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達權(quán)
【摘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古詩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言志,詩傳情,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培養(yǎng)孩子的詩學素養(yǎng)。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要從認識古詩詞的重要性入手,從教師問題和學生問題兩層面審視農(nóng)村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現(xiàn)狀,從而提出嘗試改進的策略。通過引導學生:梳通讀音,初識詩意;誦讀彰情,體會詩旨;以言顯像,積淀語言;悟情達意,升華情感;拓展延伸,活學活用等方法。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感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 更好地落實課標要求,提升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 素養(yǎng) 策略 小學語文 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2-134-02
0
《語文課程標準》將古詩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言志,詩傳情,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激發(fā)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培養(yǎng)孩子的詩學素養(yǎng)。然而,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正走著“釋題目——解難字——譯全篇——說情感——齊背誦”的舊模式,這樣的模式展示,激發(fā)不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更沒有體現(xiàn)出對古詩詞學習的拓展,學生只能機械地翻譯,苦苦地背誦。學生想感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感悟到古詩情景的美妙,更是天方夜談。因此,我們應當充分重視古詩教學實踐,加強對古詩教學策略的研究,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詞的新思路。
一、明確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墩n標》中也強調(diào),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背誦240篇詩文,九年課外閱讀量達以400萬字以上。而學生是最可塑的詩人,教師要著力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其次古詩短小精悍,語言精練,意境悠遠,或詠物寄情,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闡發(fā)哲理,并且有好些古詩在孩提時代學生已會背誦,并已有一定的積累。孩子們只要通過有效的學習、誦讀、品味、賞析,就能提升學生的文學氣質(zhì),詩學素養(yǎng),領(lǐng)悟語言文字之精妙。
二、分析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現(xiàn)狀
(一)教師教學問題分析
1.吟誦教學準備不足。教師在吟誦指導中,很少在課堂上主動營造意境讓學生進入吟誦的角色。而且關(guān)于吟誦的停頓、輕重、語氣、語調(diào)等都要經(jīng)過教師自身的仔細思考和長時間的理解消化后,才能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這些“難事”大部分老師“避重就輕”。所以,不少教師從自身方便和教學效率出發(fā),在課前花的功夫不夠,未針對吟誦教學進行專門準備。
2.知識儲備欠缺。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師出于工作壓力較大、休息時間不足、家庭事務繁雜等原因?qū)е律僮x書甚至是不讀書,不少語文教師就連自己教授的語文學科知識都不能很好的掌握,就更別談廣泛涉取其他學科知識。因此,“內(nèi)容枯燥”的古詩課堂更加索然無味。
3.教學策略缺乏。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導致了古詩的教學策略簡單、目的指向性太強,農(nóng)村小學的古詩教學更成了重災區(qū)。在課堂上,教師沒有對詩人、詩情的激情共鳴,課下沒有拓展和延伸。學生的主體作用失效,只是被動的完成。
(二)學生學習問題分析
1.古詩掌握數(shù)量較少?!墩n標》要求小學階段要完成75篇古詩文的背誦,據(jù)筆者的了解,農(nóng)村學生的古詩積累基本都是課內(nèi)古詩,其中僅有幾首為課外的古詩,達不到課標的要求。
2.不易形成情感共鳴。小學生生活閱歷尚淺,歷知識也缺乏積累在。而且古詩的語言與小學生的生活脫離較大,學生難以進入詩中的情境,難以以詩人的視角來體會詩中的意蘊。
3.古詩本身難理解。古詩語言精粹,詩人為了讓簡短語言表現(xiàn)出豐富的情感和意蘊,往往會使用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有的古詩,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比較生僻,表意含蓄,其字面意思就不易讀懂。這就給學生帶來了理解上的障礙。
三、試探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古詩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小學語文老師應扎根現(xiàn)狀,掌握學習古詩詞的規(guī)律及流程,試探出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梳通讀音,初識詩意
