中學,是蘇霍姆林斯基親自教過的學生。師范學院畢業(yè)后,區(qū)里分配她做團委書記,可老師硬是把她要回了母校做教師。后來她嫁給了俄羅斯人。就到奧倫堡定居下來,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她說:“我很滿足,我得感謝蘇霍姆林斯基。因為行政工作只是瞬間,而教育是永恒的?!?/p>
5月17日,我們到達奧倫堡的當天,年近古稀仍精神飽滿的倫達克教授帶著她的同事和學生,準時在賓館樓下迎接我們。在主人的熱情引領下,我們穿過列寧廣場。步行至蘇維埃大街19號二樓教科院辦公室,外間是會議室兼助理工作室,迎面墻上是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畫像和格言,兩邊是院史和主要學術活動介紹,書架上擺滿了教育書刊。
倫達克教授把我們讓進里間她狹小的辦公桌前,倒上黑咖啡請我們坐下,拿出資料一一介紹會議的籌備情況和日程安排。我們趁機向她請教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印象,她說,當時并不知道老師有多大的名氣,只感覺他是一個充滿愛心、寬嚴相濟、敢于擔當、不知疲倦的人;只聽過老師一學期的社會課,更多的收獲是做學生干部交往中得到的教誨。看到她桌上擺放著一本雜志,封面是蘇霍姆林斯基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照片,我們就好奇地問其中的一個小女孩是不是她,她微笑著搖了搖頭,把她新出版的論文集送給我們每人一本。《德育報》社張國宏社長代表中國同行向倫達克回贈了他的書法作品,上書:“蘇霍姆林斯基——教師的良心!”
在學校副校長、歷史學博士伊凡諾娃·亞歷山大·格奧爾吉耶夫娜教授的辦公室里,我們一邊用午餐一邊聽介紹。伊凡諾娃女士說。國立奧倫堡師范大學成立于1919年,是在奧倫堡國民教育學院的基礎上逐步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有教職員工350余名,設立有本科、研究生、副博士和博士等學位,開設有法學、哲學、心理咨詢教育、組織心理學教育、歷史和政治科學教育、社會教育、科學教育等多個專業(yè)。倫達克教授領導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專業(yè)是學校的重點專業(yè),她是全俄功勛教育活動家、博士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討專題會議會場后,學校學術評審委員會主席,全烏拉爾地區(qū)蘇霍姆林斯基研究會主席。她不僅堅持實踐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長期從事集體教育的研究,還帶領研究生從多角度探討現(xiàn)代教育的種種問題,著述甚多。她多次應邀訪問中國,并建立了常態(tài)化的學術交流機制……
倫達克教授到中國訪問、講學期間,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中國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推崇熱度、翻譯廣度、研究深度超乎想象,產(chǎn)生的成果數(shù)量甚至比烏克蘭和俄羅斯還多,特別令她感動的是普通中小學實踐運用之廣、創(chuàng)新之多和教師研究成果之豐。她對本次會議的籌備和在俄羅斯的召開,發(fā)揮了核心作用。為豐富會議日程,她特意精心挑選銜接師范與中小學教育的教學基地作為考察對象,兼顧城市學校和農(nóng)村學校、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她特意把參觀考察、教學體驗和學術交流結合起來,邀請附近的校長列席旁聽:她特別關注中國同行對于學習實踐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意見,當學校代表介紹經(jīng)驗或與會代表發(fā)言時,每講完一段話,她總是優(yōu)雅地打斷,讓即時翻譯出來,好讓我們聽明白,然后請中國代表發(fā)表看法。
5月20日上午,蘇維埃大街19號二樓會議室,專門安排了“在班集體中如何學習和傳承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研討會。會議開始前播放了蘇霍姆林斯基生平和教育思想介紹的專題片,主持人宣布了研討的主要議題:
——蘇霍姆林斯基對馬卡連柯集體教育觀點的繼承與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集體教育思想的運用和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在班集體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教育思想的價值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和教師發(fā)展
——在班集體建設中如何踐行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與會各國代表結合自己對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理解,重點對個性與集體、集體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關注精神生活、打造精神共同體、在東西方觀念差異中找共同點等進行了熱烈討論。會后,國立奧倫堡師范大學C·阿廖申科校長專程到場,與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蘇霍姆林斯基研究專業(yè)委員會正式簽約,計劃未來共同合作研究和發(fā)展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阿廖申科校長代表俄方簽字,吳盤生主任代表中方簽字。唐云增先生向阿廖申科校長贈送了他的專著《一萬個日日夜夜——全國班集體建設研究三十年(1983-2013)》。
在大會交流和參觀考察過程中,我借助一位代表談蘇霍姆林斯基以花譬喻、教育孩子的話題,重點談了如何全面理解、正確運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下是我發(fā)言的內(nèi)容:
在中國,曾經(jīng)有一位老師以小學生季娜摘校園溫室之花的故事的前半部分為素材,給學生出了一道續(xù)寫作文題,結果大失所望,所有的作文都譴責了小季娜的摘花行為,而沒有一個人問及她為什么要摘花。這位老師由此感慨當代中國道德教育的缺失,也由此造成人們對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方法的誤解。以蘇霍姆林斯基的仁慈之心就容忍孩子們?nèi)ゲ苫▎幔渴裁磿r候可以采花?什么情況下不能采?帶著這些問題,我認真閱讀、歸類整理了蘇霍姆林斯基著作中關于“花”的教育話題和感想:
(1)還是在學生時代,在山花爛漫、萬物生機盎然的季節(jié),安娜·薩莫伊洛英娜老師帶學生們來到了森林,當孩子們領略了大自然美好的風光,急匆匆準備回家的時候,老師說:孩子們,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采集些鮮花吧。——當孩子們關心長輩的時候。長輩會感到高興,這是關懷和敬愛的標志!
(2)花是大自然的精靈,也是大自然的書。帶領學生走進田野,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找到了知識的最初源泉。——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應當停留在具體思維上。
(3)剛參加工作不久,一個名叫斯捷帕的男孩在玩耍中無意把教室里的一盆玫瑰花給碰折了,他大聲斥責這個孩子,沒讓這個孩子再照看教室里的花?!诤⒆拥纳钪?,故意搗亂的情況是極個別的,因此也只有在極個別的情況下才能對學生進行懲罰。
(4)每天上課前,孩子們都會采一朵不同顏色的菊花帶進教室,放在講臺上?!@是孩子們情緒的晴雨表,在這情感洋溢的集體生活中,教師不是一個冷漠的見證人,而是一個思想家、學生的同志和朋友。
(5)小女孩季娜摘了菊花,老師說:“為生病的奶奶,你再摘三朵花吧。”——孩子們有許多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應該受到指責的行為,卻往往是受到心靈中高尚熱情的激勵而產(chǎn)生的,如果您不了解、不發(fā)現(xiàn)這種熱情,您就可能把那微弱的人類高尚之情的星星之火撲滅掉。
(6)小男孩托利亞要摘鈴蘭花,老師說:“好的。在掐之前,你來說說它有多美!”——我的理想就在于使每個孩子能實實在在看到關,讓他們對著美驚嘆不已,把美的東西化作自己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
(7)少先隊員們在校園角落栽培了菊花,孩子們摘下了幾朵花,角落里的關消逝了,那塊地方頓時顯得一片荒涼?!灰?,你們生活在人們中間,誰都愛欣賞美,應該創(chuàng)造美,而不是破壞它,不是毀壞它。
(8)加利婭的繼母得到獻的花后,老師對孩子們講:“如果我們能培養(yǎng)出好多花來,到三八節(jié)的時候就給你們的媽媽每人送一朵菊花?!薄?jié)日那天,學校邀請各位媽媽來,加利婭的繼母也來到學校,孩子也給她獻了花,老師向雙方談及愛的問題,他的話打動了母女的心。
這使我感悟到:人的情感是復雜的,對美的認識是逐步深化的,我們不能在贊賞一種做法時,一定要去譴責另一方。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如果一個人在他的童年時代沒有領略到人的心靈美的話,他就不可能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但是,美所喚起孩子的歡喜往往是利己的,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還要讓學生明辨是非。因此,當一年級的小女孩為生病的奶奶摘下溫室里最大的一朵菊花時,蘇霍姆林斯基毫不吝惜地又親手摘三朵花,作為獎品贈送給她;當還是孩子的托利亞要伸手摘花時,他循循善誘,讓托利亞仔細觀察花有多美、不由自主地停住了手;當孩子們在校園隨意掐菊花時,他就不客氣了:咱們學校里花雖然多,可是如果每個同學都去摘一朵,豈不把花園給糟蹋了?而當節(jié)日來臨時,他又毫不吝惜地讓孩子們摘下最美麗的花朵,送給自己尊敬的人。
因此,全面理解、實踐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應當深刻了解當時蘇聯(lián)的社會環(huán)境、教育現(xiàn)實和大師成長的土壤,像移植玫瑰花一樣小心翼翼,像區(qū)別對待摘花的孩子一樣悉心備至,像春風化雨一樣把美的情感植進青少年的心靈……
(責編 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