梳通讀音即要求學生讀準生字詞的字音,并把整篇古詩讀通順。課前就引導學生初讀,熟悉文本,接著老師檢查朗讀掌握學情,再根據(jù)學情重點點撥,達到將整首故事讀通順,初步認識詩意教學目的。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的《山行》,先讓學生初讀文本,后引導學生讀好押韻的字是“家”、“花”,“斜”字古時讀xiá,現(xiàn)在讀xié。通過練讀后點撥學生:全詩寫的雖是深秋時節(jié),山間人煙稀少,但詩人心情舒暢,停車欣賞,不忍離去,因此朗讀的基調(diào)是歡快喜悅的。最后一行,更要讀出詩人的陶醉感以及對深秋美景的贊美之情。通過梳理,學生不但能讀通字音,還自然地對詩意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為下文深入賞析打下基礎(chǔ)。
(二)誦讀彰情,體會詩旨
“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還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品味作品的節(jié)奏、情趣和神韻。且字要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古詩《夜書所見》,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讀,如:教師范讀,小組、男女賽讀,評讀、對讀等形式,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后,讓學生借助注釋,小組合作,同桌對學。引導學生探究: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在外地作客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chǎn)生怎樣的心情?有了這樣孤單寂寞的心情就會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這樣學生就容易進入古詩的意境,感受到了詩人的孤單寂寞和思鄉(xiāng)之情。接著請班上的外來的孩子,談談:當你們當離開家鄉(xiāng)來到這里讀書,你們想家嗎?你想起了誰呀?這時,觸動了學生那根思鄉(xiāng)的弦,通過自身的感受,從中理解了“動客情”,體會了本詩的主旨。
(三)以言顯像,積淀語言
古詩詞大多是以言造象,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相融。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通過合理的想象,把讀詩詞而看到有景象表達出來的。如教學五年級《漁歌子》,可以這樣引導:同學們通過探究你看見詞中有哪幾個景象?你看見這些景象是什么顏色?看到美輪美奐的風景你想說什么?最后請你把所有的意象變成有動態(tài)的畫面,并用你語言描述畫面。這樣的設(shè)計既能達到提升意境的作用,又能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相得益彰。
(四)悟情達意,升華情感
感悟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重點,大部分孩子們通過學習都可以想到這個首詩的意思是什么,但是不知道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詩言志,詩傳情”,每首詩都是詩人情感的流露,我們應該透過文本了解詩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準確把握作品中詩人的情懷。如教學四年級下冊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詩人的那份孤獨與落寞,那份懷才不遇感概,是學生學習理解的難點。初讀之后,讓學生談談對李白的了解,并給學生補充了“李白斗酒詩百篇”的才華。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卻被唐玄宗認為只會寫詩,落得英雄無用武之地,他當時是怎樣的感受??!當學生與詩人有了情感的共鳴,對詩中蘊含的情感升華自然就水到渠成。
(五)拓展延伸,活學活用
課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求老師們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古詩詞距離學生遙遠,有很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這就要靠學生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實踐中,要求學生在學習詩前要閱讀、收集大量與本詩有關(guān)的資料,或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guān)鏈接。如學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還知道其他思鄉(xiāng)、思念的詩;學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你還知道杜甫其他的詩作嗎?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還有哪些?來進行拓展閱讀,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同時,還可以了建設(shè)開放而有活力的古詩課堂,讓學生自己去創(chuàng)作詩文、開絕句佳詞賞析會、結(jié)詩社、寫讀書筆記、點評詩文,進行研究性學習,為自己出詩集、辦詩文報等。讓學生走進詩詞歌賦的王國,享受共同生成的大課堂,打造有效的古詩詞學堂。
古詩詞芳香四溢,魅力無窮。小學教材的古詩,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shù)魅力,語文老師應重視古詩教學,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詩香,讓更多的孩子們感受古詩,喜愛古詩。
[ 參 考 文 獻 ]
[1]楊旭華.古詩詞教學策略分析[J].文學教育,2011(07):111.
[2]朱魯娟.試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方法[J].魅力中國,2010,(07).
[3]趙紹軍.小學語文新課程古詩教學的基本策略[N].河南教育學院報,2007(4).